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反思
2014-09-21陈艳标
沐浴着教改的春风,课堂教学的模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但根据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其他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的经历发现,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少弊端,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深思。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多媒体教学无形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毋庸置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但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程序化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失去了活跃。例如:笔者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地范读感染下,萌生了模仿朗读的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回答得各有千秋,但笔者为了与课件设计的一致,并没有采纳同学的回答,这明显影响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上课时,绝大多数教师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预定的思路走下去。有的教师甚至因为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敢“跑题”,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很多学生只是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几次下来,一部分同学便不愿意思考、不主动创新,造成定向思维。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同事运用多媒体上的语文公开课,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留给笔者一些思考。当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笔者的同事为了将答案引到预定的结果上,曾多次打断学生的回答,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习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老师会把答案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三)多媒体教学阻隔了师生的交流
语文课堂若运用多媒体,教师势必增加“容量”,或是配合文章的精美图片,或是帮助理解的背景音乐,或是迁移拓展的资料等,这些都得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教师势必会减少互动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在进行讨论、合作学习、激励评价等环节时会举步匆匆,遇到离题情况,便会忍痛打断,违背自己的初衷,草率完结。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被鼠标所左右了。此时,“多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摆设”,难以起到沟通师生的“桥梁”作用。例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孔乙己》时,眼看就要下课了,还有一些预定的内容没有讲,这时笔者快速的用鼠标“翻页”。内容是讲完了,可笔者心里总感觉不舒服。学生的地位呢?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呢?这还算得上是一节课吗?
二、对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从当前多媒体使用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思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那么到底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地寻求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可以尝试从下面三个“地方”着手。
(一)用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一般的教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如笔者在教学《三峡》时,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展示了三峡的美,对学生而言,显得抽象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三峡四季的美,笔者用幻灯片的形式将三峡美景一一展示,在显现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描写对象、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用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遇到了挑战。而多媒体则能把不便言明的“妙处”传达给学生。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无法理解,对太行、王屋二山缺乏感性认识,尽管笔者说破嘴皮,学生也难以体会二山的“巨大”。而当笔者用课件展示时,学生便一目了然,不用笔者多费口舌,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用在需要激发学生灵感的地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测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其现代性,让其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应该认真总结、深刻反思,以期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陈艳标 安徽省怀远县古城初级中学 2334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