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和谐科学课堂
2014-09-22刘雪飞
刘雪飞
摘 要: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形象。本文从巧妙处理教材、合理创设情境、充分合作探究和灵活处理预设生成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氛围。
关键词:科学课;创设情境;预设生成;和谐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理念:课堂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现实的教学真是这样顺利吗?执教以来,来自现实的一些问题时常在教学时给笔者造成困扰,今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为例,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氛围。
一、巧妙处理教材,使课堂更和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处理教材”或“创造性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因为有现成的材料,课本上有对风向标制作过程的详细指导,在制作风向标时,笔者没有过多地指导,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笔者通过课前了解知道,学生对风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不能够确定到底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还是吹去的方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明确指出,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并在黑板醒目的位置贴出了这个概念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风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辨别风吹来的八个方位,巩固风向的概念,笔者自己动手绘制了一张米字图,这张图除了可以让学生对八个方位一目了然之外,同时也是后面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在讲授和判定风向时都再次地使用了这张米字图,用这张图搭配事先剪好的鲜红的箭头,使学生在进行判定时有了清晰的参照,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合理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笔者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的状态?于是在引入的环节,笔者选用多媒体演示了几种风的声音,出示了一个事先写好的大大的“风”字,用磁扣吸在了黑板上,这时学生都好奇地看着笔者。笔者趁热打铁,指着黑板上的风字:“在你们的印象中,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能怎样感受到风的踪迹呢?”学生一听到笔者的问题,马上开始畅所欲言,说是树叶、书本、沙土、红旗甚至女同学的头发和裙子。有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的各种情境,这样就可以用科学本身的魅力吸引住学生。当然,教学中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科学味,不能把科学课上成活动课和游戏课。
三、充分合作探究,使课堂更和谐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有着问题意识,因此,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直接看到风,只能借助周围事物的变化来感受它,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有点难度。在教学中,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提问,坚持小组合作的大方向,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能够围绕教学重点有的放矢。
四、灵活处理预设生成,使课堂更和谐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淡写地放过。如在本节课导入部分,其他学生说的都是眼睛看到的风,偏偏有一个学生说的是皮肤感觉到的风,这样完全不同角度的回答很好,笔者立刻由此引申,让学生用手在脸边轻轻地扇风,他们都感受到了凉丝丝的风。看着学生眼中闪烁的光芒,笔者知道,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了。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一堂好课,必然是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
为了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我们不断进行着反思、探索,今日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正是明日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石。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得更加和谐自然,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7.
[2]徐敬标.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6.
[3]俞伯军.从小亲近科学与人文:小学科学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2,33.
[4]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5]张天宝.新课程与教学课堂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