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物品视角下国际货币提供研究
2014-09-22王静玉
王静玉
摘 要:本文基于公共物品提供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国际货币的公共物品属性,并就国际货币在不同情况下(单一主权国发行、超主权组织发行和多主权国发行)发行和治理所面临的问题或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发现,当前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暂时难以替代,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严格防范风险,当前我国应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国际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公共物品;国际货币体系
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风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当前众多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但结论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全球公共物品提供与治理角度,对不同国际货币发行方式实现的可能性或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望得到有益启示。
一、国际货币是一种全球公共物品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是从公共物品理论发展起来的。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市场失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当·斯密最早区分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认为公共产品对于一个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如果让私人提供的话,利润不能弥补成本,因此不能由市场提供。一般来讲,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所谓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物品,竞用性是指若有人使用了该物品其他人则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物品不仅仅包括实物性物品(如国防),还包括精神性物品(如社会体制、货币体制、法律体制)。全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概念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全球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跨国界外部性的商品、资源、服务以及规章体制、政策体制。根据这一定义,国际货币是一种全球公共物品。因为国际货币为国际间的金融资产、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现代,货币稳定尤为关键,货币和金融资本流量已经使贸易量相形见绌,并成为各国经济之间最关键的纽带。国际货币如何提供直接影响着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因而成为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对外投资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最终影响全球经济繁荣。
二、国际货币的发行与治理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金本位、金汇兑本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和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体系或称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从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来看,金本位制度并非是哪个国家提供或者国际政治制度决定,而是早期国际货币体系自发选择的过程。由于黄金具有价值大、体制小、易于携带和便于储藏等特点,因此,最终成为国际货币。而其他国际货币制度则是信用货币制度,按照其发行方式,可以分为单一主权国家发行、超主权组织发行和多主权国家发行三类。不同的发行方式需要不同的条件,对国际经济稳定也有不同影响。
1.国际货币的单一主权国家发行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能力和意愿的统一。发行国际货币的国家,需要强大的经济贸易总量,货币价值稳定,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储备的发行则主要取决于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成本收益比较。收益来自两部分,一是发行国际货币带来的直接收益(记为A),主要有获取国际铸币税收入和通货膨胀税收入,避免外汇风险,享有低成本融资便利和估值效应,二是在这个体系下本国参与国际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交易所获得的增益(记为B)。假设在不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体系下(比如金本位),通过国际交易所获得收益为B1,在本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体系下,通过国际交往获得收益为B2,此时,增益B=B2-B1。发行国际货币带来的成本则比较复杂(记为C)。一是产生于大规模的资本流动,造成该国经济政策独立性的弱化。二是当国际化逆转的时候,将对该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崩溃。第三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单一主权国家发行国际货币本身的困境,面临在追求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满足全球流动性需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如果该国的目标是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那么将会控制货币的发行数量,会抑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货币供给,从而可能带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但如果根据全球范围内的需求来制定货币供给,这会造成国际收支的恶化和经济失衡,形成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进而造成货币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信心,并在特定条件引发金融危机。储备货币发行国难以同时满足国内货币政策需要与全球流动性需求的矛盾,被称之为广义特里芬悖论。
总之,只有当A+B-C>0时,成为国际货币发行国才是理性选择。这里还可以看出,发行国际货币带来的直接收益A不一定要大于其成本C,即A>C并不是成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必要条件,因为B的值可能很大。因此,霸权国家经济是从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会主动供给稳定国际经济秩序所需要的全球公共物品。但这并不意味着霸权稳定论总是正确的,因为霸权国家缺少强有力的制约,当自身利益与国际利益冲突时,则可能牺牲国际利益,形成对全球公共物品的有偏供给,成为国际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2.国际货币的超主权组织发行
周小川(2009)提出的超主权货币或者单一全球货币,在本质上是国际货币由超主权组织发行,而非某个或主权国家发行。周小川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货币,能够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改革的理想目标。虽然超主权货币有其理论上的优越性,但障碍主要来自于全球公共物品提供与治理的困境。一方面,单一全球货币短期难以实现。在主权国家内部,单一货币体系能够运转良好,因为货币由政府(中央银行)发行,以法定信用为基础,各地区没有独立的财政政策,在全国范围建立相互转移支付制度,当其中一地区出现财政问题时,可以得到全国财政支持。但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超主权的权威“世界政府”,单一全球货币缺乏法定信用基础。同时,若各国家丧失货币政策主权,财政政策的空间也有严格约束,当一国陷入经济危机,却往往难以得到全球财政支持,从而反而加重了其危机,甚至通过传染造成世界经济不稳定。另一方面,超主权国家货币的合理发行,必须以国际民主治理制度为前提。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异质性十分明显,霸权国家可以施加有力影响,因此,此类国际金融机构发行公共物品类本质上似于霸权国家发行。endprint
3.国际货币的多主权国家发行
Mundell曾经指出,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与某种亚洲货币(它可能是人民币,也可能是亚洲主要货币组成的一个货币篮子)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这本质上是由多个主权国家同时参与国际货币发行。由于主要国际货币数目的增加,相对于单一主权国家发行国际货币而言,增加了国际交易成本,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它是以降低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效率来增加其稳定性。其次,在货币区内部,一国是否成为区域储备货币,则是一种策略行为。与战后美国独大不同,这里可能存在多个有提供能力的同质个体(比如亚洲区的中国和日本),这意味着存在着“搭便车困境”。因为收益B可以在其他国家发行储备货币的条件下取得。同时,收益A的值在降低,原因是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铸币税收入与其垄断性同方向变动,当竞争性增加时,铸币税的收入降低,在完全竞争且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可能很难获得净铸币税收。此时,若A-C>B,则搭便车成为理性选择,因此,即便A>C,此时必将出现“搭便车困境”。只有A-C>B时,一国才愿意成为储备货币发行国。最后,这一国际货币体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广义特里芬悖论,若储备货币发行国要保证区域清偿力,就必须通过经常账户逆差或者资本账户逆差来提供储备货币,其他国家出于储备货币保值增值的需要,储备货币会回流到发行国,发行国在本区域内的投资机会是内生的相对固定的,因此,提供区域储备货币往往依靠经常账户逆差进行,造成该国国际收支失衡,长期内同样造成不稳定,并会向区域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传导。
三、结论与启示
1.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暂时难以替代。当前,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仍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霸权地位,依然缺乏能够有力制约美国的治理方式。美元长期以来作为国际货币,具有了网络经济和存量外部性,是其他币种也难以取代的。
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定要谨慎,注意防范风险。2009年7月正式启动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条件,并积极准备资本市场国际化,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我国GDP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结构相对简单,金融体系相对脆弱,经济体制不健全,抗击风险的能力弱,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条件还不十分具备,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防范风险。
3.提高综合国力,完善国际治理机制。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完善和健全金融体系和经济体制,鼓励自主创新,才能最终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减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即减少个体的异质性,从而推动建立完善的国际治理机制和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参考文献:
[1]Cohen,Benjamin J.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London:Macmillan.1971.
[2]Jeffrey A.Rosensweig.An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with implementing a single reserve currency[R].Global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11.
[2]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世界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4]周小川.“关于改革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