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学生学习欲望 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2014-09-21上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本来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当下考试功利驱使下的语文课堂显得有点“去语文化”,再有网络时代的冲击,大多数师生都抱着一种“快餐式”的学习心态,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一直冲击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笔者以粤教版高中语文阅读赏析教学为例,探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挖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还给语文课堂原有的生机,让师生一起领略语文世界中的“文化海洋世界”。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误区举例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存在的教学问题是所有高中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吐糟”或者“点赞”恰恰反映了老师们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关注。经过笔者走访了解,所有受访高中语文老师总会对它“感慨一番”,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以“课本教材”取代“教学阅读”——教学阅读内容以课本教材知识点为主

老师们一直把教材里的经典名篇作为学生考试阅读的范本。于是乎,教师就要求学生们熟记重点字词,背诵历代名言佳句,归纳理解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可是翻阅学生的平时考试甚至高考阅读题,教材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去哪儿了?

(二)以“考试知识点”取代“教学阅读”——教学阅读以考试知识点为主

在当前高考功利驱使下的语文阅读课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们不可能为了教授一篇散文、小说花上四五节课去详细赏析全篇课文知识点,因为有些过时的陈旧考点已经不在考试教学指导内。最后学生高中毕业了,随便拿出课外的一篇文章,学生都不能透彻分析。

(三)以“文章‘含义”取代“文章全文”——教学阅读以文章主题、主旨、含义为主,而赏析文章的感悟与认识很少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只是讲解与平时考试相关的主题、主旨等,不会深入分析与文章的具体情感体验相关的问题。由于高中生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涉世未深,缺乏许多社会实践与体验,对于部分文章中的情感是难以理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少,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这也是制约老师进行深入阅读教学的一个因素。因此,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处理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情感等问题时,教师蜻蜓点水般地分析一两点(或者不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去慢慢分析。

二、新课标要求怎样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这么一句话值得老师思考,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是这种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对话只是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一问一答吗?对话的程度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被老师所左右”,而应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或自己的社会体验,在深入地理解阅读文章基础上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即所谓师生间的对话。因为这才是语文课堂原有的内心交流碰撞、思想启迪发散的过程。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焕发语文课堂生机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焕发语文课堂生机?当前高考功利制度下,师生无法回避这个现实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走出了一条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焕发生机之路,主要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去挖掘学生学习欲望。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要做到明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并真正落实。例如,粤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老舍的《我的母亲》。在授课《我的母亲》这一课文时,阅读教学目标在教师心中要有数,罗列一大堆所谓的“三维目标”不切实际,毕竟一堂课下来难道仅仅实施“三维目标”吗?笔者把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这个新课常见目标直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只设置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分析这些语句从何角度,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的。)

2.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注意文章中一些提示词的作用。)

3.本文的语言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品味,从语句、字词、语段入手)

可以看出,本课教学目标明确而又便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以往的各种教案都是条条框框的“三维目标”,这些在现实中难以操作的目标如果以问题化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时教师以解答问题的方式去解决,实则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

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剔除了一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同时高中语文课程还设置选修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常见的有:多媒体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方式、师生阅读分享教学方式等。笔者给几届学生上过几次师生阅读分享课,如选修教材《电影文学欣赏》,在上课之前的两个月让学生去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等电影或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他们做一些笔记,在正式讲授这些电影文学阅读分享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可以讨论电影中的人物刻画、电影故事主题、电影的背景塑造、电影故事给人的启示等。与必修教材中的诗歌教学不同,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教授不必细致,有些诗歌朗读就可以了,因此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用朗读教学方式为宜。

(三)整合专题教学内容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都以专题单元形式编排教材。教师可以综合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参、互联网资料等,再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例如,粤教版必修2第二专题是诗歌。在这个单元专题中,诗歌很多,教师不能每篇都讲,讲授重要的即可。可挑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普希金的《致大海》、泰戈尔《我一无所求》、戴望舒《雨巷》以及两篇歌词《长江之歌》、《弯弯的月亮》,其他诗歌篇目让学生自己课后找资料理解消化。

师生赏析鉴赏这些诗歌时,自己有必要先做好外源“功课”,教师要对这些诗歌进行适度的整合,找一些素材一起综合讲解,不然光几首诗歌讲完了就完了,学生想要知道的就是老师原本想整合却担心麻烦而不去整合的内容。

(四)解读教学要多元化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是非常欢迎学生在不违背大致文本意思的情况下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有启发性思维的探讨,师生可以在合情合理的文本解读视野下,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获得新知。

孔子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解读文本一直是语文教育界所积极倡导的。文本的多元解读本身就是对传统单一的教参、大纲的挑战,但多元解读不是意味着要抛弃传统优秀的教学理论。

四、总结

高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从当前考试功利性角度看待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确实有很多与新课标要求不符的地方。教师要想在高考指挥棒下挖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只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整,多进行师生真正的对话,适当转变一下教学方式,多元解读文本等。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意味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将来会逐步与新课标接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上伟 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52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