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字形教学五法

2014-09-21邓艳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形声字错别字命题

纵观各省份历年的高考真题,虽然几多改革,但是对字形的考查这一考点从未被改动,而且分值有增无减。以安徽省为例,2012年安徽省《考试说明》对字形考点的表述为“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此表述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为识记,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语中的错别字,考查学生的字词基础知识,能力层级较低,分值为3分;二为正确书写,指的是作文中错别字扣分,较之往年力度有所增大,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测试的实践性更强了。综观全国各省份历年高考真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与安徽省类似,以选择题考查形近字、同音字,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辨析词语中的错别字,这是最常见的形式,2012年山东、江西、湖北、安徽、湖南、重庆、天津、四川、北京等省份均采用了此形式,能力层次基础,考查考生的字词积累。2.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错别字,侧重语言运用,能力层级提高,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浙江省高考命题从2008年到2012年连续四年采用此形式,湖南高考从2008年至2010年也采用了此形式。3.结合字音、字形考查,北京卷2011年、2012年采用了此形式。

根据汉字的形、音、义三大要素以及高考考查的形式与侧重点,本文提出审形、审音、审义以及析结构和溯词源五法,基本上能攻克高考命题此考点的所有题型。以下分述之。

一、审形法

汉字为表义文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其中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两种为用字之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纯表意文字,而形声字则为意音文字。形声字的造字功能最强,故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据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20%;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的比例达到82%;到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形声字已经占到90%。因此形声字是高考的命题热点,高考命题往往在形近字上设陷,例如:椎(锥)心泣血(2012年重庆卷)、相儒(濡)以沫(2012年天津)、磐(罄)竹难书(2012年四川)等等。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

萧(簘)索(2012年湖北):萧,从艸,本义指蒿草,草木枯黄故有萧条凄凉之意;而簘,从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一种乐器,和凄冷之意无关。

元(霄)宵节(2012年山东):宵,从宀,和房子有关,指晚上,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称为“元宵”;而霄,从雨,和天空有关。

猩(腥)红(2010年天津):猩,从犭,与动物有关,“猩红”指像猩猩血那样鲜红的颜色,与视觉有关;而腥,从肉,和肉类有关,泛指鱼肉一类的臭气味,与嗅觉有关。

寸草春晖(辉)(2010年四川):晖,从日,泛指阳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而辉,从指闪烁的光彩。

二、审音法

利用形近字设置陷阱是高考命题的常用思维。形近字包括形近音同字和形近音异字,审音法应对后一种情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这要求学生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例如:

旁证(征)博引(2012年江西):征读作zhēng,证读作zhèng。

赎(渎)职(2012年湖南):渎读作dú,赎读作shú。

磐(罄)竹难书(2012年四川):罄读作qìng,磐读作pán。

信誊(誉)值千金(2011年湖北):誉读作yù,誊读作téng。

相形见拙(绌)(2011年江苏):绌读作chù,拙读作zhuō。

堰(偃)旗息鼓(2008年浙江):偃读作yǎn,堰读作yàn。

三、审义法

同音异义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语境对词语的选择具有限制性,一定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所以通过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从而辨析同音词。例如:

同等学历(力):学力指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同等学力”指没有在某一等级的学校毕业而具有相同程度的知识水平。学历指求学的经历,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没有程度差异。

奋斗终身(生):“终身”和“终生”都有一生的意思,但“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终生”多就事业而言,如“奋斗终生”。

内战暴(爆)发:“爆发”和“暴发”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不同。“暴发”指突然得势如暴发户或者是自然灾害暴发如山洪暴发;“爆发”主要使用于抽象事物,如力量、情绪、战争等。

四、审语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听起来很抽象。具体而言,审词法即给词语划分结构,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以及词语中相关汉字的词性、含义,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并列结构的成语或词语。

(一)审词法

例如:

恢(诙)谐(2011年天津):滑稽之意,谐,从言,与言语有关,谐和之意,诙也当从言,用言语调逗。

轻歌慢(曼)舞(2012年安徽):“歌”与“舞”相对,“曼”是柔和的意思,和轻相对应。

堰(偃)旗息鼓(2008年浙江):“旗”与“鼓”相对应,“息”,停止之意,“偃”,本义指人仰面倒下,此处指旗帜放倒,表示打仗时停止前进。

改弦更章(张):“改”和“更”对应,都有更改之意;“弦”和“张”对应,“弦”,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张”,本义为把弦安在弓上,成语本义为调换乐器上的弦线,并重新调音。张,将弦绷紧。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惹事(是)生非:“惹”和“生”对应,招惹之意,“是”与“非”相对,麻烦或争端之意。

厉(利)害得失:“得”与“失”相对,“利”与“害”相对,利益与害处之意。

脍灸(炙)人口:脍,从肉,指细切的肉;炙,从肉,从火,指烤肉。成语之意为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赞。endprint

(二)审句法

句法主要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以及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例如:

反应、反映:反应多指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情或者纯粹的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的相应的活动,带有被动的意思,作动词时后面不接宾语对象,例如群众对此事的反应很大;反映指主体把客体的存在状况(包括言论、意见等)原封未动地变现出来,做动词时后面带宾语对象,如群众反映问题。

必须、必需:必须,副词,侧重于“应当怎样”,后面常接动词,如必须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必需,侧重于“不可或缺”,后常接宾语对象,如必需品。

五、审词源

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是经过历代沉淀流传下来的,或来源于寓言故事,或历史典故等,如果不了解其出处以及特点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而出错。例如:

搬(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挥舞斧头。鲁班,古代的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猴子和猫》。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斯(司)空见贯惯: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刘禹锡喝酒,席间刘禹锡作诗,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的句子。后来用“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海市盛(蜃)楼: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不懂科学知识,误认为是“蜃”这种动物吐气而成,故“蜃”从虫。

鸟(乌)飞兔走:谓光阴流逝。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角乌,故乌代指日。兔,传说月亮上有玉兔,故用兔代指月。日月轮回,谓时光流逝。

一愁(筹)莫展:筹,古代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比喻计策。没有计策可施,比喻一点办法都没有。

珊珊(姗姗)来迟:出自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而设宴,李夫人走路缓慢,来得很晚。后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故“姗”从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天利高考命题研究中心.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语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邓艳平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声字错别字命题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我与错别字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