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说

2014-09-21张优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感言语

2013年,北京市教委公布《2014—2016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其中提出,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此消息一出,各地舆情纷纷,语文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以这种方式得以体现,忧的是今后的语文教学该走向何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动态过程。李海林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语文课的价值意义。而语文能力的实现主要依靠语感。

语感,这个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被夏丏尊先生提出来,他把语感定义为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事实上,语感正是一种心灵感觉,一种精神感觉。王尚文先生也说:“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新课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中说明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呢?

一、吟咏诵读,因声求气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书声清雅,音量豁亮,于万籁中卓然独立。汉字平上去入四调,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把美丽的方块字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就可以通晓和传递它的“三味”了。李海林教授说,语感就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诵读最符合言语习得的心理规律,对语言反复诵读的过程,就是琢磨和强化体验的过程。

读而出声,方能体会到文章的声韵之美。那些音调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使人闻之变色,或喜上心头,或泣下沾襟。声韵意义加上字面意义,两相结合,这才是汉语语言涵义的全部,同时,语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也大大增强。

譬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对其情感的把握就可以通过朗读来体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十四个叠音字,押入声韵,有一种咬牙切齿、欲说还休的哀婉凄切。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通过语言平仄声调错落交叠,音律活泼,营造雨后秋山明快舒朗的意境特点,感受王摩诘诗画结合的美。

作家曹文轩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特有的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二、咬文嚼字,浮想联翩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而汉字的表意性,更使它具有了非凡的魅力和灵动的内涵,但是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环节时,常会出现学生失语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感知出现了断层。语感,重在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提到: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就是迁移,即以最少的语言触发,获得最大的言语信息。为了说明这个,他引用了夏丏尊先生的话:“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迁移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想象——一种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借助一定的言语情感经验引发的联想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就如品茗茶,一点点咂摸,一点点体会,品出其中真味,品出语言背后蕴含的感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语文教师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对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明代王锡爵评价“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者回忆母亲,大姐“呱呱而泣”,“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叩两问,因儿哭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祖母“比去,以手阖门”,把祖母怕打扰孙儿读书,欣慰、赞许、心疼等复杂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学生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抓住具有如此表现力的词、句,细细揣摩,研读作品文脉的起伏,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能把这些文质兼美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感素质。

三、课外拓展,笔底波澜

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中很重要。”语感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语文能力的培养,光是课堂上的文本呈现是不够的,还需要走出文本,通过丰富多样的写练方式,奠定良好的语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每天课前留出一些时间,穿插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这方寸之间飞起来。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网络等鲜活的内容都皆能成为充实语文课堂的素材。古诗词赏析、即兴演讲、美文欣赏、新闻点评、电影介绍、好书推荐等等,都可以信手拈来,成就语文的一道饕餮大餐。如此种种,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的尴尬,天长日久,定是一笔丰厚的积累。

使学生语文能力日有所增的另一笔财富,就是课外的摘抄和练笔。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学生平时接触大量的文字语段篇章,这其中沧海明珠璀璨夺目者,比比皆是。用笔记下生活的美,自然的美,去感悟文字背后流淌的思想光辉,这份日积月累的执著,便是语文潜移默化的提升,所谓厚积薄发,其秘诀就在于此。有了语言积累和思想沉淀,下笔千言,亦不是难事。

有人说,语文教学如水中之盐,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只有“心到、口到、眼到”,我们才能在浩瀚无涯的语文海洋中取一瓢饮,才能窥见知识殿堂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也才能用鲜活的语言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张优维 宁波市鄞州区同济中学 31517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