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4-09-21孙建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孙建国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抗酸、解痉等对症、支持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柴胡疏肝散;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6-0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上腹部胀闷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嗳气、大便次数增多)和特异性的胆道症状(右上腹部剧痛、胆绞痛、发热、黄疸等)[1]。由于胆囊结石发病率高,加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普及,PCS病人愈来愈多,其发病率约为10%~30%[2,3],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多数症状较轻,但大部分病例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笔者对有持续症状的PC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P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男21例,女51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平均52.6岁。因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20例,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48例,因胆囊息肉行手术治疗者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LC)者5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者13例;病程6个月~5a,平均13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一般资料比较

男女年龄LCOC病程/月

治疗组152150.428815

对照组63053.631511.2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4]拟定的诊断标准:胆囊切除术后3个月以上,术后反复出现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或反复出现厌食、厌油腻、腹胀、恶心、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发病前后已排除溃疡病、胃肠炎、肝炎、胰腺炎等,术后以超声、CT、MRCP等检查未见胆总管结石或胆道狭窄。中医辨证属《中医内科学》胁痛范畴[5]。

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解痉、抗酸、对症、支持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右上腹痛者加青皮10g,元胡10g;纳差者加半夏10g,麦芽15g;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者加栀子10g,丹皮10g,黄芩10g,大黄12g;倦怠、便溏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腹痛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伴随症状大部分减轻;好转:腹痛等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全部症状无明显缓解。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n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613156294.44*

对照组3661171266.67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因PCS的病理基础是胆管功能紊乱,排泄胆汁的动力降低或Oddi括约肌狭窄,胆汁排出受阻[1]。中医学认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胆汁为“肝之余气”,其化生与排泄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控,胆囊切除术后势必引起胆汁储存、排泄失常。一方面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即“木旺乘土”;另一方面,手术后正气虚弱,脾胃大伤,运化失常,气滞于中,湿阻于内,也可以影响肝气疏泄,即“土雍侮木”。故临床上治疗本病应以肝为中心,以疏肝为要,兼以健脾和胃。

临症选用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利胆,解郁升清为君药;白芍酸甘缓急,为臣药;二药相配,疏散酸缓,可以扩张胆管以利胆止痛。枳实理气解郁,为佐药;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为使药,与白芍同用,既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PCS,在改善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及消化不良等方面,较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有很大的提高,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PCS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引入了强调整体调节的辨证论治,结合现代药理辨病论治等治疗思路,可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中医辨治本病从整体出发,在现代医学认为繁杂的病因病理变化中,抓住胆囊切除术后诸多病症皆是肝胆失调所引起这个关键,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另外,运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来辨治本病,以及根据内镜、超声、MIR等进行微观辨证,可以弥补宏观辨证的不足,在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再发结石、感染等多个环节发挥整体调节、祛除病因和改善症状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郑树国,王小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510-512.

[2]陈进宏.从胆囊结石研究现状谈基层医生的科研工作[J].上海医药,2012,33(12):6~8.

[3]刘京山,柴万水,邓勇,等.胆石症术后不良反应多中心联合调查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0):1009-1013.

[4]李乾构,周文学,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7-813.

[5]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21.

[6]李军.中医辨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11):1033-1034.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抗酸、解痉等对症、支持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柴胡疏肝散;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6-0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上腹部胀闷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嗳气、大便次数增多)和特异性的胆道症状(右上腹部剧痛、胆绞痛、发热、黄疸等)[1]。由于胆囊结石发病率高,加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普及,PCS病人愈来愈多,其发病率约为10%~30%[2,3],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多数症状较轻,但大部分病例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笔者对有持续症状的PC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P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男21例,女51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平均52.6岁。因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20例,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48例,因胆囊息肉行手术治疗者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LC)者5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者13例;病程6个月~5a,平均13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一般资料比较

男女年龄LCOC病程/月

治疗组152150.428815

对照组63053.631511.2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4]拟定的诊断标准:胆囊切除术后3个月以上,术后反复出现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或反复出现厌食、厌油腻、腹胀、恶心、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发病前后已排除溃疡病、胃肠炎、肝炎、胰腺炎等,术后以超声、CT、MRCP等检查未见胆总管结石或胆道狭窄。中医辨证属《中医内科学》胁痛范畴[5]。

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解痉、抗酸、对症、支持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右上腹痛者加青皮10g,元胡10g;纳差者加半夏10g,麦芽15g;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者加栀子10g,丹皮10g,黄芩10g,大黄12g;倦怠、便溏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腹痛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伴随症状大部分减轻;好转:腹痛等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全部症状无明显缓解。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n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613156294.44*

对照组3661171266.67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因PCS的病理基础是胆管功能紊乱,排泄胆汁的动力降低或Oddi括约肌狭窄,胆汁排出受阻[1]。中医学认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胆汁为“肝之余气”,其化生与排泄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控,胆囊切除术后势必引起胆汁储存、排泄失常。一方面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即“木旺乘土”;另一方面,手术后正气虚弱,脾胃大伤,运化失常,气滞于中,湿阻于内,也可以影响肝气疏泄,即“土雍侮木”。故临床上治疗本病应以肝为中心,以疏肝为要,兼以健脾和胃。

临症选用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利胆,解郁升清为君药;白芍酸甘缓急,为臣药;二药相配,疏散酸缓,可以扩张胆管以利胆止痛。枳实理气解郁,为佐药;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为使药,与白芍同用,既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PCS,在改善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及消化不良等方面,较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有很大的提高,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PCS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引入了强调整体调节的辨证论治,结合现代药理辨病论治等治疗思路,可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中医辨治本病从整体出发,在现代医学认为繁杂的病因病理变化中,抓住胆囊切除术后诸多病症皆是肝胆失调所引起这个关键,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另外,运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来辨治本病,以及根据内镜、超声、MIR等进行微观辨证,可以弥补宏观辨证的不足,在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再发结石、感染等多个环节发挥整体调节、祛除病因和改善症状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郑树国,王小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510-512.

[2]陈进宏.从胆囊结石研究现状谈基层医生的科研工作[J].上海医药,2012,33(12):6~8.

[3]刘京山,柴万水,邓勇,等.胆石症术后不良反应多中心联合调查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0):1009-1013.

[4]李乾构,周文学,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7-813.

[5]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21.

[6]李军.中医辨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11):1033-1034.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抗酸、解痉等对症、支持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柴胡疏肝散;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6-0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上腹部胀闷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嗳气、大便次数增多)和特异性的胆道症状(右上腹部剧痛、胆绞痛、发热、黄疸等)[1]。由于胆囊结石发病率高,加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普及,PCS病人愈来愈多,其发病率约为10%~30%[2,3],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多数症状较轻,但大部分病例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笔者对有持续症状的PC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P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男21例,女51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平均52.6岁。因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20例,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者48例,因胆囊息肉行手术治疗者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LC)者5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者13例;病程6个月~5a,平均13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一般资料比较

男女年龄LCOC病程/月

治疗组152150.428815

对照组63053.631511.2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4]拟定的诊断标准:胆囊切除术后3个月以上,术后反复出现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或反复出现厌食、厌油腻、腹胀、恶心、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发病前后已排除溃疡病、胃肠炎、肝炎、胰腺炎等,术后以超声、CT、MRCP等检查未见胆总管结石或胆道狭窄。中医辨证属《中医内科学》胁痛范畴[5]。

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解痉、抗酸、对症、支持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右上腹痛者加青皮10g,元胡10g;纳差者加半夏10g,麦芽15g;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者加栀子10g,丹皮10g,黄芩10g,大黄12g;倦怠、便溏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腹痛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伴随症状大部分减轻;好转:腹痛等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全部症状无明显缓解。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n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613156294.44*

对照组3661171266.67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因PCS的病理基础是胆管功能紊乱,排泄胆汁的动力降低或Oddi括约肌狭窄,胆汁排出受阻[1]。中医学认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胆汁为“肝之余气”,其化生与排泄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控,胆囊切除术后势必引起胆汁储存、排泄失常。一方面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即“木旺乘土”;另一方面,手术后正气虚弱,脾胃大伤,运化失常,气滞于中,湿阻于内,也可以影响肝气疏泄,即“土雍侮木”。故临床上治疗本病应以肝为中心,以疏肝为要,兼以健脾和胃。

临症选用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利胆,解郁升清为君药;白芍酸甘缓急,为臣药;二药相配,疏散酸缓,可以扩张胆管以利胆止痛。枳实理气解郁,为佐药;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为使药,与白芍同用,既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PCS,在改善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及消化不良等方面,较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有很大的提高,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PCS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引入了强调整体调节的辨证论治,结合现代药理辨病论治等治疗思路,可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中医辨治本病从整体出发,在现代医学认为繁杂的病因病理变化中,抓住胆囊切除术后诸多病症皆是肝胆失调所引起这个关键,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另外,运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来辨治本病,以及根据内镜、超声、MIR等进行微观辨证,可以弥补宏观辨证的不足,在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再发结石、感染等多个环节发挥整体调节、祛除病因和改善症状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郑树国,王小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510-512.

[2]陈进宏.从胆囊结石研究现状谈基层医生的科研工作[J].上海医药,2012,33(12):6~8.

[3]刘京山,柴万水,邓勇,等.胆石症术后不良反应多中心联合调查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0):1009-1013.

[4]李乾构,周文学,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7-813.

[5]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21.

[6]李军.中医辨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11):1033-1034.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