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议题微博的分布与变化研究:“众声喧哗”与“喜新厌旧”

2014-09-22胡雨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持续性集中度公共性

摘 要:微博作为公共空间,能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有效的表达渠道,促进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微博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呈现“分散”和“短暂”的特点:网民的注意力被各种议题不等量地切割,微博空间“众声喧哗”;即使一时受到集中热议的话题,所能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暂,微博讨论总是“喜新厌旧”且“浅尝辄止”。

关键词:微博;公共性;集中度;持续性

作者介绍:胡雨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310012)

公共议题能引起社会普遍关心,成为舆论焦点。“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1},微博的大容量、低门槛、弱把关等特性似乎使其天然就是一个适于讨论公共议题的平台。一方面,微博用户可以建立“自媒体”,主导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也能享受充分的“鼠标时代的民主”,根据自己对微博的价值判断,通过转发和评论,烘托出热门微博,形成网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讨论公共议题微博是否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研究这些微博是如何呈现和变化的,包括如何被重复提及、如何被持续讨论。在微博空间中,不同的议题之间存在着博弈,决定了微博存在特定的分布形态。某一议题的微博很难占据网民所有的注意力,也不可能成为永恒的微博热点。由此造成的结果,公共议题的微博似乎“分散”而“短暂”。网民的注意力被不等量地切割,分配给不同的议题;并且微博对于公共议题的讨论总是显得较为“喜新厌旧”,还未等到一个议题的讨论产生实质的社会效果或者事件告一段落,网民就已经失去了继续讨论的耐心,被更为新鲜的议题所吸引。

一、研究假设

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用芒德福的话来说,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在微博平台上,信息呈碎片化(fragmentation),即使是热门微博的议题也呈分散性,常态下网民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不等量地切割。有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网络议题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只有极少数议题能从普遍的分散状态中脱颖而出,成为‘能见度较高的超级议题,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2}

除了议题的碎片化趋势之外,“喜新厌旧”看似也是微博议题的一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议题自然衰变,最终被新的议题取代。前人研究发现“在微博这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并不强调连续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前一刻传播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更多更新的信息取代”{3};“新的舆论在不断产生,很容易使得关注原有舆论事件的公众的兴趣点在短时间内发生转移”{4}。为验证微博议题“分散”和“短暂”的特质,本文使用了集中度和持续性两个指标,考察两者之间共线性以及与议题性质之间的交叉关系。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议题的集中度与持续性存在相关关系。

随着讨论的进行,微博议题发展和衰变遵循不同的逻辑顺序。研究发现:“大部分网络议题的讨论不能随时间的延续而深入或处在‘静止状态……讨论虽然增加,但内容本身既无深化也无开拓”{5}。只有少数议题随着事态的进展而发展或随着讨论的进行而逐步深入,开始具有立体感和理性态度。本文提出如下假设来探究同一议题的微博讨论趋势:

H2:微博的讨论趋势和该议题微博讨论的集中度相关。

H3:微博的讨论趋势和该议题微博讨论的持续性相关。

二、研究方法

新浪“热门微博”应用对每条微博的转发、评论、赞的数量进行综合计算,并结合一定时间内被转发和评论的频率,计算出微博的热度。用户可以检索2012年8月19日以来的每日热门微博,并按热度进行排序。

本文以“热门微博”应用中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的微博为基础,观测一年时间内热门微博的相关情况。至少满足其中一个的微博被选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当日热度排名前十的微博中重复议题的微博;连续两日热度排名前十的微博中有相同议题的微博。这两个条件的设定是因为当某一议题的微博出现重复或持续时,说明该议题已经成为网民连续关注的焦点,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一方面这样的样本选取可以满足对重复和持续关系的探讨,具有时间跨度;另一方面单条的热门公共微博比较具有偶然性,对其重复或持续的要求能排除这种偶然情况,使研究结果更有价值和说服力。

此外,研究还对样本采取了如下操作:首先,因为本文探讨的是公共性视域下的微博,一些娱乐体育微博、单纯趣事类微博因为与公共性关系不大,故在样本中剔除;其次,中间有断点的事件重新编码,如当某一议题在1月1日、2日,4日、5日被提及,本文将之处理为1月1日开始的和1月4日开始的两个独立议题,因为本文认为,断点说明议题讨论的暂停,新开始的同一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新触发点;最后,相同微博(发布者、内容都相同)在不同日期的热度前十条出现被认为是无效的重复,在样本中剔除。

本研究的研究基数是2013年365天每天热度排名前十条中的热门微博,共3 650条。按照以上条件进行筛选,共获得67个公共议题,239条微博。对议题和微博进行如下编码:

首先,某议题微博的持续性(Duration Ratio)评价以天数为指标。若一个议题的微博在连续不间断的N天内热度排名前十条中都有呈现,则将该议题持续性(DR)记为N。

其次,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以下方式标记,对同一议题的微博,将之归于不同日期内,并将每日微博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每日该议题微博数分别记作X1,X2,X3,…,Xn(X1>X2>X3>…>Xn),集中度(CR)=X1+X2/2+X3/3+…+Xn/n。但若X1=X2=X3=…=Xn=1时,则集中度(CR)记为1。采用这一计算方式是基于以下考虑:不能将不同日期内的微博重复进行单纯累加,如一天重复10条微博比第一、二天分别重复5条的集中度要高;但又不能将之进行算数平均或几何平均,因为第一、二天分别重复5条比一天重复5条的集中度要高。权衡之下,我们采取上述计算方法,可以将不同日期内的微博议题集中度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集中度与持续性(CR/DR)的比值存在一定意义,说明了某一议题是更倾向于集中而不持续(短时间内的爆发,但很快成为过眼云烟)还是持续而不集中(分散的持续讨论)。最后,对同一议题下微博的讨论趋势进行综合评判,并将议题讨论趋势归类于静止(编码为1)、发展(编码为2)、深化(编码为3)三类。

三、研究发现

采集数据后,用SPSS对相关类目进行编码。样本的前30个议题和前50条微博分别由另外的编码者进行再次编码,计算每项类目信度均在0.76~1之间。

1. 微博分布

本研究样本共获得议题67个,微博239条(占总微博数的0.7%),平均每个议题有3.6条微博(Max=40,Min=2,SD=4.8)。具体到个别议题中发现,发现雅安地震的连续微博讨论数最高,为40条;其次是H7N9,为11条。

(1)集中度

计算微博的集中度发现,平均集中度为2.4条(SD=2.5)。雅安地震的集中度最高(CR=19.9条),其次为香港限购奶粉(CR=7.0条)、长春婴儿被害(CR=6.0条)、H7N9(CR=5.2条)。有22个议题集中度为1,即每天都只有一条热门微博讨论该议题。可见微博公共议题的讨论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即使热门微博也不例外,网民的注意力被不同的热门微博不等量的分割,只有极少数议题能从普遍的分散状态中脱颖而出。

(2)持续性

考察微博的持续性发现,大多数微博持续性很低,平均持续性为1.9天(SD=1.0)。雅安地震的持续性最高(DR=7天);其次为H7N9(DR=6天);持续三天的议题有7个议题;35个议题持续两天,其余23个议题仅在一天内被讨论。可见网民在进行微博议题讨论时喜新厌旧,很多议题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被网民淡忘和抛弃。

详细考察两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议题(雅安地震和H7N9),发现微博讨论呈整体递减趋势(见图1)。在头两天处于该议题讨论最为热烈的状态,随后对其讨论慢慢下降,直至只有零星的呈现,到最后被挤出热门微博前十名行列。尤其是雅安地震议题,前两天热度排名前十的微博均是关于该议题的。可能当天确实有很多用户也在发与该议题无关的微博,可能内容也如平时一样精彩,但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下,这些微博的关注度就相对淡化了。微博的焦点都投在了灾难、救援、悼念之上。到地震发生的第三四天,地震微博仍然是热门微博中的主流(分别是7条和6条),当然此时也出现了一些别的议题的微博。到第5天和第6天,地震微博开始弱化,虽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分别有3条),但别的议题微博开始更多地出现。直到第七天,只有一条微博对其还有所涉及,之后该议题就被淡忘。对H7N9的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这体现了一个议题完整的衰变过程,虽然一开始牢牢地抓住了网民几乎全部的注意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无可避免地淡出网民视野。当然,热门微博中不再有该议题并不表示该议题被彻底地淡忘,它仍然以一种集体记忆的形式存在,一旦后续有新的触发点,该议题仍然有可能被重新提及和热议。

(3)集中度与持续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议题的集中度和持续性呈显著的正相关(r=0.57,P<0.001),H1得到验证,说明被集中讨论的议题往往也容易得到持续关注;两个指标共同体现了议题的高价值和被热议的潜质。

当然两个指标体现的意义存在差异,一个显示了被热议的程度,一个显示了被持久关注的可能性。为对微博议题的讨论趋势进行详细考察,本研究计算了集中度与持续性的比值(CR/DR),用来研究哪些议题更倾向于集中而不持续,哪些议题倾向于持续而不集中。计算发现:比值最大的为香港限购奶粉(CR/DR=7),其次为薛蛮子嫖娼(CR/DR=4),这些事件爆发之时被广泛热议,但很快就淡出公众视野;比值最小的为黄浦江死猪(CR/DR=0.3)和广州小贩被城管反拷双手(CR/DR=0.3),这些事件虽然每天只有零星的热门讨论,但持续了较长的时间。

2. 趋势讨论

除了议题数量的变化,对议题进行表达的微博质量也是影响议题讨论价值和网络舆论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在网络议题刚被讨论的时候,大部分微博比较浅层和直接;随着议题的发展,有的微博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层次,有的按照不同的逻辑有所发展和延伸。这种网络议题表达现象值得关注。

(1)趋势分类

部分议题的微博随时间推移并无进展,网友的讨论仍旧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内容既无深化也无开拓,议题处于“静止”的状态。与此相对,部分议题则会呈现发展态势:或随着事态进展而引起新的讨论,此即“发展”趋势;或逐渐将讨论的内容由具体事件抽象为一般社会现象,讨论层次由情感宣泄或事实求证上升为理性分析,此即“深化”趋势。

研究发现,以“静止”为讨论趋势的议题最多,占76.1%(51个),如温岭杀医案(10月28日起)等,说明大部分网络议题的讨论不能随时间的延续而深入。少数议题的讨论能随着事态有所“发展”(11个,占16.4%),如厦门BRT爆炸案(6月8日起),从一开始对惨案发生的报道,到之后对伤者的救治、案件的侦查告破、纵火者的调查,热门微博对整起事件进行了完整和连续的播报和讨论。只有极个别议题的讨论得到“深化”(5个,占7.5%),如长春婴儿被害事件,从起初对被害婴儿的悼念,到之后微博开始结合外国经验反思家庭和社会对儿童保护、救助等方面的缺陷。

(2)趋势对集中度和持续性的影响

比较均值发现,讨论趋势和议题持续性、集中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集中度方面(P<0.001),“静止”讨论趋势较低(F(1,66)=1.92),“发展”讨论趋势(F(1,66)=2.72)和“深化”讨论趋势(F(1,66)=7.22)明显集中度更高;与之相似,持续性方面(P<0.001),“静止”讨论趋势持续时间短(F(1,66)=1.63),“发展”讨论趋势(F(1,66)=2.18)和“深化”讨论趋势(F(1,66)=4.00)延续较长的时间。H2和H3得到验证。

究其原因:首先,当某一时间可以有立体的讨论层面时,说明该议题较为重要,因此自然会得到广泛和持久的关注;其次,一个层面的讨论难以持久和获得注意,久而久之网民们会对其失去兴趣,只有新的讨论内容和角度才有可能吸引集中的和持久的关注,网民可以从现实权力运作、体制、法律、经济等较深层次上对议题进行分析;最后,当议题表达的时间被延长时,有更多新的角度进入微博视域,讨论趋势也更趋多元化。

四、讨论与结论

表面上看,微博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网民通过对议题的讨论,促成议题的解决。{6}但网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默契和耐心,确保对议题的关注能获得阶段性的进展,显然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如果不能,那么但凡有其他吸引眼球的议题进入微博视野,原议题就会被搁置,“围观改变中国”的社会影响就无从谈起,公民通过微博平台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对于网民们在微博中倾向于集中关注和持久关注的议题是以何种逻辑顺序被讨论的,也是本研究希望能够有所收获的问题。

1. 议题集中度:众声喧哗

学者胡泳将网络描述为“众声喧哗”:博客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形式极为不同的表达论坛,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专业化的守门人把关,而是依赖于个人用户在一个持续的基础上产生内容……新的媒介技术使个人拥有了把个性化的体验向广大公众传播的力量。{7}博客是如此,微博更是将这种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微博中,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因此,总有学者满怀欣慰地宣布:公众的传播权得到彻底回归。这种断言是否过于乐观我们暂且不论,但微博传播确实使得人人都可以发言,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约束的空间内,发言的自由度有了较好的保证。

因为这种表达的低门槛,各种各样的议题、声音,纷纷涌入了微博的空间中;通过互相博弈、竞争、对网民注意力的争夺,少数议题脱颖而出,成为一时之热。然而,通常情况下,某一议题的微博很难完全占据热门微博空间,即使是某一公共性极强的议题,依旧要与其他同时段的议题互相妥协,共同分享网民有限的注意力。由此造成的结果,公共议题的微博呈现碎片化,即整个微博空间:众声喧哗。

本研究样本选取的条件是同一天或连续两天有至少两条相同议题的微博,但是即使是这样获得的样本,其平均集中度仍然很低,有22个议题每天都只有一条热门微博讨论该议题;更不用说其他没有被选入样本的微博议题,更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只有唯一一条微博受到关注。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他用户也对该议题有所涉及,但因为用户自身影响力不高、微博质量不佳、发布时机不适等各种原因而没有成为热门;也可能是其他用户对议题没有发言,仅仅转发唯一一位信息源头的微博,在此后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讨论。但无论怎样,微博公共议题的讨论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即使热门微博也不例外。

当然,部分议题也可以凝聚较多的注意力,微博视野被聚焦在同一个议题上,如雅安地震、香港限购奶粉、长春婴儿被害、H7N9等。在这些事件中,微博作为公共平台,将信息的力量和集体的意志极大地发挥出来。要实现这种微博热门议题的集中和统一,微博议题要是涉及全民直接或间接利益的,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

2. 议题延续性:喜新厌旧

波兹曼认为,在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中频繁地出现“好……现在”这一语法,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8}不管新闻看上去有多严重,它后面紧跟着播放的内容就会在瞬间消解它的重要性。这种转瞬即逝的情感在微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微博平台中每天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新的议题在不断产生。一个议题很难被持久讨论,往往在毫无预兆地情况下就戛然而止,还未等到原有议题告一段落,网民的兴趣就已告罄,新生的议题挤占了网民的注意力。用“喜新厌旧”来形容网民注意力的转向和议题延续性的情况十分妥帖。

研究发现,样本微博平均只持续1.9天:35个议题持续两天,23个议题仅在一天内被讨论,更勿论未被选入样本的其他热门微博。可见很多议题即使当时再热门,也很快就被网民所遗忘。如“香港限购奶粉”事件(3月2日起),当天前十条热门微博有7条关于该议题的讨论。不管是媒体(新周刊、北京青年报)还是其他加V用户(姚晨、徐昕等)都在信息告知的基础上,从食品安全、政府公共服务等角度进行观点阐述。微博空间一时讨论热烈,网民纷纷转发评论,集中关注。然而到了第二天,该议题立即烟消云散,在热门微博中没有半点踪影,网民将注意力转向了“幸福取决于什么”、“重庆狗狗大营救”、“陈光标提出没接受义务教育的人不应该生孩子”、“新国五条”等议题的讨论上来。

总之,在微博这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并不强调连续性的信息传播平台上,前一刻传播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更多更新的信息取代,迅速更新的微博内容使人们注意一件事情的精力很难持久,有限的注意力被接踵而来的议题碎片无情割裂,影响了公众参与微博讨论产生的社会影响。

3. 议题讨论趋势:浅尝辄止

在延续了一段时间的某议题的微博讨论中,随着时间发展,议题表达的质量、角度、方式等可能有所改变,从而形成议题的讨论趋势。

如果议题的讨论能逐步深入,从事实到观点、从情感宣泄到理性思考、从单一事件的分析到社会制度的反思,这样的微博表达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促进公平公正和民主参与,发挥微博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大多数的议题都没有延续性,即使有一定的讨论趋势,大多也是浅尝辄止,内容本身既无深化也无开拓。或者至多是随着事态的变化有所发展,却不能够将讨论的层面逐步深入。

研究发现,七成以上的延续性议题都是“静止”的,表面上看有不同的微博讨论,但实际上对议题的反思和社会变革没有新的贡献。如“孕妇为丈夫猎性侵对象装病 女孩送其回家被杀害”事件(7月31日起),连续3天的4条微博依次由头条新闻、沈阳晚报、微博新鲜事、人民日报发布,内容几乎都是对新闻事件的阐述,没有对年轻女性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人性、善恶等方面的讨论。这也使关于该议题的微博呈现只停留在事实本身层面,微博参与的影响力被弱化了。

相对而言,灾难议题较可能随着讨论的进行逐渐深化。除灾情报送之外,微博往往能深入到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或人性角度来激发更多的社会反思。而最应该被深入讨论的政治政策类议题则总是以“静止”的趋势被呈现,即对其进行表达时往往只涉及一个层面,再难有能力和兴趣进行深入挖掘。这说明网民在直接政治参与时仍然是弱势的,微博言论效果甚微。

考究这种“浅尝辄止”的微博讨论趋势原因,恐怕仍然与微博的技术特征、网民注意力有限、议题本身的可讨论空间等方面有关。这也再次证明网络言论从整体上说确实具有明显的“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种微博讨论的趋势极大限制了微博构建公共平台的效果,使微博言论更多地只是扮演常规化的社会沟通角色。

当然,一个议题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以“静止”的讨论趋势告终,并不表示议题永远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当议题最终产生流变,走向衰退时,它通过讨论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仍保留在网民的集体记忆中。如果后续有关于该议题的新的内容涌入微博空间,记忆闸门就会立刻被打开,引发新的微博讨论。

五、结 语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的选择方式使一些中间有断点的议题不能得以进行连续性的研究,如果某议题某天刚好没有被有影响力的用户进行讨论或者当天被更加重要的议题掩盖,那么该议题的微博样本实际欠缺完整;其次,对于顺序的考察存在着发布者在发布时间上的偶然性,一些发布时间上相差无几的微博被分为先后没有太强的实际意义;最后,对于议题衰变之后仍然存在的后续影响,本研究没有办法涉及。

通过对微博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微博表达最常见的特质是“分散”和“短暂”,即在微博空间中“众声喧哗”,并且网民对一时热议的话题关注很有限,很快就“喜新厌旧”,被其他议题所吸引。微博议题的集中度和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由此导致网络舆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微博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也相对减弱。

虽然如此,我们仍看到一些议题,能够让人们暂时停下私人的、琐碎的旨趣和议论,将目光投向一处;对那些关系到社会民主进步的议题,微博仍具有较强聚集能力,或能深入讨论,进而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如果说哈贝马斯把18世纪的咖啡馆提升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那么,今天的微博空间仍有希望充当社会大众的“公共领域”,这一“圣殿”为网民们提供发言、交流、活动的平台。问题的关键在于,微博需要有更集中的和更持久的关于重大公共议题的讨论,才能够真正扮演影响社会、促进变革和进步的角色。

注 释:

{1}{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第129页。

{2}{5}王辰瑶、方可辰:《不应高估网络言论——基于122个网络议题的实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3}郝君:《浅析微博传播的“烟花效应”》,《今传媒》2012年第7期。

{4}肖凝希:《突发事件微博的生命周期》,《新闻前哨》2013年第8期。

{6}韩旭、刘坚:《大微博的网络媒介批评机制及其构建》,《求索》2013年第9期。

{7}胡泳:《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

相对而言,灾难议题较可能随着讨论的进行逐渐深化。除灾情报送之外,微博往往能深入到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或人性角度来激发更多的社会反思。而最应该被深入讨论的政治政策类议题则总是以“静止”的趋势被呈现,即对其进行表达时往往只涉及一个层面,再难有能力和兴趣进行深入挖掘。这说明网民在直接政治参与时仍然是弱势的,微博言论效果甚微。

考究这种“浅尝辄止”的微博讨论趋势原因,恐怕仍然与微博的技术特征、网民注意力有限、议题本身的可讨论空间等方面有关。这也再次证明网络言论从整体上说确实具有明显的“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种微博讨论的趋势极大限制了微博构建公共平台的效果,使微博言论更多地只是扮演常规化的社会沟通角色。

当然,一个议题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以“静止”的讨论趋势告终,并不表示议题永远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当议题最终产生流变,走向衰退时,它通过讨论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仍保留在网民的集体记忆中。如果后续有关于该议题的新的内容涌入微博空间,记忆闸门就会立刻被打开,引发新的微博讨论。

五、结 语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的选择方式使一些中间有断点的议题不能得以进行连续性的研究,如果某议题某天刚好没有被有影响力的用户进行讨论或者当天被更加重要的议题掩盖,那么该议题的微博样本实际欠缺完整;其次,对于顺序的考察存在着发布者在发布时间上的偶然性,一些发布时间上相差无几的微博被分为先后没有太强的实际意义;最后,对于议题衰变之后仍然存在的后续影响,本研究没有办法涉及。

通过对微博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微博表达最常见的特质是“分散”和“短暂”,即在微博空间中“众声喧哗”,并且网民对一时热议的话题关注很有限,很快就“喜新厌旧”,被其他议题所吸引。微博议题的集中度和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由此导致网络舆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微博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也相对减弱。

虽然如此,我们仍看到一些议题,能够让人们暂时停下私人的、琐碎的旨趣和议论,将目光投向一处;对那些关系到社会民主进步的议题,微博仍具有较强聚集能力,或能深入讨论,进而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如果说哈贝马斯把18世纪的咖啡馆提升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那么,今天的微博空间仍有希望充当社会大众的“公共领域”,这一“圣殿”为网民们提供发言、交流、活动的平台。问题的关键在于,微博需要有更集中的和更持久的关于重大公共议题的讨论,才能够真正扮演影响社会、促进变革和进步的角色。

注 释:

{1}{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第129页。

{2}{5}王辰瑶、方可辰:《不应高估网络言论——基于122个网络议题的实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3}郝君:《浅析微博传播的“烟花效应”》,《今传媒》2012年第7期。

{4}肖凝希:《突发事件微博的生命周期》,《新闻前哨》2013年第8期。

{6}韩旭、刘坚:《大微博的网络媒介批评机制及其构建》,《求索》2013年第9期。

{7}胡泳:《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

相对而言,灾难议题较可能随着讨论的进行逐渐深化。除灾情报送之外,微博往往能深入到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或人性角度来激发更多的社会反思。而最应该被深入讨论的政治政策类议题则总是以“静止”的趋势被呈现,即对其进行表达时往往只涉及一个层面,再难有能力和兴趣进行深入挖掘。这说明网民在直接政治参与时仍然是弱势的,微博言论效果甚微。

考究这种“浅尝辄止”的微博讨论趋势原因,恐怕仍然与微博的技术特征、网民注意力有限、议题本身的可讨论空间等方面有关。这也再次证明网络言论从整体上说确实具有明显的“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种微博讨论的趋势极大限制了微博构建公共平台的效果,使微博言论更多地只是扮演常规化的社会沟通角色。

当然,一个议题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以“静止”的讨论趋势告终,并不表示议题永远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当议题最终产生流变,走向衰退时,它通过讨论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仍保留在网民的集体记忆中。如果后续有关于该议题的新的内容涌入微博空间,记忆闸门就会立刻被打开,引发新的微博讨论。

五、结 语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的选择方式使一些中间有断点的议题不能得以进行连续性的研究,如果某议题某天刚好没有被有影响力的用户进行讨论或者当天被更加重要的议题掩盖,那么该议题的微博样本实际欠缺完整;其次,对于顺序的考察存在着发布者在发布时间上的偶然性,一些发布时间上相差无几的微博被分为先后没有太强的实际意义;最后,对于议题衰变之后仍然存在的后续影响,本研究没有办法涉及。

通过对微博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微博表达最常见的特质是“分散”和“短暂”,即在微博空间中“众声喧哗”,并且网民对一时热议的话题关注很有限,很快就“喜新厌旧”,被其他议题所吸引。微博议题的集中度和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由此导致网络舆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微博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也相对减弱。

虽然如此,我们仍看到一些议题,能够让人们暂时停下私人的、琐碎的旨趣和议论,将目光投向一处;对那些关系到社会民主进步的议题,微博仍具有较强聚集能力,或能深入讨论,进而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如果说哈贝马斯把18世纪的咖啡馆提升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那么,今天的微博空间仍有希望充当社会大众的“公共领域”,这一“圣殿”为网民们提供发言、交流、活动的平台。问题的关键在于,微博需要有更集中的和更持久的关于重大公共议题的讨论,才能够真正扮演影响社会、促进变革和进步的角色。

注 释:

{1}{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第129页。

{2}{5}王辰瑶、方可辰:《不应高估网络言论——基于122个网络议题的实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3}郝君:《浅析微博传播的“烟花效应”》,《今传媒》2012年第7期。

{4}肖凝希:《突发事件微博的生命周期》,《新闻前哨》2013年第8期。

{6}韩旭、刘坚:《大微博的网络媒介批评机制及其构建》,《求索》2013年第9期。

{7}胡泳:《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持续性集中度公共性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哲理漫画
管理层能力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CP范式对我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分析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