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贸易的优势、瓶颈及对策建议
2014-09-21万霞
万 霞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306)
一、概述
(一)离岸贸易的含义
“离岸”的含义是指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法区,但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经营离岸贸易的贸易商(或称贸易中间商)分别与海外的出口商和进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合同规定从海外组织货源并直接销售给海外进口商,货物直接由出口商所在地发运到进口商所在地,不经过贸易商所在地。通过离岸贸易,企业可以综合全面地降低进出口运营成本。
(二)离岸贸易的特点
离岸贸易是与转口贸易平行的概念,不同的是离岸贸易更侧重于资金的低成本和结算的便利性,其核心要素是业务的资金结算。其基本特征是货物流与资金流、订单流的分离,贸易商所在地往往是资金流、订单流和货物流的控制管理中心[1]。
(三)上海离岸贸易的发展概况
在自贸区成立以前,上海离岸贸易的集聚区域主要在外高桥保税区等地开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外高桥保税区离岸贸易项下商品销售额已达到269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回落,但仍然达到206亿美元[2],2010年增长到 357亿美元。2012年,外高桥保税区全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
二、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贸易的优势条件
(一)硬件基础和地缘优势
1.硬件优势。上海自由贸易区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区域内聚集了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从外高桥到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再到洋山深水港的一条沿海现代产业带,排在世界前三大空港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新加坡、香港、釜山等国际离岸贸易中心相比,硬件基础毫不逊色[3]。
2.地缘优势。上海自贸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3小时、5小时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体[3]。自贸区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运输网络发达,并可借助于水路运输一直延伸到内陆地区,经济腹地极为广阔。不仅如此,上海南距广东,北距天津、大连、青岛、烟台、营口几乎是等距离。与日本、韩国、朝鲜、台湾、俄罗斯远东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距离相近。与其他离岸港相比,地缘优势得天独厚。
(二)金融政策优势
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之一,重点是金融的自由化,包括: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通过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4]。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旨在为各类投资者营造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加快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体制,最终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金融制度的创新为离岸贸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金融的深层次改革为离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三)高端人才储备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航运和金融中心,拥有国内众多名牌高校,高端人才储备丰富,特别是金融、经济类人才。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强化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据统计,201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7.8万,同比增加3000人。其中,毕业的研究生人数同比上升15%,达3.68万人;本科毕业生9.05万人,同比增长4%;专科毕业生5.07万人,同比下降9.47%,高素质毕业生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也吸引着外来省市高校毕业生的大量涌入,高素质的就业人群为上海自贸区内离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知识和技术上的支持,也为离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活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三、上海自贸区内离岸贸易发展的瓶颈
(一)税收瓶颈
自贸区的税收门槛是制约上海离岸贸易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前,有提议指出在自由贸易园区内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但这项提议最终并未获得通过,中国大陆的离岸贸易仍按25%征收所得税。究其原因在于,建立自贸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区域内提供比区域外更优惠的政策,更为有利的贸易、金融发展环境,如若这项政策试点也经过先行先试再向全国范围内推广,便没有了政策红利之说,甚至会带来税收洼地,一方面失去了自贸区内享有优惠待遇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控制的风险。相比之下,世界其他离岸贸易中心的税收都比较低,例如香港对离岸贸易不征企业所得税,新加坡的平均税收也只有17%。
(二)外汇管理瓶颈
人民币于1996年最终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顺应了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要求,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但迄今为止,经常项目下的外汇管理仍存在繁杂的核销手段。一般而言,进出口货物需先经海关报关验证缴纳税收后才能办理核销手续。此外,外汇管理局对从事离岸贸易的外贸企业的商业单据审核程序比跨国公司更为严格[5]。手序严格、环节复杂为企业带来不便,同时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
(三)贸易便利化瓶颈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签发原产地证明书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享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向贸促会签证机构申请签发原产地证。由于离岸贸易的货物是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因此中国贸促会不能为其签发原产地证书,只能通过香港签发,为离岸贸易开展带来不便。
此外,根据海关监管的现有规定,集装箱在上海港转运时必须经过海关、商检等多道检查手续。贸易环节的冗余致使中转效率低下。
四、加快发展自贸区离岸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税收方面
基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的15%的税率虽未能获得通过,但离岸贸易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并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可以开展,而上海自贸区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可以针对开展离岸贸易的企业征收较低的税收或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但同时保证其他税率不变或较小的变动,避免因无限制地复制推广从而对整体经济造成破坏。当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税收监管,企业在纳税时必须提供相关真实有效的文件和材料以证实自己开展离岸贸易,避免虚假谎报行为。
(二)外汇方面
外汇管理的瓶颈归根结底是制度的问题,要想进一步“走出去”,政策要与时俱进。为此,国家应出台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政策,简化离岸贸易的进出口核销手续。例如,在离岸账户内,凡是发生的转口贸易、境外的服务贸易以及发生在境外出资、分红、利息用汇等,资金自由进出,不需任何用汇申请和核销,但仍然执行事后备案和第三方审计制度。与此同时,从事离岸贸易的企业应该呼吁简化申请和核销手续,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机会。
(三)贸易便利化方面
贸易便利化瓶颈的解决同样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完善与修改,对于原产地证书的签发只能是中国境内出口企业的规定应给予相应的放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商检政策,从事离岸贸易的企业也要与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沟通,争取更多开展便利贸易的机会。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又作为自由贸易的实验区应主动研究出自己的金融政策和专门的制度,而不仅仅是模仿接受。
此外,加强离岸金融结算制度的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也是促进离岸贸易开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离岸金融水平相比于新加坡、香港和纽约等还比较低,未来可以进一步规定在一定基础上扩大可提供离岸金融服务的银行范围,特别是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逐渐扩展离岸金融服务业务。借鉴国际离岸中心的经验,发展“离岸金融交易市场”,支持离岸贸易的发展,促进上海金融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1] 张军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贸易的法律及政策保障[J] .专题研究,2013(1).
[2] 黄新祥.外高桥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聚焦长三角,2012(1).
[3] 李亚波,杨荣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贸易发展初探[J] .对外经贸实务,2014(2).
[4] 柳立.做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EB/OL] .中国金融新闻网,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llqy/201310/t20131021_42978.html.
[5] 曹炜.完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离岸贸易[J] .上海企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