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路无君伴 离别之情何以堪
2014-09-21方华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本折由崔莺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人物之间似乎没有正面的交锋。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长亭送别》就不难发现,崔莺莺优美、委婉、富有抒情性的唱词,展示着这个柔弱却刚强的女性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既有即将别离的相思之苦,又有担心被遗弃的隐忧,更有对老夫人逼试的怨恨,而这些,则构成了《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
首先,我们看到,崔莺莺、张生二人经历艰辛努力,老夫人被迫允婚。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爱情胜利的甜蜜就要分别,必然会缠绵不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一上场,就以浓重的情感唱出了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的离情别绪。秋天是相思的季节,在一派肃杀、冷峻的深秋景物的渲染下,这种离情显得格外深沉。二人一个是“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轻减了小腰围”,“险化作望夫石”;一个是“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痴。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情尤深,爱甚切,“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亲,今朝别离”,深婉的唱词抒发着强烈而真挚的爱情,表现出那个时代即将离别的青年男女的普遍情愫。
虽然二人情意缠绵,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科考在即,结果如何?对此,崔莺莺、张生态度截然不同。莺莺对张生的要求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而张生却向老夫人保证“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觑得官如拾芥耳。”又向莺莺许诺“金榜无名誓不归。”这种对待赶考的差异展现出崔莺莺、张生二人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崔莺莺看重的是男女间真挚的爱情,在她的眼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张生看重的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这其中既有老夫人“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挟,也有他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作者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崔莺莺凄美、深挚的唱词来表现她轻视功名、重视爱情的人生态度,以显现《西厢记》爱情与礼教、爱情与功名的矛盾冲突。
其次,崔莺莺对张生的离别十分担忧,这种担忧实质上是对自己前景的担忧。她对张生充满柔情蜜意的唱词既有对张生忠贞不渝的爱恋,又透露出一个女性思想深处的苦衷。“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表现了崔莺莺对张生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情怀。之后,她又像所有妻子嘱咐远行的丈夫“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样提醒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该是莺莺最重要的嘱咐,也是其内心世界的剖白。众所周知,封建的功名使无数女性成为弃妇,那些“停妻再娶妻”的负心汉造成了多少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啊!想起历代姐妹们的惨痛遭遇,崔莺莺又怎能放心眼前这个风流倜傥的心上人?她害怕张生此去“名落孙山”不再回还,更担心张生“金榜题名”而再娶她人,因此要求他“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还巧用反语:“弃掷今何道,当时且自来。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样,剧作家以颇有深意的唱词坦露了崔莺莺心理冲突,在心理冲突中表现对婚姻前途的隐忧。
那么,造成崔莺莺与张生的离别之苦,使得崔莺莺担心自己婚姻前途的根源是什么呢?透过崔莺莺的唱词,我们看到,其根源仍然是罪恶的封建势力。在《长亭送别》中,我们看到了全剧主要矛盾冲突的延续。《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明显表达了对其母亲的怨恨。虽然崔莺莺没有与母亲正面交锋,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唱词中窥视她内心对母亲的强烈不满。在最后的离别时刻,老夫人仍不许莺莺与张生“共桌而食”,何等无情,何等狠心!这足以证明“不招白衣女婿”只是一个托词,其内心根本就没有承认他们的婚姻。让我们听听老夫人临行之前对张生说的一席话吧:“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这番言语软中带硬,名曰“嘱咐”,实则威逼,其话外音十分明显。张生作为一介清贫书生,唯有考取功名才能与崔家门当户对。这样,老夫人的狠毒用心便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是老夫人的逼试导致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别离,造成了崔莺莺内心巨大的痛苦。因此,崔莺莺对其母亲怨恨的实质则是继续表现了全剧主要矛盾冲突。
就《西厢记》全剧来看,崔莺莺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而《长亭送别》则把这种丰富而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从表面上看,几位戏剧人物之间没有正面交锋,但仔细品味,我们会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中,从崔莺莺委婉而富有深意的唱词中,强烈地感受到戏剧人物之间的心理交锋。戏剧场面虽然不激烈,但冲突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却十分明显。长亭一别,前景难料;浓浓离愁,情何以堪?富有诗情画意的曲词强烈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观众的心灵。基于此,《长亭送别》才成为《西厢记》中最精彩感人,最富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折戏。
(方华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116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