APP下载

“双证融通”在重庆高职教育中实施的问题分析

2014-09-22彭海燕,宗红宝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问题

彭海燕,宗红宝

摘要:如今双证制度在重庆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被具体的实施和应用,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只有清楚认识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双证融通”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职 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 问题

1 “双证融通”制度

从1993年中国提出双证制度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的意见。其意义可见一斑。但很多院校对其的理解还局限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举”上,其实“双证融通”制度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在于教学内容与专业资格证书标准的“融”、学历证书与职业能力的“通”。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由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所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鉴定的凭证。学历证书是指一个人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所接受的某一层次教育的证明,是受教育者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标志。

2 “双证融通”的意义

2.1 “双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因此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施“双证融通”,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需求,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2 “双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标志,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核心是技能操作,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由于高职院校实训缺乏生产性场景,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距,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有关内容与要求有机地结合,实现“双证融通”。

2.3 “双证融通”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双证融通”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该专业在实际生产中的要求相一致。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与就业率。

3 重庆高职教育在双证融通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双证融通”被各大高职院校所熟悉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历证书制度相分离的状态。但有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重庆高职教育中的双证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3.1 “双证融通”概念认识不清。“双证融通”制度现已广泛地应用于重庆市各大高职院校,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高职院校均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所以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相关的技能培训,并在其毕业条件中设置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规定学时完成时若未达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不得准予毕业即不得发放毕业学历证书。但现在多数高校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我们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对称现象,他们对于所谓的“双证融通”制度还仅仅停留在“双证并举”的层面上,并未达到真正的“通”。比如: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ISO、英语三级、重庆计算机一级等,并未真正做到该职业资格证书能“替代”学历证书的目标。

3.2 学生综合素质黑洞。据《2012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度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6%,但是离职率居高不下。有50%以上的学生因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低、个人想转换行业等选择在找到工作后半年内就换工作,稳定性较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能适应企业的文化所致,即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要求存在差异。2010年浙江外国语学院进行了一项有关企业针对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52.5%的企业认为职业素质是选拔人才的首要因素。学校对就业的认知与企业的认知不同,它重视的是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一直都在通过专业与实践双结合的方式试图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准入的培养,学生职业迁移力、综合素质出现黑洞。比如: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金融保险专业2011级毕业生,学校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其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要求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就是这样的一批应届毕业生,当他们走入工作岗位不久,却纷纷主动辞职。究其原因主要是当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不知该如何解决,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各种社会的现实也让其心理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最终选择辞职。

3.3 校企合作的盲目热潮。随着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到2015年重庆将实现资产、销售值1000亿元的目标,步入产业大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据统计2012年,重庆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已达到50万,制造业人才需求已达到30万,其中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将近有50万的缺口,呈现供不应求的走势。学校为提高就业率或企业为填补人才空缺,盲目的以就业为导向,过度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大搞校企合作,不论是学校挺进企业还是企业挺进学校,都呈现出企业冷学校热的特点。学校在专业老师及领导陪同下考察后主动选择企业作为其培养人才基地,对企业的认知不全面而且没有政府引导,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点不同,导致了学校只能去适应企业要求,而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大于教学内容的改变速度,导致高职教育的滞后性,主动权缺失;校企合作的热潮造成学生对高职教育本身认知的偏差,他们也热衷于盲目的报考培训班,考取各类证书,轻视学历证书的重要性,认为学历证书是用钱就可以买到、仅仅是一张纸,没有任何实质的内涵。

3.4 学校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异性。双证书制度的实质是职业与教育标准的融通,这一融通的实现除了体制上的一致之外,还和教师的职业素质相关。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偏差,目前的《职业分类大典》尚不能容纳全部职业,特别是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在大典中并没有收录,也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而且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工种方面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专业可能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工种;教师作为一个专业规则的具体执行者,其结构和素质水平也是会影响教育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融通,高职院校吸引了很多的高学历人才,同时也提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教师队伍仍然是以教学型、科研型为主,相对于教育机构,企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吸引力更大,而现有的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缺少专业实践进修机会,社会实践面窄,动手能力差。这一系列的不足导致了高职院校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异性。

面对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概念上正确认识“双证融通”的含义。正确理解什么叫双证的“融”和“通”。其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其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面对企业的各种环境和挑战,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再次,调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状态。让企业走入学校并可以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长期有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及自身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考察,了解企业运作。

总之实施“双证融通”制度是我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构建基于行业指导的高职专科“双证融通”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合理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合理的双证制度,实现高职教育从课本-能力-发展的蜕变,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双证”真正的实现其“通”,让该制度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03-105.

[2]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索与实践[J].职业圈,2007(20).

[3]唐宋元.高职经贸专业“双证融通”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16-18.

[4]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瓶颈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22-123.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问题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