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品性教育
2014-09-21王明文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学生都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题海中作战。这样的应试教育虽然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高智能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育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它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略了人格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教育,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是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品性教育是当务之急,是各学科教学不容推辞的职责,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品性教育是《标准》所规定内容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里提出了对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以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品性教育是突出人文性的一个方面。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说明了语文教育要做到文道统一。那种重“文”轻“道”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二、加强品性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和身体尚不成熟,如果放松品性教育,势必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学生加强品性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项重大任务,尤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职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况且我们对学生加强品性教育,就是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学生加强社会公德、基础文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前一段时间,公安机关对东莞市的“黄、赌、毒”进行了清扫,体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品性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三、加强品性教育是教材具有思想性的反映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省市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优,既有传统名篇佳作,又充满了时代气息,对道德文明教育十分有益。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突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在对这些篇目进行教学时,无不渗透着德育的内容和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散步》《我的母亲》《我的老师》《秋天的怀念》等课文,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的思想感情;学习《敬业与乐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要教育学生做一个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的人;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等课文,要教育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德;学习《爱莲说》《陋室铭》《鱼我所欲也》等课文,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等等。总之,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出语文教学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现代精神文明的传播。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具有思想性的反映。
四、加强品性教育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
语文教学任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即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013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其原因就是很多中国人竟然不会写一些常用的汉字!严峻的现实警醒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别在社会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汉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的存在和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五、加强品性教育是语文教学艺术特征的体现
作为一门艺术的语文教学和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一样都具有自身的主要特征,这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激疑性。在这些主要特征中,情感性和审美性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正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征的体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还是语文学科特殊性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转轨中,要对学生加强品性教育,就不可低估和忽视初中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
(王明文 江苏省新沂市邵店中学 221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