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

2014-09-22李首一李书泉高健李铁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普通高校

李首一 李书泉 高健 李铁建

摘要:根据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状,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理论研究法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体规划、分块管理、分块评价、综合给分的课内外“三结合”式一体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4-0114-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physique is declin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survey,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to study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mpeti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planning, management of block, block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give points of the lesson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xercise;physical comcetition

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状,引起全社会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为此教育部出台了若干个文件。2013年5月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工作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标准》的贯彻落实,力争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在未来三年中止跌回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改革期。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子系统的体育教学是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和普及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会各界判断大学生体育优劣的根本标准不是体育课堂教学,而是大学生的身心、体质健康水平。然而,在社会体育较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中,其工作重心也不是体育课堂教学,而是在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上[1]。因此,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止跌回升,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及主体功能区理论为指导,重新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梳理,对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及功能进行研究,形成一个较科学和全面的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及评价方法。

1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功能定位

1.1主体功能区解读

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战略构想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更具体一点说,“功能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单元所承担的职责和职能。“主体”是指一个地区承担的主要或首要功能。“主体功能”决定了区域的空间属性和发展方向,是主体功能区的核心与灵魂。“区”指明了主体功能的空间范围,体现了主体功能的大小[2]。

2.2课余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状况是因校而异,但大同小异,普遍以“精英式”的形式出现。竞赛场上进行比赛的几乎就这么几十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被冷落,没有施展的场所。据王学华对全国67所高校调查表明,学生参加院系级比赛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9%,其余91%的学生则与该类规模的竞赛无缘[4]。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参加的项目偏重竞技性又兼参加多个项目,且比赛目标又过于看重名次,缺少参与精神。多数学校没有适合身体素质要求一般、参加人数多的集体娱乐项目等。因此,大多数学生“忘赛兴叹”只能远离赛场。正如教育部前体卫艺司司长指出的那样:“少数尖子”的竞技运动成绩有很大提高,但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都令人担忧……,有的只重视少数的“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5]。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对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整合途径,是彰显学生运动能力,展示自身体育价值的有效方法,是一种激励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机制常常不被重视,有的学校为了不使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斗殴事件,竟把学生很喜欢的篮球比赛给取缔了。制度不健全、组织松散、教师临场裁判不到位等,这些现状在学校中存在的百分比还是较大的。根据隋晓航对我国数十所普通高校的官方网站和几十位大学体育部主任的调查,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了完善的俱乐部体育及校内体育竞赛管理规章制度[6]。

2.3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适合自己的项目,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锻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生体育兴趣的差异,使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在课外实现最大化,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形式和特有的功能,对学生实施教育。没有了课外锻炼,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活力,失去了大学生体育文化氛围。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育锻炼难于开展的原因很多:1)学校主管部门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实践做起来轻视,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严格的管理和规定。据该课题中的一项子课题调查表明(王枝桂:对全国23所高校调查显示),有65.2%的高校对学生采取打卡制,出勤成绩占体育成绩的很小一部分,有34.8%的高校只是在口头上有统一要求,教师也睁一眼闭一眼,最后还是按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给出成绩。2)课外锻炼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据王学华全国九个省市67所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被占用的占34%等。3)教师方面,由于工酬矛盾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指导和管理。4)学业负担重和克服不了自身的惰性,是学生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造成了现阶段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充分挖掘、形式松散等现象。

3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

3.1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系构建

“三结合”体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既要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又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坚韧不拔的品质;要有个人体育能力的展示,又要体现团队精神;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又要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内生动力得到培养等[7]。“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见图1。

3.2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

3.2.1明确目标、确立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者大多精力投向于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材、师资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体育教学所不能代替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在功能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就此问题,课题组依据《纲要》和《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专门设立了三个子项目,分别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从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使学生既能达到内生动力的培养,也能使学生体质健康有所回升等。改革体育竞赛“精英式”为“大众式”,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确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不同体育项目的锻炼中来,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学生体育组织能力,形成整体规划、分块管理、分块评价、综合给分的评价方法。

4结论

4.1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与自主学习、锻炼的方法;课外体育锻炼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课余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及团队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培养内生动力。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运用的完整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2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分化和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教师由浅入深逐渐传授技术、技能,学生在课外锻炼中实践,在课余竞赛中运用,分化出正确规范技术动作,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强化和纠正错误动作等。

4.3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延续性和一贯性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在课外锻炼及课余竞赛中不断重复,起到补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并能确保大部分学生自主选择锻炼项目,自主选择锻炼时间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承磊.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88-89.

[2]彭晓亮.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43-46.

[3]张勇,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竞赛目标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00-101.

[4]王学华.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6.

[5] 李静波,等.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

[6] 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7] 曹汉生,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3-4.

3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

3.1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系构建

“三结合”体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既要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又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坚韧不拔的品质;要有个人体育能力的展示,又要体现团队精神;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又要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内生动力得到培养等[7]。“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见图1。

3.2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

3.2.1明确目标、确立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者大多精力投向于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材、师资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体育教学所不能代替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在功能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就此问题,课题组依据《纲要》和《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专门设立了三个子项目,分别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从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使学生既能达到内生动力的培养,也能使学生体质健康有所回升等。改革体育竞赛“精英式”为“大众式”,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确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不同体育项目的锻炼中来,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学生体育组织能力,形成整体规划、分块管理、分块评价、综合给分的评价方法。

4结论

4.1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与自主学习、锻炼的方法;课外体育锻炼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课余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及团队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培养内生动力。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运用的完整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2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分化和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教师由浅入深逐渐传授技术、技能,学生在课外锻炼中实践,在课余竞赛中运用,分化出正确规范技术动作,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强化和纠正错误动作等。

4.3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延续性和一贯性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在课外锻炼及课余竞赛中不断重复,起到补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并能确保大部分学生自主选择锻炼项目,自主选择锻炼时间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承磊.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88-89.

[2]彭晓亮.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43-46.

[3]张勇,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竞赛目标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00-101.

[4]王学华.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6.

[5] 李静波,等.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

[6] 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7] 曹汉生,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3-4.

3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

3.1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系构建

“三结合”体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既要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又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坚韧不拔的品质;要有个人体育能力的展示,又要体现团队精神;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又要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内生动力得到培养等[7]。“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见图1。

3.2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

3.2.1明确目标、确立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者大多精力投向于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材、师资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体育教学所不能代替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在功能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就此问题,课题组依据《纲要》和《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专门设立了三个子项目,分别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从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使学生既能达到内生动力的培养,也能使学生体质健康有所回升等。改革体育竞赛“精英式”为“大众式”,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确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不同体育项目的锻炼中来,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学生体育组织能力,形成整体规划、分块管理、分块评价、综合给分的评价方法。

4结论

4.1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与自主学习、锻炼的方法;课外体育锻炼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课余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及团队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培养内生动力。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运用的完整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2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分化和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教师由浅入深逐渐传授技术、技能,学生在课外锻炼中实践,在课余竞赛中运用,分化出正确规范技术动作,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强化和纠正错误动作等。

4.3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延续性和一贯性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在课外锻炼及课余竞赛中不断重复,起到补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并能确保大部分学生自主选择锻炼项目,自主选择锻炼时间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承磊.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88-89.

[2]彭晓亮.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43-46.

[3]张勇,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竞赛目标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00-101.

[4]王学华.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6.

[5] 李静波,等.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

[6] 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7] 曹汉生,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3-4.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