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静脉刺血加中药湿敷治疗痤疮130例疗效观察
2014-09-21马宗仁,杜建华
马宗仁,杜建华
关键词:痤疮;刺血;中药湿敷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3-01
痤疮是皮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易反复发作。它与人体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增多、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感染有关。祖国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痤疮发病初期以细小丘疹和脓疮为主,严重者可并有结节、囊肿和疤痕。笔者于1998年至今,运用耳后静脉刺血配合中药湿敷治疗痤疮130余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0例患者均为1998年—2013年本院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其中男28例,女52例;病程最短6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6例,Ⅱ级33例,Ⅲ级21例,Ⅳ级10例。对照组5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33岁;其中男14例,女3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1例,Ⅱ级26例,Ⅲ级9例,Ⅳ级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分级标准[1]根据2000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痤疮分级与治疗选择”学术会议上公布的“寻常痤疮国际改良分类法”,按皮损程度分为Ⅰ~Ⅳ级。Ⅰ级:粉刺为主要皮损,可见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少于30个;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少于3个;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在100个以上,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刺血疗法:先嘱患者搓揉双耳至发红发热,取双耳后最明显浅表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6滴,以消毒干棉球按压2min止血,再次行常规消毒。隔日1次,10d为1个疗程。
中药湿敷:湿敷中药由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磨粉后经过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其操作方法是用温水洁肤后,将湿敷中药浸于消毒纱布上,并贴敷于痤疮患处,每次3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2.2对照组内服自拟方剂,药物组成:生地30g,连翘30g,茵陈30g,丹参12g,丹皮12g,浙贝母12g,赤芍12g,夏枯草12g,黄芩10g,淮山药15g,生薏苡仁10g,知母10g,生甘草6g。日1剂,分2次煎服。脓疱明显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结节囊肿、聚合性皮损为主加红花、川芎、当归、莪术。日1剂,分2次煎服。10d为1疗程。
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或治疗措施。详细观察皮损变化及主要不良反应,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整.少吃油、辣食物,适当多食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多饮水。保持面部清洁,保持心情轻松平静,情绪平稳,保持大便通畅及充足的睡眠,禁止自行用手或其他器械挤压皮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足30%。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803543297.5*
对照组50537884
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中医学认为,痤疮多因体内郁热,上蒸颜面,或因风热外侵,或因为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久成毒,热毒上攻,通过人体阳经经脉循行上达头面,溢于肌表所致。临床上根据“耳,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的理论而刺耳部静脉出血以泄血中郁热,使郁热得解,经络畅通。另外中医研究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失调,导致相火妄动,使内热蒸于面部故而发为痤疮,根据此原理以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大黄、黄芩、黄连几位中药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能。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强的抑菌、抗炎的作用。两法合用标本兼治,可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使皮脂腺分泌正常,阻止毛囊角化,以达到治疗痤疮的功用。
参考文献:
[1]许杨,陈德宇,熊霞,等.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409.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
关键词:痤疮;刺血;中药湿敷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3-01
痤疮是皮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易反复发作。它与人体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增多、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感染有关。祖国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痤疮发病初期以细小丘疹和脓疮为主,严重者可并有结节、囊肿和疤痕。笔者于1998年至今,运用耳后静脉刺血配合中药湿敷治疗痤疮130余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0例患者均为1998年—2013年本院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其中男28例,女52例;病程最短6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6例,Ⅱ级33例,Ⅲ级21例,Ⅳ级10例。对照组5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33岁;其中男14例,女3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1例,Ⅱ级26例,Ⅲ级9例,Ⅳ级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分级标准[1]根据2000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痤疮分级与治疗选择”学术会议上公布的“寻常痤疮国际改良分类法”,按皮损程度分为Ⅰ~Ⅳ级。Ⅰ级:粉刺为主要皮损,可见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少于30个;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少于3个;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在100个以上,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刺血疗法:先嘱患者搓揉双耳至发红发热,取双耳后最明显浅表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6滴,以消毒干棉球按压2min止血,再次行常规消毒。隔日1次,10d为1个疗程。
中药湿敷:湿敷中药由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磨粉后经过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其操作方法是用温水洁肤后,将湿敷中药浸于消毒纱布上,并贴敷于痤疮患处,每次3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2.2对照组内服自拟方剂,药物组成:生地30g,连翘30g,茵陈30g,丹参12g,丹皮12g,浙贝母12g,赤芍12g,夏枯草12g,黄芩10g,淮山药15g,生薏苡仁10g,知母10g,生甘草6g。日1剂,分2次煎服。脓疱明显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结节囊肿、聚合性皮损为主加红花、川芎、当归、莪术。日1剂,分2次煎服。10d为1疗程。
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或治疗措施。详细观察皮损变化及主要不良反应,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整.少吃油、辣食物,适当多食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多饮水。保持面部清洁,保持心情轻松平静,情绪平稳,保持大便通畅及充足的睡眠,禁止自行用手或其他器械挤压皮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足30%。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803543297.5*
对照组50537884
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中医学认为,痤疮多因体内郁热,上蒸颜面,或因风热外侵,或因为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久成毒,热毒上攻,通过人体阳经经脉循行上达头面,溢于肌表所致。临床上根据“耳,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的理论而刺耳部静脉出血以泄血中郁热,使郁热得解,经络畅通。另外中医研究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失调,导致相火妄动,使内热蒸于面部故而发为痤疮,根据此原理以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大黄、黄芩、黄连几位中药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能。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强的抑菌、抗炎的作用。两法合用标本兼治,可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使皮脂腺分泌正常,阻止毛囊角化,以达到治疗痤疮的功用。
参考文献:
[1]许杨,陈德宇,熊霞,等.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409.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
关键词:痤疮;刺血;中药湿敷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3-01
痤疮是皮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易反复发作。它与人体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增多、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感染有关。祖国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痤疮发病初期以细小丘疹和脓疮为主,严重者可并有结节、囊肿和疤痕。笔者于1998年至今,运用耳后静脉刺血配合中药湿敷治疗痤疮130余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0例患者均为1998年—2013年本院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其中男28例,女52例;病程最短6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6例,Ⅱ级33例,Ⅲ级21例,Ⅳ级10例。对照组5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33岁;其中男14例,女3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8a;病情程度:Ⅰ级11例,Ⅱ级26例,Ⅲ级9例,Ⅳ级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分级标准[1]根据2000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痤疮分级与治疗选择”学术会议上公布的“寻常痤疮国际改良分类法”,按皮损程度分为Ⅰ~Ⅳ级。Ⅰ级:粉刺为主要皮损,可见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少于30个;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少于3个;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在100个以上,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刺血疗法:先嘱患者搓揉双耳至发红发热,取双耳后最明显浅表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6滴,以消毒干棉球按压2min止血,再次行常规消毒。隔日1次,10d为1个疗程。
中药湿敷:湿敷中药由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磨粉后经过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其操作方法是用温水洁肤后,将湿敷中药浸于消毒纱布上,并贴敷于痤疮患处,每次3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2.2对照组内服自拟方剂,药物组成:生地30g,连翘30g,茵陈30g,丹参12g,丹皮12g,浙贝母12g,赤芍12g,夏枯草12g,黄芩10g,淮山药15g,生薏苡仁10g,知母10g,生甘草6g。日1剂,分2次煎服。脓疱明显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结节囊肿、聚合性皮损为主加红花、川芎、当归、莪术。日1剂,分2次煎服。10d为1疗程。
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或治疗措施。详细观察皮损变化及主要不良反应,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整.少吃油、辣食物,适当多食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多饮水。保持面部清洁,保持心情轻松平静,情绪平稳,保持大便通畅及充足的睡眠,禁止自行用手或其他器械挤压皮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足30%。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803543297.5*
对照组50537884
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中医学认为,痤疮多因体内郁热,上蒸颜面,或因风热外侵,或因为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久成毒,热毒上攻,通过人体阳经经脉循行上达头面,溢于肌表所致。临床上根据“耳,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的理论而刺耳部静脉出血以泄血中郁热,使郁热得解,经络畅通。另外中医研究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失调,导致相火妄动,使内热蒸于面部故而发为痤疮,根据此原理以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大黄、黄芩、黄连几位中药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能。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强的抑菌、抗炎的作用。两法合用标本兼治,可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使皮脂腺分泌正常,阻止毛囊角化,以达到治疗痤疮的功用。
参考文献:
[1]许杨,陈德宇,熊霞,等.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409.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