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课堂模式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2014-09-21鲍莉莉
人格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化过程,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去发展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培养健全的、适应当代和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初中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给他们在心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的特点。身体迅速长高,体形产生了变化,并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希望像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同时,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其次,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喜欢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掩饰不了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绪不外露,但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发展的不够稳定,遇到一点事情往往会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气、怄气,甚至打架,具有“初生牛读不怕虎”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不强。一系列的问题都说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性格仍有很大的可塑性,意志品质发展的并不完善。正是如此,教师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立足于语文课堂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平等民主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一直以来,课堂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听讲,认真地做笔记,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投入地讲课,似乎教师讲的观点是具有权威性的。但是,这样的课堂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个性,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对此,教师也应予以包容。在课堂上,师生可以平等交流,让彼此的思想能够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已经不是正确答案的代言人,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身的错误,学生也可以大胆地质疑教师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思想是自由的,氛围是热烈的,教师和学生间可以敞开心扉,自由交流。一句话,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爱”的乐园,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
二、树立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途径。西方本位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人格实践中提出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勒温的敏感性训练模式与成就动机训练模式等。这些人格教学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近些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宁鸿彬教师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中,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生人格教育实验报告”中提出“素质人格化”教学模式:“确定目标——优选内容——优化进程——评价反馈——知道运用”,这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中学语文教育人格教育模式可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本学科的教学子模式(群),如尝试建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学习目标——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引导讨论答题——师生反馈评价——举一反三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关于作者的、关于时代背景的、关于写作背景的。在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可以灵活运用辩论、记者采访、课本剧、小组比赛、抢答等多种手段。
在《核舟记》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关于什么是“核舟”的相关资料,可以找出微雕艺术的图片,然后建议他们可以细读《核舟记》一文,最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核舟记》一文精彩之处。通过查资料,对“核舟”细节描写的朗读,以及对文中精彩句子的理解,学生在课前已消化了大部分内容,课堂上,学生们再次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那么,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就解决了。
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的字词和句子来翻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业,同时进行批改。一来可以解决学习文言文要把握字词和句子翻译的问题,二来可以发现学生们对课文掌握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可以说,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利用语文课堂来进行人格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第一,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主导作用,改变“以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模式。第二,勇于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学习与教学最优化有关的理论,进行尝试,力求创新。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第四,注重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外能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语文课堂来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首先,抓住教材中关键句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如讲到莫顿·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让学生们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都认为这句话的启示是: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通过对这些关键语段的学习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了在逆境中要分解一个个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创设氛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讲到《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结合了写作的背景讲解文章。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去查一查安徒生的生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安徒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文本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的共同点。通过了解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是他凭着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去了举目无亲的哥本哈根,追求他的理想。在当时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他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打击,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作品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后,笔者安排了学生排演课本剧,在精心准备后,一位原本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却表演得非常出色。这位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获得了自信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表现出了努力进取的一面。可见,利用课文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最后,要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五到十分钟,让每个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读一则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台下的学生也可以就该新闻说说自己的感想。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种课前活动,可以让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胆量,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格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J].人民论坛,2011,(20).
[2]张奇珊.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3]陈娇.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6).
[4]赵双勇,郭琳.人格教育——人生成功的通道[J].青年文学家,2011,(06).
[5]李立实.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探微[J].北方经贸,2011,(01).
[6]魏文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1).
(鲍莉莉 浙江省临海市学海中学 31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