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真正的语文课堂
2014-09-21于笑
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写的《阅读与写作》主要讲述的是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去实施的策略。语文教学无非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以自己多年教学研究的经验,给学生以指引,读来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在此,笔者谈谈该书对于语文教师教学上的一些建议。
一、“还学生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因此,教师应该解放学生,还学生自由,让学生真正地将语文课堂由课内搬到课外,将语文学习生活化。
杜甫曾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能写好作文的前提就是要先找米。找米,从何处找?现在的基础教育,学生的自由时间都被各门功课充斥,因此只有课外书,可以让学生通过前人的眼睛间接地看世界,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比如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导入,激起学生学习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课内到课外,从短篇到长篇,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积累起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采取策略,检查学生每周的阅读情况,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几位学生上来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看书的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二、“还学生平等”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就我而言,感觉上的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现在新课标总强调对话教学,何为对话?所谓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以前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善于通过自己课前的预设来进行教学活动,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设定的答案大相径庭时,或者不那么“准确”时,教师会采取多种方法,将学生带领到他们所预设的那个答案当中。长此以往,就会固定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多元解读是不一致的。
要上一堂有水准的语文课,教师就应该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如教授张洁的《我的四季》时,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会出示几个题目:1.“生命如四季”,这四季应指人生的哪些阶段?2.作者生命的四季有什么特点?3.贯穿于作者生命的四季的主线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在第二个问题中说出与预设不相一致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补充,而应该用商量的口气和他进行交流,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和教师不仅拉近了距离,而且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在做学习的主人。
在不断地对话交流中,学生定会体悟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比如文章的遣词造句、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写作手法等等,这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还学生自信”
叶圣陶说:“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要达到这一个境界,不能专门在文字方面做功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语言习惯是要锻炼的,随时随地都有开口说话的必要。
在校内,学生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在校外,学生需要和家长、亲朋、周围的邻居交流。到哪里都需要说话,这些都是锻炼说话的机会。拿语文教学来讲,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锻炼学生的说话习惯呢?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略。如,在课堂上,每天拿出五分钟,让一个学生来谈谈自己对看过的某本书的感想,或者对社会上的某个事件的看法。又如,可以在班上举行个小型的辩论赛,如针对“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这样一个辩论话题,让学生来展开辩论。
多听别人的语言,读别人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很大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肯定有很多倾听的机会,在倾听别人讲话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家怎样用词,人家怎样表达出一个意思。这样经常去听、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模仿人家的长处,避免人家的短处,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人说“出口成章”,你一旦会讲话了,把自己所讲的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镇西.心灵飞翔的时刻[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夏丏尊.阅读与写作[M].长沙:岳麓书社,2012.
(于笑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