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雷雨》中的悲剧符号

2014-09-21张跃何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曹禺雷雨人性

张跃+何平

摘 要:曹禺早年苦闷压抑的家庭生活让他感到孤独,作品中充满了对爱与自由的渴望,此外,儿时就受戏剧的熏陶以及南开新剧团的实践,让他有很深的戏剧造诣;《雷雨》直面人性的丑恶,让带着生活面具的人在最后一刻畅快地演一回真实的自己,给读者一种直面淋漓鲜血的痛快;《雷雨》中有很多西方戏剧的因素,如使用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让故事的情节与时间、地点紧密结合起来,还用原罪形式表现人的自省。

关键词:《雷雨》 曹禺 悲剧符号 人性

戏如人生,离不开现实及对现实的批判,《雷雨》敢于直面生活,给人一种剥露人性丑恶的畅快。文本对于人性的拿捏十分准确到位,让大家从骨子里感到一种寒冷,也带来一种新鲜空气。

一、作者苦闷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天地不愿别人触及,但又会不断地尝试突破周围的环境,用自己的努力去冲一个口子,让自己好喘一口气,而这些活动又历练了作家,他们将自己的生存境遇写入或者反映到作品中,在作品中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支配人物的生死,可以理想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雷雨》是曹禺话剧的经典之作,是作者经过一系列尝试的结果,曹禺的家世对于《雷雨》创作的精神内涵有一定的影响,他出生在一个旧式大家庭中,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他总是试图寻觅这份母爱,但他的家里终日弥漫着大烟的烟雾,父亲、继母、哥哥都是大烟鬼,这样的生活气息,让曹禺从骨子里想彻底摆脱家庭的限制,我们可以在《雷雨》中觅得一丝痕迹,生活中的苦闷气息,渴望自由与爱,突破自我灵魂的拘束。曹禺自己也经常说自己有忧郁的气质,他曾写过一首诗:

那时我非常敏感,总是坐在城墙上,听那单调却又,十分凄凉的军号声,偌大一个宣化府,我一个小孩子,又没有自己的母亲,是十分孤独而寂寞的。

此外,曹禺还写过一首诗叫《不久长》,也反映了少年曹禺的苦闷,所以《雷雨》中两位母亲对子女的那份爱,也许是曹禺对母爱寻觅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曹禺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在戏剧生活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命,当然这也与他小时候受戏剧文化的熏陶分不开,继母在曹禺很小的时候就抱他去看戏,还可以看一些有关戏剧的书籍,这些都让曹禺对戏剧并不陌生。南开新剧团的学习,让曹禺接触到了话剧,他很好地将自己的演出天赋表现了出来,懂得揣摩人物的心理世界,懂得如何让人物的话语在戏剧的环境中表现出来;他阅读了大量话剧,并试着编剧本,后来曹禺进入南开大学,主攻西洋文学,用了不少时间在西洋剧本上,西洋剧本以悲剧为主,这也与曹禺抑郁的气质相符,或许一个选择往往会是一种冥冥注定。

《雷雨》中描绘的是一个旧式家族,压抑的环境,一群血肉模糊的人试图突破这个牢笼,他们是曹禺心中的精灵,是曹禺探索人生的一个尝试,曹禺最先想到的人物是蘩漪,她个性鲜明,热情地追求爱与自由,蘩漪作为他的希望存在于剧本中,另一个人物是周冲,他让周冲喊出了很多自己不敢大声疾呼的话,周冲对那个世界充满了憧憬,对于打破那个每个人都已经习以为然的环境充满了热情,他总是尝试着向善的一面努力,而那个世界给他当头一棒,他没有意识到只有击碎那个社会制度,才会改变现状,或许鲁大海说出了这句话,这都是周家逼的,我们只有这一条路——反抗。

二、真实人性的反映

人性是人最真实的部分,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带着面具活着。作品中的人物也是这样,他们内心渴望自由与爱,到了现实生活中却转换成另一个样,这与生活的大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雷雨》中作者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丑恶,同时也扬善。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作者选择了一些典型人物,两对家庭周家和鲁家,时间有所交叉,人物的传承有上一辈人的影子,如周萍身上有周朴园年轻时的影子,而四凤则是鲁侍萍的影子,周冲则是蘩漪的影子,他们的行为似可作补充,这样的文本结构十分巧妙。他们在一个阴雨天,在周公馆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也给人一种黎明到来的快感。他们在最后一刻活得很真实,像一股怂恿的势力冲向天网,让社会这张大网破了一个大洞,让人们看到生活的丑恶。

听到鸟鸣,我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鸟在诉说什么呢?它们是高兴,还是悲伤?是在为一天的逝去而感伤,还是期待新一天的到来?我们面对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对精神自由极度渴望的人,不禁潸然泪下,他们活得十分辛苦,每天在那个牢笼里啼哭,他们不断用言语自残,让自己的精神变得残缺,周萍正是这样,他是一个最让人怜悯的人物,他身为家里的老大,一方面备受父亲的压制,另一方面要突破蘩漪对自己的纠缠,他备受煎熬,他总是感伤自己做错了一件后悔的事,他不断向伤口撒盐,好让自己铭记痛苦,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此外,他还要面对弟弟周冲,还有四凤的关系,他不希望面对现实,苦苦忍受着,希望通过忏悔改变现状,他与四凤一起也只是暂时舒缓压力而已,是他忘记痛苦的一剂猛药。蘩漪则备受周朴园的精神压抑,孤独的生活,没有新鲜气息的家庭,劝药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强势,这是对人性的极大压制,特别是女性,她们需要爱抚,需要温馨的家庭,而环境的恶劣让她们的人性变得畸形了。

三、西方悲剧的价值观

西方戏剧以悲剧为主,真实展现人性的美与丑,西方哲学中有宿命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类的命运被上帝掌握,有时可通过先知提前知道,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他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与母亲结婚。他痛苦万分,他试着逃避这一切,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这样的结果,后来他以刺瞎自己的双眼来蒙蔽自己,让自己忘记所犯下的罪恶。曹禺没有选择这样,他是让人物的最后殉难来阐释命运,让人们看到了命运的残忍。曹禺自己说过要寻找生活中的残忍,他做到了,他让人们看到了剥开人的血肉带来的惊悚,但他还是加以了掩饰,如果曹禺能更加“狠毒”一点,《雷雨》可能会更加完美,而有些人把《雷雨》新版改编得十分拙劣,名义上要让作品诗意化,添加周冲他们到了天国之后,光辉闪耀,这样的添加是画蛇添足,让《雷雨》的悲剧气氛大为降低,是对作品的侮辱。

西方戏剧十分注意人性的自省,用宗教理论称为“原罪”,是一种修心过程。《雷雨》中人物也有强烈的自省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自省,不断解剖自己的灵魂,寻找内心深处的罪恶,如周朴园尽管与鲁侍萍相认后十分冷漠,但他还是有原罪意识的,他知道这是一种丑,不希望鲁侍萍说出来,他让下人给鲁侍萍向济南邮寄款项,以帮助鲁侍萍度日,尽管这些活动有虚伪的嫌疑,但也是一种人性的复苏,还有他一直保留鲁侍萍房间的模样。鲁侍萍对于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也忏悔不已,尽管她是一个受害者,但内心的悔过让她一生背着精神的包袱,她因为和周朴园的关系,导致母亲被气死,而自己也投河自杀,后来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这样的路,让她有一种深深的罪过感。周萍的自省更加深刻,但也很自私,或许这个结果是他所未想到的。

《雷雨》是西方戏剧三一律的典范,三一律要求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间,地点在一个场景,故事情节集中在单一的事件上,上场的人物也不能太多。曹禺先生把人物三十年之间的恩怨集中在一个夜晚爆发出来,矛盾得到了彻底爆发,情节十分精彩。戏剧中环境十分闷热,与整个剧作的基调相符,三十年的风云变化积聚成云,似雷电一般风起云涌,让人感受到雷雨巨大的猎杀力量,就算周冲、四凤不因为雷雨电击,也会有人走向死亡,这是戏剧发展的必然。当然戏剧的情节最后没有彻底展开,而是通过序幕和尾声来揭示人物的最终命运,这体现了中国的留白艺术,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避免太直露给人带来审美的痛苦,这是曹禺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结果。

(张跃,何平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曹禺雷雨人性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僧院雷雨(一)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雷雨》中的“雨声”
“学习”反人性吗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