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制度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14-09-22李素峰严良张明辉

商业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

李素峰+严良++张明辉

摘要:基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本文将生态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相结合,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该区域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主要指标的调整,提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应选择人口和谐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有效控制、严格实施生态制度监管以及大力加强区域间合作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制度创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1-05

作者简介:李素峰(1975-),女,河北唐山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L07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2JZD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3246;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454206D。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国土规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四行并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佳路径,制度建设的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矿产资源频频告急,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基于理论发展和实践价值考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生态制度创新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制度创新系统庞大而复杂,涵盖了利益均衡制度、绿色生产消费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人类行为协调制度。生态制度是针对目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构建的一种新的制度体系,而生态制度创新是将生态因素纳入到生态制度体系之中,既能保障新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生态制度创新的实施,也能保障个人和全社会的持续利益最大化。生态制度创新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生态产品供需平衡、提供政策机制以及促使外部利益内部化等功能。因此,生态制度创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制度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生态创新的概念、环境绩效、收益分配、制度创新以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关于生态制度创新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经过梳理和提取,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成果有如下方面。Auty(2002)指出资源属性是由人类决定的,自然资源产业创新的关键是使某一资源具有特定开发目的。Giurco & cooper(2012)指出智利铜业的成功归因于新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引进和扩散。Cooke(2011)指出区域创新系统由地理上相互关联与分工的企业、高等教育机构、政府、研究机构等构成,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Frondela et al.(2008)指出在整个产业生命周期中,有效降低环境和资源使用的其他负面效应,很可能会带来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曲勃(2009)通过“矿产-资源-社会”发展的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三个子系统,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孙理军和严良(2012)基于网络和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提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系统概念框架。Corrigan(2013)阐述了创新是自然资源成为“诅咒”还是成为区域发展的财富,成为理解区域增长的关键因素。李文超等(2013)使用了生态创新灵敏度的概念,指出生态创新实现的路径为:增进产业关联和减少环境污染。分析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且大多数为定性研究,少有从定量角度进行探析。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系统动力学的模拟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二、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系统分析

为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制度和区域之间的有机融合,本文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和谐人口(population)、资源节约(resource)、环境保护(environment)、绿色经济(economic)、生态制度创新(institute)以及区域融合(merge)六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这六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简称为PREEIM系统)。和谐人口子系统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研究的重点,人口规模的适度增长是实现和谐的前提;资源节约子系统主要研究资源中的能源问题,目前我国能源严重枯竭,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回收率、提高单位产值能耗意义重大;绿色经济子系统考虑影响经济发展各因子之间的协调问题,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环境子系统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分析“三废”(废气、废水和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制度创新子系统指对绿色规则进行新的组合,是生态创新系统制度保证;区域融合子系统是指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内外间在创新技术、工艺以及管理模式上的相互渗透、融合和促进。

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出发,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中PREEIM系统是一个和谐人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经济以及区域融合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可持续发展公式表达如下:

(二)因果关系图

此因果关系图表明:(1)GDP增加,环保专项投资额增加,“三废”排放量减少,单位产值能耗降低,GDP增加,形成正反馈回路,保证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GDP增加,促使政府加大环保专项投资,使环境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GDP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提高了就业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促使GDP增加,形成正反馈回路,保证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一次能源消耗量增加,能源剩余量减少,能源回收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增加,同等能源水平下获得的GDP减少,政府适当削减环保专项投资和科技投资额度,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增加,故而形成正反馈回路,保证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一)区域概况

黑龙江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之一,近些年,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大量耗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因此,2013年1月28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创新驱动和生态发展战略。

(二)系统流图

(三)主要变量和方程

1.主要变量。本文使用了Vensim PLE54软件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模型,通过方程式建立了模型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分析因果关系回路的基础上构建了黑龙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流程图。流程图中涉及到的变量如表1所示。

2.主要方程。黑龙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型数据源于2000-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模型的基期,采用德菲尔法和AHP法界定了四种发展模式的参数,对主要影响因子参数分析采用了算数平均值法、比例推算法和回归方法。模型中主要方程如下:

GDP=INTEG(GDP初始值+GDP年增长额*(year-2000))

环保专项投资=INTEG(GDP初始值*环保投资占比+年环保投入量*(year-2000))

区域人口总量=INTEG(区域人口初始值+∑[DD(]year[]2000[DD)](年出生人口量-年死亡人口量))

(四) 模型检验

从区域状况分析和建模看,系统边界、变量和各参数设置符合实际情况,系统动力学流图和方程表述合乎一般原理,方程变量单位一致。因此,该系统动力学模型符合结构性检验的一般要求。变量的初始值采用2000年黑龙江省统计值,检验时间为2000-2012年。为方便分析,本文利用2009-2012年四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选取GDP、能源回收量、年环保专项投资额、研发与投资(R&D)额、废气产生量、废水产生量、废渣产生量等7个指标对系统现有行为进行历史检验,仿真模拟值和历史实际值对比如表2所示。

(五)发展模式模拟设置

选择了环保专项投资比、R&D投资比、能源利用率、能源回收率、单位产值能耗、废水治理投资比、废气治理投资比、废渣治理投资比8个指标来对黑龙江地区的生态制度创新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依据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后输出的一系列模拟数据,通过对系统中的相关参数的调整和重新组合,调整结果如表3所示。A-自然发展模式、B-传统发展模式、C-资源环境保护模式、D-绿色发展模式。

根据建模的目的,分析了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数据确定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控制变量的值,具体见表3第3列。通过系统参数调整,确定了自然发展模式、资源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和绿色发展模式四种不同发展模式,具体见表3。

自然发展模式:增加环保专项投资和R&D投资比例。R&D投资比例增加,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此模式中若将R&D投资比例提高10%,能源利用率提高5%,相应地单位产值能耗则降低3%,且环保专项投资比例增加15%,其他控制变量不变,具体见表3第2列。

资源环境保护发展模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能源回收利用率,加大循环利用水平。优化资源结构有助于提高矿区企业环保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有利于提高矿区经济效益。此模式中假定能源回收量提高10%,则能源利用率提高8%,则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其他控制变量不变,具体见表3第4列。

绿色发展模式:增加环保投资和R&D投资比例,同时提高能源回收率。即将R&D投资比例提高10%,则单位产值能耗相应地下降5%。能源回收利用率提高10%,则相应的废水治理投资比、废渣治理投资比以及废气投资比相应的分别提高5%,且环保专项投资也提高15%。具体见表3第5列。

根据模型输出系列模拟值,选取了2016年、2021年和2026年三年四种发展模式的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见表4。

(六)不同发展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设置四种不同发展模式,对黑龙江地区进行模拟仿真,图3为四种发展模式的GDP、绿色GDP、环保专项投资额、R&D投资额、废水产生量、废气产生量、废渣产生量和能源回收量8个主要影响因子仿真结果对比图。由图3分析可见:

传统发展模式的GDP、绿色GDP、环保专项投资额、R&D投资额和能源回收量的值最低,自然发展模式较低,资源环保模式较高,绿色发展模式最高。原因是传统发展模式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大量浪费、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和研发投资相对较低,GDP年平均量仅为33 36256亿元,相应的环保专项投资额、R&D投资额和能源回收量年平均值仅为762、27122亿元和47亿吨。而自然发展模式GDP年平均值为36 71933亿元,相应的环保专项投资额、R&D投资额和能源回收量年平均值分别为814、31908亿元和55亿吨,GDP值有所增长,但R&D投资和环保专项投资远远不足,能源回收量还很低,仍旧存在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缓慢。资源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虽然优于传统发展模式和自然发展模式,但与绿色发展模式相比存在许多不足。绿色发展模式中GDP年平均量为38 73356亿元,相应的环保专项投资额、R&D投资额和能源回收量年平均值分别为916、36057亿元和62亿吨,环保和R&D得到重视,能源回收量大幅增加,提高了区域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工水平,充分说明绿色发展模式的实施有利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良性发展。

在“三废”排放中,传统发展模式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量是最高的,自然发展模式较高,资源环保发展模式较低,绿色发展模式最低。

分析结果显示:

传统发展模式的GDP总量、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最低,而“三废”排放量最高。说明经济发展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极高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短期来看经济发展了,但是资源浪费的现象很难改变,环境恢复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因此选择传统发展模式需谨慎。

自然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高,环保和R&D投资水平小幅提升,“三废”的排放量有所降低,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仍很严重,故此模式并非理想模式。

资源环保模式中GDP、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较之前两种模式提高了很多,“三废”排放量有效控制,居民生活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资源耗竭的现状很难改变,环境破坏治理任务相当严重。因此,过度追求资源环境保护并不可取。

绿色发展模式的绿色GDP总量、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都远远优于上述三种模式,“三废”排放量明显降低。这种模式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使用了绿色GDP,即在GDP总值中扣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数据更真实,在生态制度实施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降低了单位产值能耗,考虑了资源和生态损失,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数量。虽然不能明显降低资源耗竭和减少环境污染,但从长远来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了区域的环境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相较其他模式而言,绿色发展模式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结论和建议

调整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用先进的生态管理制度。由表4可见能源回收率、能源利用率和三废平均投资水平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分别为:66%、756%和2907%,较之其他三种模式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最优的环保投资规模,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与非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区域“三低一高”的绿色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由表4仿真结果分析可见,与2013年的相比,2026年绿色GDP增加了近25倍。因此,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看,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重点:首先进行有效组织,其次实现新的经济效益水平,最后要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归根结底要注重和谐人口的建设、有效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大环保专项投资力度。2026年仿真数据表明,传统发展模式、自然发展模式、资源环保发展模式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环保专项投资额分别为:902、968、1034以及1101亿元。绿色发展模式最高,但与当年GDP相比,也仅占217%。由此可见,要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需加大环保专项投资额度。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2011年黑龙江地区单位产值能耗为104万吨标准煤/亿元,由2025年仿真值可知,传统、自然、资源环保和绿色四种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为:076、043、0175和015万吨标准煤/亿元,绿色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仅为传统发展模式的1/5。基于此,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是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Routledge, 2002.

[2]Giurco D, Cooper C. 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J].Minerals Engineering, 2012, 29: 3-12.

[3]Cooke P. Transition regions: regional–national eco-innovation systems and strategies[J].Progress in planning, 2011, 76(3): 105-146.

[4]Frondel M, Horbach J, Rennings K. What trigger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6(1): 153-160.

[5]曲勃.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10): 111-114.

[6]Corrigan C C. Breaking the resource curse: Transparency in the natural resource sector and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J].Resources Policy, 2013.

[7]李文超,田立新,贺丹.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2):16-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A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in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LI Su-feng1, YAN Liang1, ZHANG Ming-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and system dynamics 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a case of Heilongjiang. The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is area are simulated.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nclud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effective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vigorous cooperation of inter-regional, i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Key words:innovation ecosystem;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green development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李江)

自然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高,环保和R&D投资水平小幅提升,“三废”的排放量有所降低,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仍很严重,故此模式并非理想模式。

资源环保模式中GDP、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较之前两种模式提高了很多,“三废”排放量有效控制,居民生活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资源耗竭的现状很难改变,环境破坏治理任务相当严重。因此,过度追求资源环境保护并不可取。

绿色发展模式的绿色GDP总量、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都远远优于上述三种模式,“三废”排放量明显降低。这种模式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使用了绿色GDP,即在GDP总值中扣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数据更真实,在生态制度实施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降低了单位产值能耗,考虑了资源和生态损失,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数量。虽然不能明显降低资源耗竭和减少环境污染,但从长远来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了区域的环境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相较其他模式而言,绿色发展模式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结论和建议

调整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用先进的生态管理制度。由表4可见能源回收率、能源利用率和三废平均投资水平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分别为:66%、756%和2907%,较之其他三种模式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最优的环保投资规模,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与非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区域“三低一高”的绿色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由表4仿真结果分析可见,与2013年的相比,2026年绿色GDP增加了近25倍。因此,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看,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重点:首先进行有效组织,其次实现新的经济效益水平,最后要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归根结底要注重和谐人口的建设、有效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大环保专项投资力度。2026年仿真数据表明,传统发展模式、自然发展模式、资源环保发展模式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环保专项投资额分别为:902、968、1034以及1101亿元。绿色发展模式最高,但与当年GDP相比,也仅占217%。由此可见,要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需加大环保专项投资额度。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2011年黑龙江地区单位产值能耗为104万吨标准煤/亿元,由2025年仿真值可知,传统、自然、资源环保和绿色四种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为:076、043、0175和015万吨标准煤/亿元,绿色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仅为传统发展模式的1/5。基于此,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是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Routledge, 2002.

[2]Giurco D, Cooper C. 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J].Minerals Engineering, 2012, 29: 3-12.

[3]Cooke P. Transition regions: regional–national eco-innovation systems and strategies[J].Progress in planning, 2011, 76(3): 105-146.

[4]Frondel M, Horbach J, Rennings K. What trigger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6(1): 153-160.

[5]曲勃.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10): 111-114.

[6]Corrigan C C. Breaking the resource curse: Transparency in the natural resource sector and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J].Resources Policy, 2013.

[7]李文超,田立新,贺丹.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2):16-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A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in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LI Su-feng1, YAN Liang1, ZHANG Ming-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and system dynamics 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a case of Heilongjiang. The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is area are simulated.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nclud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effective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vigorous cooperation of inter-regional, i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Key words:innovation ecosystem;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green development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李江)

自然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高,环保和R&D投资水平小幅提升,“三废”的排放量有所降低,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仍很严重,故此模式并非理想模式。

资源环保模式中GDP、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较之前两种模式提高了很多,“三废”排放量有效控制,居民生活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资源耗竭的现状很难改变,环境破坏治理任务相当严重。因此,过度追求资源环境保护并不可取。

绿色发展模式的绿色GDP总量、能源回收量、环保和R&D投资水平都远远优于上述三种模式,“三废”排放量明显降低。这种模式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使用了绿色GDP,即在GDP总值中扣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数据更真实,在生态制度实施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降低了单位产值能耗,考虑了资源和生态损失,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数量。虽然不能明显降低资源耗竭和减少环境污染,但从长远来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了区域的环境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相较其他模式而言,绿色发展模式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结论和建议

调整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用先进的生态管理制度。由表4可见能源回收率、能源利用率和三废平均投资水平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分别为:66%、756%和2907%,较之其他三种模式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最优的环保投资规模,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与非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区域“三低一高”的绿色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由表4仿真结果分析可见,与2013年的相比,2026年绿色GDP增加了近25倍。因此,从生态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看,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重点:首先进行有效组织,其次实现新的经济效益水平,最后要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归根结底要注重和谐人口的建设、有效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大环保专项投资力度。2026年仿真数据表明,传统发展模式、自然发展模式、资源环保发展模式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环保专项投资额分别为:902、968、1034以及1101亿元。绿色发展模式最高,但与当年GDP相比,也仅占217%。由此可见,要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需加大环保专项投资额度。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2011年黑龙江地区单位产值能耗为104万吨标准煤/亿元,由2025年仿真值可知,传统、自然、资源环保和绿色四种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为:076、043、0175和015万吨标准煤/亿元,绿色发展模式的单位产值能耗仅为传统发展模式的1/5。基于此,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是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Routledge, 2002.

[2]Giurco D, Cooper C. 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J].Minerals Engineering, 2012, 29: 3-12.

[3]Cooke P. Transition regions: regional–national eco-innovation systems and strategies[J].Progress in planning, 2011, 76(3): 105-146.

[4]Frondel M, Horbach J, Rennings K. What trigger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6(1): 153-160.

[5]曲勃.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10): 111-114.

[6]Corrigan C C. Breaking the resource curse: Transparency in the natural resource sector and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J].Resources Policy, 2013.

[7]李文超,田立新,贺丹.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2):16-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A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in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LI Su-feng1, YAN Liang1, ZHANG Ming-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and system dynamics 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a case of Heilongjiang. The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is area are simulated.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nclud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effective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vigorous cooperation of inter-regional, i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Key words:innovation ecosystem; mineral resource-intensive areas; green development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大学生网游成瘾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基于SD模型的文化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仿真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省农村消费的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能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