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的视角解读《小妇人》

2014-09-21王成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妇人视角美学

摘 要:《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不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去探索,都有很多优秀方面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将拟从美学的视角对小说的写作艺术和文学价值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美学 视角 《小妇人》

1868年,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出版了小说《小妇人》,一时轰动文坛,赢得无数的拥趸。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畅销各国,同时还先后被改编成戏剧、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小妇人》也因此而成为大众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成为文学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作品。全书贯穿了善良仁爱、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歌颂了家庭的伦理观念和邻里间的助人为乐美好品质,但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小说的美学价值。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对美具有超乎寻常的感悟力,并习惯将这些美融入到作品中。在《小妇人》中,我们会有许多美的体验,本文将从十九世纪真正女性的美、诗情忧郁美、道德纯真美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十九世纪真正女性的美

美国女评论家芭芭拉·韦尔特(Barbara Welter)曾把十九世纪美国社会所提倡的“真正女性”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品质:虔诚、贞节、顺从、持家。而虔诚、贞节、顺从、持家对应的四个主体是:对国家虔诚,对丈夫贞节,对社会顺从,可以持家。当然这几点要求并不是很进步的,甚至有些像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三从四德”,但符合对十九世纪女性的评判标准。马奇家的女人们个个是对家庭忠贞眷顾的榜样,但不都是“真正女性”。仅从顺从这一点来说,乔就绝非是一个理想的“真正女性”了,乔的性格中最大的问题是暴躁的脾气和不谙社会的人际关系,使得她失去了许多机会。那么谁才是小说中的“真正女性”呢?

笔者认为是艾美。以上四点她都达到了。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使姐妹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国家,虽然从小艾美对如果可以去罗马表现出来无限的向往,国外的旅行生活也让艾美的身上带上了法国人的气质。但是,在艾美的心中她是一个美国人,始终保持着美国人的骄傲,热衷于各项美国人的聚会,对自己的国家无比的虔诚;随着艾美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当艾美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辗转于各种社交场合,懂得用风情和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时,她的眼底还是自然地流露出她少女纯真与率直的神情,艾美的贞节从未在她的身上消失过。艾美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温顺的性格,马奇婶婶和卡洛尔姑姑称赞她为“小绵羊”,显示了她良好的教养。没有人担心艾美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持家者,这个姑娘从小流露出的机智聪明和心灵手巧,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大为受益。在切斯特夫人的交易会上,艾美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才能,她擅长用身边的小东西来为自己增添光彩。所以和劳里结婚后,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艾美会充分发挥她的能力,并有条理地打理好他们的家。综上看来,艾美完全具备了十九世纪美国“真正女性”的品质,再加上她的坚强品质和自尊自爱,艾美堪称十九世纪美国完美女性的典范。而路易莎对“真正女性”艾美的形象来塑造十九世纪真正女性的美。

二、诗情忧郁美

英国伟大诗人雪莱曾说过,“最美妙的曲调总不免带有一些忧郁”,“我们往往选择悲愁、恐惧、痛苦、失望,来表达我们之接近于至善”[1],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当一部小说、一出戏剧或一首诗歌有悲情成分出现时,我们总能更好地领略到其整个作品的价值及美感。

《小妇人》并不是一部悲剧,但作者把一组组悲愁交织的故事穿插其中,构成了一股忧郁的诗情:父亲病重,姐妹们又悲又愁;贝思患病,命悬一线,大家既恐惧又痛苦;劳里出走,乔心里千丝万缕;贝思独自承受生命正在慢慢消逝的事实,乔发觉后和妹妹相拥而泣,姐妹俩被巨大的痛苦浪潮所吞没;劳里和艾美订婚,乔在为他们高兴之余仍禁不住失落沮丧,感慨落泪……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以及对于生命消逝而无法挽回的无奈感,种种悲情因素不自觉地唤起了读者内心的怜悯之情,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过,“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恐惧”在读者的心里还不曾有明显的表现,但怜悯确实产生了。[2]《小妇人》已经在情感上得到了读者对有悲剧色彩的主人公的认同,也使读者们体验到了主人公的不幸,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忧郁的悲情成分,才使读者通过主人公表面上的苦痛领略到一股最高意义上的快乐,从而进入到自由的美的境界。

三、道德纯真美

《小妇人》把爱心看做一个特殊的目标,使全书蒙上了一层道德色彩。如:乔因同情劳里孤独寂寞而主动接触他,母亲带她们把食物送给穷人,劳伦斯老人乐善好施,贝思先人后己,劳里和艾美结婚后把钱财慷慨地施与有需要的人,以及乔把马奇婶婶留给她的梅园办成一所非盈利性质的学校,和丈夫巴尔教授一起全身心投入教育,并免费收养无家可归的穷孩子等等。而所谓道德,亦即是整个纯真人性,是人类心灵深处至真至善的东西。长久以来,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界和伦理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对人性做过深入独到的研究:人类从树上下来就存在厮杀。自由阶级社会,有压迫和剥削,有利害冲突,有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人性表现为恶时居多。这正符合达尔文的理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则持性善论,他认为,“它(道德)不是人类思维的产品,而是天生的内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心灵里得到高度显现。这些人用伟大事业和伟大学说显现出他们的神圣性,然后通过所显现的美好世界,博得人们的爱好,有力地推动人们进步”[3]。这正是《小妇人》的美学深意所在。真善生美,美生艺术,《小妇人》由此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传承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在道德及思想上影响了几代人。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席勒认为:“视艺术高于实际兴趣,乃是文明的标志。”[4]他把人的发展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三个阶段,如果要把物质状态下感性的人变成道德状态下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一部好的小说,不仅要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还要有对美的体验。《小妇人》中对十九世纪真正女性的美、诗情忧郁美、道德纯真美等方面生动而又细腻的叙述,不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更反映出作者对美的深刻体验。有人说,读《小妇人》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以在喧哗中找到宁静,可以在孤独时摆脱寂寞,可以在彷徨里抓住目标,可以在疑惑处觅得答案。谁能一生不孤独?有谁又能永远坚强?《小妇人》教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在平静如水中耐得住寂寞、在利义交错时扛得住诱惑的意志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正如路易莎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埃德拉·切尼所说的那样:“二十几年过去了,又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母亲们读着这些姐妹们的童年,延续着自己当年的快乐。”不管妇女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会从中找到亲切,找到温馨。[5]

注释:

[1]盖瑞特:《玛丽·雪莱》,外教社引进出版,2009年版,第108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2页。

[3]刘春英:《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和<小妇人>》,暨南学报,2001年,第23卷第1期。

[4]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5]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参考文献:

[1]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春英.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和《小妇人》[J].暨南学报,2001,(1).

[3]王国维.新订《人间词话》(佛雏校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盖瑞特.玛丽·雪莱[M].外教社引进出版,2009.

[6]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

[7]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M].哈尔滨出版社,2000.

(王成锁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743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妇人视角美学
印花派对
《小妇人》:多种面貌的女性力量
纯白美学
《小妇人》的写作特点探究
真实世界的寓言
觉醒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从《小妇人》看模糊限制语在女性语言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