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2014-09-22黄惠运谢萍
黄惠运+谢萍
摘要: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应构建“通史式”教材内容体系,建设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了解中国现代史研究学术史,掌握学术研究动态;注重资料库建设,将民国史与苏区史研究结合。在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鲜活的史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30-02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红歌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YG2012082);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红歌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C1319);井冈山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现代史”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1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史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长期在高校担任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拟以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求教于大家。
一、构建“通史式”教材内容体系
李新先生主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一至四卷先后出版后,奠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框架。1983年,王桧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史》教材正式出版后,初步确立了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得到史学界和教育部的公认。现在,应该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时候了。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应该充实社会史、城市史、工人运动史、妇女史、青年运动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历史地理学、方志学、谱牒学及学术史等诸多专史内容,扼要介绍现代史资料和主要参考文献,适时介绍海内外中国现代史研究动态等,使中国现代史学科成为一部有骨骼、血肉和灵魂的有机整体。
中国现代史教材在话语上要有兼容,体例应该完全“通史化”。在教材编撰话语体系上,我们既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革命史范式”,也不能一味模仿纯粹的“现代化范式”,而应该建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内容包罗万象的“通史式”体例,即罗志田教授提出并论证的“构建兼容并包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1]。
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中国现代史分期、主题等问题,是中国现代史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王桧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和魏宏运教授主编《中国现代史》教材,都是以五四运动为开端。陈廷湘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史》,则从辛亥革命写起。为了避免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学科之间的纠结,李新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巨著,取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张岂之教授总主编的《中国历史》教材近现代时期取名为《晚清民国卷》,这种体例有点类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的提法。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功绩超越中国近代史之处在于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就是中国现代史学科和课程建设价值所在。
二、建设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
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的建设,务必切实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合作,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学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等群体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鼓励优秀教师申报省级、国家教学名师,推荐优质课程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正如罗志田教授所提出:“学术应该也可以尽量扩大其接受面,但不能以牺牲学术品质为代价,而当以学者自身提高学术素质为基础,通过注重学术积累走向学术创新。”[2]
在教学内容上,中国现代史应着力构建“一体三维,红色核心”结构:一体即现代中国,三维即中国共产党、北洋军阀及国民党、中间政派三方势力的对抗、合作与消长,主要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最后,各方势力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民族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就是激流归大海的历史明证。红色核心,是侧重叙述中国现代史上苏维埃运动的源流,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加重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精神的分量,充分发挥中国现代史“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始终坚持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历史分析、阶级分析、比较研究、口述史学、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等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习题试卷、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上传共享,教学互动。从专业培养的角度,特别训练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问题分析解疑与评价、纪年及日期换算、教育实习和论文撰写诸方面的实际能力,造就高级史学专门人才。
在教材编撰和使用上,除继续使用王桧林教授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等高质量的教材外,还应该编撰和使用校本课程辅助教材,例如,延安大学编撰的《“延安学”概论》、井冈山大学编撰的《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赣南师范学院编撰的《中央苏区史》等。国家正规教材与校本辅助教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在教学管理上,将修订教学计划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优化整合,体现教改精神。
三、了解中国现代史研究学术史
首先,要了解难以回避且常识必具的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上限的几种说法,除传统观点五四运动说以外,还有同盟会成立说、辛亥革命说、新文化运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等。其次,阅读学术研究述评,熟悉不同学术观点。有关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概况,可参见汪朝光《50年来的“中华民国”史研究》;虞和平《50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龚书铎、董贵成《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蔡少卿、李良玉《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马勇《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杨奎松《50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王才友《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等综述论文;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翟作君、邬正洪主编《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戴绪恭、谭克绳主编《中国现代史研究概览》;陈廷湘主编《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史研究》等述评专著。再次,了解一些史学名家的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主动参与历史的创造。如来新夏对北洋军阀的研究;章开元对辛亥革命的研究;罗尔纲、茅家琦等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张宪文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严中平、刘大年等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蔡少卿等对中国近代秘密社会的研究;乔志强等对华北乡村社会的研究;赵世瑜等对民间庙会的研究;马敏对中国现代商会的研究;桑兵对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研究,罗志田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张海鹏对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葛兆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李新、张静如、金冲及、石仲泉、郭德宏、杨奎松等对中共党史的研究等,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史学工作者不仅要研究历史,而且要创造历史。当前,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北川地震博物馆的建设,参加灾区被损名胜古迹的修复重建。由于钓鱼岛争端紧张,历史工作者应该及时研究台湾历史地理,明确宣示中国在钓鱼岛的神圣主权,以无可争辩的史实依据驳斥侵略者的无理挑衅。鉴于历史学与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知识相关相通,可以设想在江西吉安修建“十万工农下吉安”纪念馆,作为文博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四、注重资料库建设,将民国史与苏区史整合研究
民国史料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恕不详述。在苏区史料方面,20世纪50年代,影印出版了《斗争》、《红色中华》、《苏区工人》等革命报刊。改革开放以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下册)、《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等文献资料,而且将《石叟资料》(《陈诚文库》)拍成缩微胶卷。2011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纂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1—5册),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政权系统、军事系统、群团系统、分省系统等分册将陆续出版。这些史料的编辑出版,为苏区史及民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在中国现代史学科领域,民国史与苏区史研究应该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繁荣。著名苏区史专家何友良研究员提出了“会通民国史深化苏区史研究”的主张[3]。中国现代史上的“围剿”与反“围剿”、土地革命与乡村建设运动、宁都起义、福建事变、国共合作等,都是民国史与苏区史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现象,必须结合起来研究,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鲜活的史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勤奋学习,为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想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志田.构建兼容并包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J].近代史研究,2007,(5).
[2]罗志田.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建设而非防弊——呼应王笛先生[J].开放时代,2002,(2).
[3]何友良.关于会通民国史深化苏区史研究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