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4-09-21那立坤
那立坤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在注重传统显性教育的同时侧重于隐性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即时通讯的特点构建多用途的群交流平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关键词:时代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53-02
“信息化社会”、“网络时代”、“智能时代”、“微时代”成为当今社会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别于以往任何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时代的变迁对处于身心正在成长、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年轻大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也是现代化社会信息和技术的晴雨表。大学生站在先进技术使用的前沿,易于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相融合,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多元化且开放的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在不同时期起到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探索和挖掘。因此,创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信息传递多以图文实物载体为主。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存在单向性,不利于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反馈,是典型的显性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显性”方式极易产生“审美疲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不佳,而日常制度规范、师德垂范、集体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以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位学生,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种间接传递给学生教育信息的方式,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方式[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2]。由此可以看出,电脑和移动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往,大量的学生思想工作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侧面了解才能把握学生动态,如今,可以通过学生在社区群、网络空间、微博、微信的只言片语了解其思想变化,以便于及时疏导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的点滴言行同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人生观、主流的价值观通过虚拟的空间传递着示范。
信息时代传递着良莠不齐的声音,新时代的大学生带着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审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匮乏已经远离,精神贫瘠成为新的障碍。结合时代发展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时效优势,把传统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式相结合必能取得成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群平台建设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集体生活塑造了集体的归属感。大学贴吧、班级QQ群、微博群、易班等交流平台占据了大学生集体交流的主要部分。群平台为处于同一集体的成员提供了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和讨论。微博一度唤起了一对多的交流的热潮,即时、简洁的语言信息发布受到社会各界的喜欢。2011年腾讯公司打造的“微信”软件迎来了新的市场。起初,微信是一款手机通信工具,从免费移动短信开始,逐渐增加了图片分享、语音对讲、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二维码、朋友圈和视频通话等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通信和社交关系的管理平台[3]。随着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移动、联通等推出流量套餐,打破了传统即时通话的资费上的弊端。时代发展的步伐已然无法阻挡,只有不停歇的超越。利用各种群平台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时下的重任。各高校在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该对“软件”建设有所侧重,打造为适应大学生时代特点的群平台,附有各高校自身特点文化品牌。促使群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学习,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理念也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培养和怎样培养一直是高校教育所探寻的问题。从初期的“四有”新人理念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再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4]。育人理念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同步。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教育,20世纪末的大众教育起步,今日高校毕业大军,无不反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博大的容纳胸怀。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精髓。古人留下无以计数的经典生活和行为哲学,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基因。而全球一体化势如破竹,攻克了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篱笆。世人所瞩目的是文化基因的表达,也看到了文化基因的突变。多元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理念仅靠一部电脑和一部手机尽收眼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能经久不衰,历久而弥香。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却又无时不在,撼动着中华民族曾引以为荣的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汲取时代的精华,同时也应延续经典的传统文化。道德曾在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今日的底线却在崩溃的边缘。诚然,社会的发展需要调适,文化的进步需要濡化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汲取外来精华和保留传统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应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虽然,社会变迁不可逆转,但文化所植根的土壤还布满着传统文化的情结元素。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具有中国特色马列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道德教育内容注重传统美德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除围绕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外,加强新中国成立和新时期中国所面临国际形势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特色的延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动向,抓住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用科学的理论、典型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考,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5]。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等进行实践创新[6],要涉及相对稳定的内容、与时俱进的形式及适应需求的保障等3个方面[7]。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融入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需要。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内容具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endprint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强化
教师自古以来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但是,不能仅仅把教师归结为知识的传播者。“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9],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的终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强化工作队伍。这个队伍不仅包括教学辅助人员,还应包括工作在一线的智育和德育教师。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教师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真正以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行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促使学生思维和行为的良性发展。施教者本身更应该明确教育的过程是知识的获得,也是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角度改变的过程。
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专职辅导员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部分高校还存在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共存的状况。兼职辅导员把教学和学生工作同时做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往往两者不可得兼。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员的自主学习。在思想上能够经受住考验,具备从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实际中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障碍的疏通者。敏锐洞察学生思想和言行,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融人文精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
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和内容是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而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探索教育形式、理论创新和内容创新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工作队伍的强化,也唯有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邢亮,王芳,曲卫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5):85-8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 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3〕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63-65.
〔4〕习蓉晖,张帆.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11-13.
〔5〕秦晓慧.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5):46-48.
〔6〕陈宝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3):35-38.
〔7〕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N].人民日报,2014-2-12.
〔9〕学记[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6.
(责任编辑 张海鹏)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