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高效课堂中情感的激发

2014-09-21高焕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感情课文情感

语文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具有情感优势。“情者文之经”,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究并体验作品的情感,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传承文化、培养高尚品格的目的。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情感世界”,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感情世界,使语文课在情感氛围中变得丰富、生动而多彩。

一、朗读“悟”情

课文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情怀的,通过朗读来感悟课文的感情,引发学生与作品共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作者的某种感情。如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一次公开课上,他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饱含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读出了对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大堰河深切的同情之心,学生听完后噙着热泪,在场听课的同行也为之动容,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笔者范读朱自清《背影》时,通过语调、重音、节奏、表情等变化,让学生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真挚的感情。特别对古诗文的学习不读不足以感受其韵味,不读不足以体会其美感。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大声或轻声地读,带着感情读,一篇课文尽情读上几遍,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滋味。此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朗读,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悟课文的感情。

二、讨论“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自感人。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升华与结晶,“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就是读者与作家感情融合的过程。如学习《台阶》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也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感情笼罩全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讨论中,学生陶醉于李森祥所创造的淳朴、清新的艺术境界。事实上,大多语文教材情文并茂,教师只有善于引导,把教材美的特质与情的内蕴自然融合,才能使教材的认知能力与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步发展。

同时,要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通过讨论,探究作家生平遭遇,理解其作品。这是解读作品的又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所言:“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之境”未必是“读者之境”,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心有灵犀。如作家杨绛笔下的老王,作者既同情、敬佩他,又体现了作者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问题。这些都于作家杨绛和她的丈夫钱钟书在文革中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的经历有关。因此,作家的经历和遭遇,是探究的关键。

三、点拨“激”情

语文课上,待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抓住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不失时机地点拨,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感。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做一眼清泉,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她在讲课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讲到动情处,神采飞扬;讲到沉痛时,扼腕长叹。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体会到了作品的语言美与情感美。凡是好文章都融进了作者无尽的心血,值得人们用心去品味。如果课堂缺乏点拨、互动而产生的情感波澜,教学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面对学生,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就会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深刻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创设一个与之相一致的情调氛围,去激活学生思维,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最好产生共鸣感。因文激情,由情入理,是点拨的关键。

四、媒体“示”情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生活画卷,缩小学生解读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主动的想,这样就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使之“心有所动,情有所感”,从而优化学习动机,增添学习动力。如《背影》一文,通过多媒体朗读,加上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使学生沉浸在父子真挚的深情之中,《三峡》一文通过多媒体显示图文并茂的画面,既让学生目睹了三峡的美,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新教材中,许多文章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饱含真挚感情。媒体“示”情,文字化为形象的画面,使课堂充满了灵性。

五、语态“传”情

教育和情感的关系,犹如池塘和水的关系。如果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情感的触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等语态,充分挖掘其情感因素,对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提炼并展示出来,并通过教师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向学生传递作品中的感情,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接受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无启迪。只有把学生当成了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去尊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才会活起来。教师要以自己的感情熏陶学生,创设互动探究的情感氛围,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借情感传承人文精神,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焕若 甘肃省庄浪县第三中学 744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情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情感移植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