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十娘悲剧的自身原因

2014-09-21杨海萌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杜十娘悲剧

摘 要:杜十娘的悲剧,除了客观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杜十娘与李甲缺乏沟通,没有认识到李甲抛弃她的真正原因——李甲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然而,因为不信任李甲,不理解李甲,一味地用金钱考验李甲,杜十娘不仅没有缓解李甲的压力,反而无形间增加了他的压力,最终超出了考验的限度。从李甲的处境看,他别无选择,只能抛弃杜十娘,酿成了令无数人为之感叹的悲剧!

关键词:杜十娘 李甲 悲剧 自身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中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名妓杜十娘与宦家子弟李甲相爱,经过对李甲的观察和考验,杜十娘从良于李甲。李甲在携十娘回家面父的路上遇上风流贪色之徒孙富,孙富为得到杜十娘,巧言馋说使李甲惶恐自失,李甲便接受孙富的计策卖杜十娘。杜十娘认为李甲为了钱与名而辜负了自己,便投江而死。对于杜十娘的悲剧,目前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是时代悲剧,是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压迫造成的;有些人认为是李甲的原因,是他懦弱无能,没有主见。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多重的,上述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原因,杜十娘自身也有着不可忽略的责任。

一、杜十娘不信任李甲

杜十娘从认识李甲到投江而死一直不信任李甲,用金钱考验李甲。表现在:杜十娘见李甲手头愈来愈紧张,仍依旧来院,也就愈说明李甲对她的感情,心头就愈高兴,愈有心向他。在赎杜十娘这件事上,杜十娘明明知道李甲没有钱,却没有马上拿出自己的钱,也没有告诉李甲她有钱,而是让李甲四处借贷。到了第六日,知道李甲没有借到一分钱,也只拿出赎金的一半一百五十两。她认为如果李甲有心赎她,他大概容易办成。而且拿出的都是些碎银,很好地掩饰了她的家当。每当李甲没有钱时,杜十娘只是二十两、五十两的给,并说是姐妹借的、赠的。这些都是杜十娘策划的对李甲的考验。李甲也都通过了这些考验,但是杜十娘依然不信任李甲。正是由于对李甲的不信任,杜十娘才会隐瞒百宝箱,假托是姐妹相赠。不但丝毫没有透露百宝箱的秘密,甚至没有表示出自己有钱,没有暗示李甲不需为钱发忧。直到杜十娘在瓜州渡口跳江自杀前,当众抛洒百宝箱,我们才和李甲一样,震惊地发现她竟然私存了这么多财宝。杜十娘隐瞒百宝箱也是在考验李甲,想知道没有百宝箱,没有钱,李甲对自己是否会始终如一。一旦李甲没有达到杜十娘的要求,杜十娘就会认为李甲没有经得起考验,李甲不够爱自己,考验失败。所以,当李甲表现出有意将自己卖于孙富,杜十娘立即就认为李甲没有经得起考验,李甲为了钱而抛弃她,不是真心爱自己,李甲辜负了她,自己失败了。于是,杜十娘悲愤交加,投江而死。事实是杜十娘想的这样吗?难道李甲对杜十娘就没有感情吗?虽然不能说李甲对杜十娘十分忠贞,达到海枯石烂,“山无陵,天地合”才与杜十娘决绝的境界,但是,李甲对杜十娘是有感情的,而且杜十娘追求的那种境界是脱离现实的。

其一,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1]卷三二,说明李甲是因为“惧怕老爷”不敢赎十娘。虽然惧怕老爷,李甲依然与杜十娘“情好愈密”[1]卷三二,一心与杜十娘在一起——“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1]卷三二。“日往月来,不觉一年有余”[1]卷三二,与杜十娘有感情,才会不知不觉过这么久,若只是贪恋美色,日子久了,也便会感到厌倦。为了杜十娘,李甲身无一钱,典尽衣衫。“议及终身之事”[1]卷三二,李甲说道:“我非无此心。”[1]卷三二说明李甲也想赎杜十娘,只是“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1]卷三二。当李甲听杜十娘说只要三百两银子,可以向都中亲友借贷后,李甲虽知亲友因己留恋院行,已无人相顾,但也决定第二日“各家告辞”[1]卷三二,“假贷路费”[1]卷三二。李甲“一连奔走三日,分毫无获”[1]卷三二,“到第四日又没想头”[1]卷三二,同乡柳遇春认为“此乃烟花逐客之计”[1]卷三二,劝诫李甲“早早开交为上”[1]卷三二,李甲在既借不到钱,又受到柳遇春劝诫的情况下,心中依然“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1]卷三二,不放弃赎杜十娘,心上还牵挂着她。可以说一连六日“东央西告”[1]卷三二,“分毫无获”[1]卷三二,自身也“含泪而言”[1]卷三二,“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开口告人难”[1]卷三二,这对于任何人都是身心上的痛苦,是一种艰辛。何况对于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诸如此类困难的富家公子呢!即使如此困难,李甲也没有对杜十娘说“不行,实在没有办法,还是算了吧”之类放弃的话。面对杜十娘的问话,李甲只是流涕。“哭”说明李甲对杜十娘有感情,想赎十娘而苦于无可奈何。当杜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李甲“惊喜过望”[1]卷三二,径直去找柳遇春,李甲拿到三百两时,他则“喜从天降,笑逐颜开,欣欣然来见十娘”[1]卷三二,二人“欢天喜地”[1]卷三二,此时李甲没有考虑到此后要面对的困难,只是一心想赎十娘。可见,他对杜十娘的感情。反之,如果李甲对杜十娘没有感情,不想赎十娘,即使赎金只需三百两,李甲也有充分的理由回绝杜十娘。如果不好意思回绝,出去借钱可以只是装装样子,不必一连六日“东央西告”[1]卷三二,还“羞回院中”[1]卷三二,更不会哭了。所以,通过李甲赎杜十娘的过程可以看出李甲对杜十娘的感情。这一点杜十娘也应感受到了。其二,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1]卷三二,李甲是杜十娘不知在“多少公子王孙”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势必通过了聪明的杜十娘的细致观察和多次考验,比如上述赎杜十娘一事。可见,李甲对杜十娘是有感情的。而且纵观全文,杜十娘一直在主导着李甲,直至孙富出现。所以,杜十娘那么不信任李甲是错误的。李甲经过了数次考验,杜十娘不应该那么不信任李甲,那么苛刻地考验李甲,只要李甲违逆自己考验的标准,不管是什么原因,李甲就是不合格的。完全不考虑李甲曾经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考虑李甲的为人。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李甲并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不会仅仅为了金钱而抛弃杜十娘。首先,杜十娘认为李甲“忠厚志诚”[1]卷三二。其次,当杜十娘拿出五十两时,李甲道:“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1]卷三二李甲并不是当时说说而已,“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1]卷三二。其三,李甲没有当下擅自答应孙富千金聘杜十娘,而是说“小妾千里相从,义顿难绝,容归与商之。得其心肯”[1]卷三二,再与回复。再者,纵观全文,李甲称呼杜十娘多次用的是“恩卿”[1]卷三二二字。endprint

如果李甲只是为了钱而卖了杜十娘,那么李甲应该在几次没有钱的时候,在孙富尚未出现之前就有卖杜十娘的想法,应该立刻答应孙富,即使不马上答应,当杜十娘问他为何如此郁闷,李甲应该回答而不应该只是“叹息而已,终不起口”[1]卷三二,不应是“频频叹息”[1]卷三二,“欲言不语者几次,扑簌簌掉下泪来”[1]卷三二。从李甲的“欲言不语”[1]卷三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杜十娘的愧疚,是难开其口也。如果李甲说“情不能舍,是以悲泣”[1]卷三二是假话,那么他做不到“泪如雨下”[1]卷三二。难道李甲不希望和杜十娘在一起吗?他当然希望并且一直为此而付出、而努力——身无分文、典尽衣衫,违抗父命、惹坏父亲,连日奔走、四处借贷以赎十娘,同回老家。可谓历尽艰难,“倍尝艰苦”[1]卷三二,好不容易走到那时,不到万不得已,他能放弃杜十娘吗?可见李甲也是苦于无奈!

很多问题、诸多悲剧都是由于不信任造成的,现代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杜十娘总是想着用金钱考验李甲,想知道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李甲是否会对她始终如一。到家再用百宝箱获得其父的怜悯,但她没有考虑李甲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的巨大的外在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李甲不得不放弃杜十娘。所以,考验是应该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杜十娘没有把握好考验的限度,这是一次错误的考验,考验失败才导致悲剧结果,这都是由于杜十娘对李甲不信任造成的。

二、杜十娘不理解李甲巨大的压力

其一,经济压力。李甲是宦家公子,富室子弟,这种身份的人大都只是在读书、考功名或者继承家业,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物质的唯一来源就是家里,具有对家庭的依赖性、豢养性。其父得知儿子嫖院后不可能再给李甲寄钱。李甲渐渐身无分文,甚至典尽衣衫,最后只能在杜十娘那里白吃白住。为了赎杜十娘,他还欠债在身,同时也发现自己不可能再借到钱了。因为没钱,李甲感到羞愧,不敢面对杜十娘,在文本中表现在以下三次:李甲因为借不到钱而“羞回院中”[1]卷三二,“自觉无颜”[1]卷三二,“不敢回决杜十娘”[1]卷三二;赎出杜十娘又愁回家的路费,但却“不敢开口”[1]卷三二;行至潞河,李甲身无分文,当杜十娘取钥匙打开百宝箱时,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1]卷三二。作为一个男人,总是羞愧于没钱,不敢面对杜十娘,内心自然或多或少会感到苦闷,产生压力。

孙富之所以能够乘虚而入,主要原因就是李甲经济上的困难。李甲与杜十娘辛辛苦苦走到这种程度,如果有钱,李甲能把杜十娘卖了吗?有钱尚可与家里周旋,李甲是不会卖杜十娘的;没钱不但“夫妇之欢难保”,将来如何生存!在李甲看来,情况自然是后者。在家庭和十娘之间,他只能选择家庭,放弃杜十娘。而卖杜十娘的钱又能使李甲缓解他的社会压力,可谓一举两得。空手而归,正触老父之怒,而钱能使李甲更容易面对父亲,正如孙富所言:“兄得千金,以报尊大人,只说在京授馆,并不曾浪费分毫,尊大人必然相信。”[1]卷三二杜十娘也认识到这千金的作用——“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1]卷三二,所以金钱的匮乏在李甲抛弃杜十娘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李甲赞成杜十娘的提议,杜十娘暂居苏杭,李甲先回家,求亲友劝解父亲,待父亲同意,但李甲遇孙富之时,五十两已用去大半,二人又能坚持多久呢!无论什么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李甲在不知百宝箱虚实的情况下,他没有守护这份爱情的资本和能力。而且李甲始终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没有钱,不仅未来生活没有一点保障,而且总是即将或正在处于没钱的窘境,李甲总是为了钱而担心受怕,疲惫不堪。杜十娘没有考虑到李甲这方面的压力,从良时用钱来考验李甲是正确的,但一直用钱来考验李甲,超出考验的限度就是错误的。可见经济压力在这一悲剧中所起的作用。

其二,社会压力。孙富开始攻击李甲的第一问“不知尊府中能相容否”[1]卷三二,就揭开了事情的根本问题,道出了贯穿于全文的根本矛盾,即李甲对杜十娘的感情与严父的强烈反对之间的矛盾。在其父不知儿子在嫖院时,李甲因惧怕老爷,不敢答应杜十娘的从良之心。后来知道老爷在家发怒,更不敢回家,自己尚且不敢回家,更何况如今要带杜十娘回家!李甲嫖院使老爷发怒而气坏在家,如果得知李甲娶妓,并看到儿子带杜十娘回家,后果不堪设想。正如李甲所言:“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1]卷三二

李甲是家里纳粟入监来京做太学生的,为的是有个前程。然而,他却与杜十娘朝欢暮乐,不学无术,不仅身无分文,典尽衣衫,而且丧失志向,弄丢了前程,辜负了家人的期望,败坏了家里的声望名誉。如此狼狈,叫李甲如何敢面对严父!《李娃传》中荥阳生恋上妓女李娃,耗尽资财,被父亲鞭挞,几乎将死,沦为乞丐。可见,恋妓有辱家门,会被家里拒之门外。并不像现在,孩子无论犯什么错,家里都会原谅。

虽然明代商品经济愈来愈发达,钱财的地位愈来愈高,传统的封建观念已有了一些转变,富贵之家能够与名门大姓结亲联姻,但还没有达到能接受娶妓女的地步。《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条婚姻规定:“凡官吏娶乐人(妓女)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如之。附过候廕袭之日降一等。”[2](P840)虽然,现实未必如此严厉,但至少说明娶妓的不被接受及其后果的严重性。《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玉堂春虽然是妓女,但却是个守节之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家接受了她。杜十娘不仅门不当户不对,而且是不节之人。明清许多地方都有贞节牌坊,非常看重贞节。富贵又有地位的李家会为钱而接受她吗?更何况李甲还没有钱呢?

这些已经使李甲感到很大的压力,感到希望很渺茫了。孙富的巧言不仅使李甲的所有压力呈现出来,集中在一起,而且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压力,是悲剧的催化剂。孙富见击中李甲的要害,对问题的分析也获得了李甲的认可,接下来又进一步扩大后果的严重性,加重李甲的压力,“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1]卷三二这么严重的后果是李甲没有想到的,但却也是可能会出现的。对于李甲而言,被驱逐家门是其不能承受的。李甲“茫然自失”[1]卷三二,感到了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惧。于是,李甲“移席问计”[1]卷三二。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endprint

这样严重的后果也使李甲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封建礼教的严酷性。流连妓院,违抗父命,久不回家,惹父生病,已经是不孝之子。正如杜十娘所说的“父子天性,岂能终绝”[1]卷三二,与孙富所言的“父子天伦,必不可绝”[1]卷三二。若因妓弃家更是大逆不道,违反道德伦理,必遭世人唾弃。何满子先生认为,在李甲“这个生命力微弱、目光短浅的纨绔子弟的背后,分明地拖着一个宗法礼教制度的阴影”[3](P1037-1038)。

在没有钱的条件下,大多数人都会像李甲一样,在杜十娘与家庭这一贯穿于全文的矛盾中选择后者。更何况李甲面对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呢!因而,李甲抛弃杜十娘是压力所逼,情非如此,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同时期文学作品,也是出于冯梦龙笔下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重却能与妓女莘瑶琴获得美满爱情,与杜十娘的悲剧相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秦重与李甲的不同,秦重没有李甲的压力。秦重没有经济压力,他通过卖油赚钱,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养活自己和莘瑶琴,不像李甲必须依赖家庭。秦重更没有李甲与杜十娘身份不对等和家庭反对的压力。他母亲早丧,十三岁时,父亲秦良将他卖后便去天竺做香火,杳无音讯。又因为邢伙计从中挑拨,养父把他赶出家门。秦重没有这些压力,他便能自由地执着于自己的感情。

文中也直接表明李甲是想要“再睹家园之乐”[1]卷三二而放弃杜十娘的,并不是对杜十娘没有感情,并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区区千金而负了杜十娘。所以杜十娘误解了李甲,冤枉了李甲,她并没有认识到李甲抛弃她的真正原因——李甲的巨大压力。

常言道,不理解是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杜十娘不理解李甲的处境也正因为如此。二人的性格导致对问题沟通的很少。杜十娘聪明、自主性强,而李甲正好相反,懦弱、没有主见。所以,问题一出现,虽然两人会商量,但是都是杜十娘提出自己的想法,李甲只会说“此言甚当”[1]卷三二。一切按照杜十娘的想法进行着,似乎没必要再为存在的问题沟通。“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1]卷三二。杜十娘只是“曲意抚慰”[1]卷三二,二人“一路无话”[1]卷三二。对于“冷笑而言”[1]卷三二,李甲也没有体会其中的情意。二人也没有再说些什么。后人评论:“李甲不识杜十娘一片苦心。”[1]卷三二这其中也有杜十娘的原因。杜十娘一直隐瞒百宝箱,一直在考验李甲,并没有对李甲敞开心扉,与之沟通。李甲也并不是不想识杜十娘的苦心,识不出来,叫他如之奈何!所以当杜十娘诉说衷肠,李甲不仅羞愧,内心亦苦,“且悔且泣”[1]卷三二。文本以诗结尾——“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1]卷三二,可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也在于不能参透彼此的心意,这就是杜十娘与李甲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的。

那么,试想如果杜十娘考虑到李甲的巨大压力,她又能否缓解李甲的压力呢?杜十娘是能缓解李甲的压力的,至少能缓解他的经济压力。杜十娘如果对李甲还不放心,可以不拿出百宝箱,不告诉李甲箱子的真实情况。但可以说些让李甲“不要为钱发愁,我有办法让父亲接受我之类的话”,消除他的经济压力,缓解家庭压力。对于社会上的压力,杜十娘虽然很难解除,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李娃传》中的李娃帮助荥阳生考取功名,相夫教子,被封为“汧国夫人”。

综上所述,杜十娘由于不信任李甲,一味地用金钱考验李甲,最终超出了考验的限度。又与李甲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真正站在李甲的角度,不理解李甲,没有认识到李甲巨大的压力,也没有使李甲感受到自己的苦心。如果杜十娘认清李甲抛弃她的真正原因——巨大的压力,杜十娘能够缓解李甲的压力,至少可以避免孙富的乘虚而入和李甲对她的不得已抛弃,但她却没有认识清楚,没有那么做。相反,隐瞒百宝箱,用金钱考验李甲又增添了他的压力,使李甲看不到希望。所以说,杜十娘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

注释:

[1]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何满子,李时人:《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杨海萌 浙江省杭州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十娘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玉沉
杜十娘看错了李甲,而你看错了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