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09-21韩梦洁
韩梦洁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24)
现代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特征,依据所授予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副学士(或称协士,相当于我国的两年制专科层次)层次的比重,可以把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研究型大学(至少授予20个博士学位)、硕士机构(至少授予50个硕士学位和低于20个博士学位)、本科机构(学士学位者比例至少10%、硕士低于50个或博士学位低于20个)、协士学院(授予副学士学位或学士学位获得者低于总规模的10%)等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自殖民地时期历经数百年才逐渐形成的。
纵观美国历史,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在内战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861~1865年期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也即美国内战。这次战争不仅是美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而且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分水岭。从政治上来说,美国于1865年统一了南北部36个州,至1900年囊括了45个州;从经济上来说,美国开始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并经历工业大国的剧变;从意识形态上,宗教对美国的影响已经被实用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从宗教属性转变为世俗特征。进入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历程,有助于理解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特征
自哈佛学院创办,美国经历了140年的殖民地学院时期,相继出现了9所殖民地学院。1776年,美国最初的13个州宣布脱离英联邦而独立,开始酝酿高等教育变革的萌芽。至1800年,高等学院数量增至26所,但是高等教育发展依然缓慢。直到19世纪上半期,美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宗教复兴的背景下在各州涌现了数百所私立宗派学院。这些学院主要沿袭殖民地学院的制度特征,具有浓厚的宗教传统。总体而言,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仅包括从事古典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的学院类型,结构单一。尽管如此,殖民地学院及后来沿袭这种模式创办的传统学院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其历史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当欧洲移民探险者来到美洲大陆,那些遭受排挤的新教徒追求的目标是宗教信仰自由。1636年,哈佛学院的创办沿袭了英国剑桥大学的Emmanuel学院(英国两大清教学院之一)模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他殖民地学院也几乎都在牧师协助下创办的,尤其耶鲁学院董事会成员全部是信仰纯粹的传教士,Brown与Rutgers招生入学还要求宗教考试。独立后的学院大多沿袭这种模式,尤其19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宗派学院。在宗教复苏的影响下,不同派系如贵格派、圣公会、浸信派、路德派等教会竞相创办教育机构,成百上千所教派学院遍布最初的13个州[1]。传统学院模式具有明显的“双中心”特点,其课程沿袭希腊与罗马的古典语言和文学传统,课外活动则严格遵守宗教教义。他们所倡导的教育哲学是协助学生崇拜上帝,所有实用知识皆有违于绅士尊严,因而学院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精神约束。这种双中心模式主导着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有些学院甚至持续到20世纪[2](P88)。
宗派学院运动与达特茅斯学院事件不无关系,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成为促进私立宗派学院蓬勃发展的催化剂。据历史学家Tewksbury统计,16个州政府授予特许状的高等机构共有700多所,但其中有516所没有创办或后来消失,以至于倒闭率高达81%[3]。另一位历史学家Burke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以实际创办的学院为标准,发现32个州高等学院在1800~1850年增至241所,其中40所在后来倒闭,70%持续到20世纪,80%持续到内战。虽然宗派学院运动促进了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场运动产生高等教育的混乱状态。Tewksbury认为,这主要是过度的民主化与宗派的非理性竞争导致的,立法机构的疏忽使那些财政困难、质量低劣和需求不稳定的机构获得特许状[4]。可是,他忽视了自由市场的作用。19世纪之交,西方世界深受Adam Smith思想的影响。独立后美国在毫无传统阻力的情况下采纳了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奉行不干涉主义,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创办高等学校。政府对申请者并不作审查就授予其特许状。同时,学院管理委员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本质上是如同私人企业般的运行模式[2](P80)。
总体而言,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单一型的层次结构特征,以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本科生培养的学院为主体。不过,自美国宣布独立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力量在不断积累中。早在独立之初,美国州政府就开始积极地规划公立大学的创办。其中,一些州政府尝试以改组传统学院的方式来创办州立大学,但是他们遭受到传统学院的抵制,如1787年纽约州政府改组哥伦比亚大学、1810年马萨诸塞州改组哈佛大学、1816年新罕布什尔州改组达特茅斯学院、1819年弗吉尼亚州改组威廉和玛丽学院。于是,弗吉尼亚州政府创办了新的州立大学,此后田纳西州在1820年、印第安纳州在1824年、阿拉巴马州在1831年也相继创办州立大学。这些州立大学改变了传统的古典课程,引进现代科学与实用知识。同时,传统学院中也在酝酿着变革因素,如哈佛学院在1828年设立了涵盖现代知识在内的选修课制。
二、内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
随着科技革命对美国影响的逐渐深入,19世纪美国经济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的古典课程,学科知识开始超越原有的课程界限。专业教育、知识专业化反映科学思想对美国的影响,而神学和伦理学对知识的限制因理性的增强而趋于衰弱,知识开始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社会环境的变革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分化,表现为本科层次的各类增地学院与研究生层次现代大学的出现。
1.赠地学院的出现
内战前古典教育的影响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美国政府只有通过立法扭转美国高等教育方向。1862年,林肯总统接受参议员Morrill的提案,以立法形式签署这项联邦赠地法案,即莫里尔法案。依据法案,每州根据国会代表人数分配人均30 000英亩的联邦政府赠地,用于资助于创办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农业和机械技艺相关领域,同时不排斥古典学习和军事战略等,各州政府以此推动工人阶级的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1887年,美国颁布哈奇法案,以首付15 000美元为每州建立农业试验站,促进增地学院为社区服务。1890年,莫里尔修订案提出对英语、工程专业等普通学术课程提供每年一度的联邦拨款。这些法案加大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联邦政府开始对赠地学院提供规律性拨款。1900年,赠地学院增至65所,本科生规模高达19 268人。这些传授实用知识的赠地学院,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与工人,加快了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
2.研究型大学的出现
19世纪末,研究型大学的出现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特点。自哈佛创办后的两个多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不是“高等”的,内战前学院只是对英国公立预备学校的模仿,而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5]。1820~1920年,约9000名美国人前往德国大学深造——主要在19世纪下半期,他们引进了德国大学模式包括讲座制、研讨会、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置,以构建美国现代大学。当时,普遍认为大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致力于研究和教学双重功能、专业学院、高于学士学位的研究生课程[6]。美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创办了大学:(1)与本科生学院分开的研究型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把本科的前两年改为中等学校,大学从初级学院算起,如芝加哥大学;(3)在现有学院基础上扩张为综合型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及科研并存,如哈佛大学。由于大多数学院期望平稳地发展,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结合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因此第三种成为现代大学的设立标准。政府与商业的参与加速了这场现代大学运动,因为政府意识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商业集团把教育当作成功的投资。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
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多层次结构特征,而这种层次结构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首先,研究型大学是以新机构的创办与传统机构的变革而实现的,如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1869年康奈尔、1889年克拉克、1891年斯坦福等新大学,同时增地学院如加利福尼亚、爱荷华、密歇根、威斯康星等在新的形势下相继转变为现代研究型大学。至1900年,美国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其次,美国传统学院沿着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传统学院转变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另一些传统学院则坚持本科层次的培养任务,也即今日注重本科生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而大学领导者也发现与文理学院的合作更有益处[7]。此外,一些师范、技术或女子等中等教育学校通过提升层次而转变为高等教育机构。确切地说,这些理念和制度设计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们从未建制在美国社会背景之下,因而这些高等教育实践印上了明显的美国环境的痕迹[2](P119)。至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不仅包括赠地学院等多类型的本科学院,还包括从事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现代研究型大学,授予学位在学士之上增加了硕士、博士层次,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内战后高等教育学士规模扩张迅速,19世纪末硕士和博士规模开始快速增加。
表1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学位层次(1869~1901年)
三、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
进入20世纪,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1914~1918年的世界一战与1939~1945年的世界二战,不仅没有对美国造成太多破坏与影响,反而使其极大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进程甚至二次世界战争等,为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条件,成为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动力。
1.社区学院的出现
社区学院可以说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副产品,是美国学术界与工业界妥协的产物。在芝加哥大学重建时期,美国商人Rockfeller承诺捐赠80万美元,同时Harper教授募集了40万美元,然而他们在办学方向上产生分歧。Rokcefeller董事会想要重建服务于工业帝国的专业学院,而Harper想要创建单纯致力于研究生而非本科生教育的“大研究型大学”。他们协商的结果是:构建一个学院和大学结合的“大学联盟”。1892年,Harper把四年制教学从中间分开,前两年称为“学术学院”,后两年称为“大学学院”。1896年,这些机构改称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因此,Harper被推崇为“初级学院之父”,不过Harper的观点是将大学教育的前两年是属于中等教育[5]。直到20世纪,初级学院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授予低于学士的副学士或协士学位,从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7年,加利福尼亚州率先以立法形式批准初级学院的创办,改进初级学院理念并拓宽了课程领域,不仅包括与大学课程相关的前两年学术课程,还包括农业、手工、家政、教师等培训项目。他们把初级学院界定为“合理的完全的博雅或职业教育”,不仅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而且服务于那些不愿或不应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8]。这种趋势很快影响其他州,大学开始从官方上认可初级学院。1915年,芝加哥大学Angell在学术会议中提出“初级学院运动”口号。1920年,美国教育部专员Claxton在初级学院会议中,鼓励初级学院成为高等教育入学增长的主渠道。1947年,杜鲁门报告《民主的美国高等教育》改称初级学院为社区学院,号召通过14年级创造更多教育机会,服务于社区的任何教育需要。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
社区学院的出现引起教育机构的层次变革。Mc-Dowell总结了四种初级学院形式:大学低一级分支机构;师范学校提供的两年制中学后教育;公立中等学校向上延伸至12年级;私立学院提供到14年级的教学[9]。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曾为芝大附属中等教育机构的Bradley技术学院、Lewis学院和Joliet高级学校,它们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当时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同改制方式:Bradley学院于1920年往上延伸两年而成为四年制本科学院,1946年改名为大学;在1902~1918年Lewis机构逐渐发展为四年制本科学院,1940年并入Armour理工学院而组成伊利诺理工学院;Joliet高中保持六年制高级学校,后两年被设计为Joliet初级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
在高等教育结构变革中,美国现代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变得更加制度化,其科研能力在世界战争中得到快速提升。1916年成立的美国研究委员会对大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曾在战争期间服务于国家对研究的需要,休战协议签署后开始协助大学提高研究功能。创办于1891年的加州理工学院,因大量私人资金、战后国家资助以及杰出科学家的汇集使其在20世纪迅速跃居在美国大学前列,它的崛起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及研究功能提升到新的阶段。1920年美国大学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大学在学术、研究生教育及研究等功能得到很大程度增加[10]。战争刚结束时,美国大学的研究资金主要来自于私人资本,这是私立大学的研究功能快速提升的阶段。随后的经济萧条导致私人资金的减少,而拥有公共财政基础的公立大学获得了发展机会,如加利福尼亚、明尼苏达和密歇根等州立大学的研究功能越来越突出。
始于19世纪的高等教育结构变革一直持续到20世纪,包括新机构的不断出现与旧式机构的快速转型。一战后,强烈的教育需求和扩宽学科知识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选择就近的理工、师范或职业技术学院等接受教育,而这些中学后教育机构基本上是从中等学校升格而来的。1910年,爱荷华、密歇根和纽约等8个州率先批准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的转型为四年制学院,有的加入初级学院运动行列。随着中学教师需求的增加,师范学院还扩充了文理课程,形成区别于师范学校的制度特征。此后20余年,中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这种升格热的发展模式。同时,承继于殖民地学院模式并坚持本科生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遭遇到来自上方研究型大学的压力和来自下方师范学院和初级学院的挑战。至20世纪中期,美国已经形成包括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位层次,为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提供了结构框架和制度基础。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在20世纪上半期不断完善并趋于稳定的增加状态,而且呈快速扩张的趋势。
表2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各层次学位人数(1900~1950年)
四、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的动力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是政府、市场和大学三种力量影响的结果。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包括从事本科生培养的古典教育机构,因为大多数中产阶层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博通古典语言与文学的绅士或牧师,这是当时的社会“风尚”。然而,由于追求这种“现实”的需求,学院忽视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知识的“潜在”市场需求。从授予学院特许状的倒闭率来看,政府在学院创办的审核程序中几乎无所作为,学院发展也是非理性的。从改组传统学院的失败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可以说,内战前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是政府不干涉主义的自由市场模式。然而,内战后这种模式发生明显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宏观政策调控,以及高等教育自我协调能力的增强,逐渐形成了政府、市场、高校相互制衡的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机制。主要表现在:
首先,政府通过颁布法案、增加资金和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大对高等教育层次变革的影响。19世纪下半期,州政府颁布赠地法案及其修订案、哈奇法案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快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增加了公立学院与大学。在世界战争期间,联邦政府设立全国研究委员会负责大学拨款,极大地提高大学研究能力。进入20世纪,政府又积极倡导和支持社区创办初级学院。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增加,州级教育行政机构开始协调高等教育的层次,以避免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造成的损失。协调中心机构的意义在于以非偏颇的理念研究教育问题,使其确定符合国家和州的利益目标[11]。纽约州是较早实践州级协调形式的例证,1920年前有些州就创办了协调机构,如福罗里达州、爱荷华州和密西西比州。这些州协调组织或管理委员会主要规划本州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大学、增地学院和师范类学校等。
其次,市场力量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不仅表现为高校关注市场的多样需求,而且工商业组织或代表、私人基金委员会和校友对高校的影响。内战后,社会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甚于古典知识,促进了传统学院的变革以及新机构的创办,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高校董事会成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内战前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于宗教组织和市政阶层,到内战后越来越多成员来自社会各行业的成功校友,他们的参与对于沟通高校与市场的联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私人资金资助已有的私立学院,或直接创建新的机构或组织,如卡耐基基金还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与政策研究理事会。同时,高等教育逐渐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在经济社会需求的直接推动下,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从单一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最后,当全国性组织和州协调机构成立的同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自我调节的学术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同的是,这种学术组织是以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机构所组成的,往往基于学术原则进行自我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可以主要由学术权威来担任协调,无论协调得好与坏,而不是通过国家的官僚命令或市场模式的相互作用来调节[12]。1900年,为了回应柏林大学的要求,美国创办了美国大学学会(AAU),成为评估高校博士学位质量的组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各自的学术组织,如1895年的美国州立大学协会、与AAU同年成立的赠地学院协会、1915年成立的美国学院协会等,这对不同高等教育类型的行业自律、权益维护、避免资源浪费与无序竞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协调组织有助于保证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遵循学术原则,与政府、市场共同发挥调整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形成为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卓越与普及化提供了结构框架与制度保障,满足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历经300余年的发展历程,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对欧洲大学制度的移植,到独立后受法国模式影响的州立大学系统、以及学习德国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再到20世纪独创性地发展初级学院,最终形成了顺应与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这与其快速发展的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的财政支持与协调,自治的学术组织及灵活的运行机制等不无关系。从内战前的自由市场模式,到内战后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竞争模式,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
五、结 语
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是基于欧洲高等教育制度传统基础上的变革,是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以及经济和社会力量不断推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满足于多样化需求的多层次机构类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换,由规模和速度主导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质量和结构主导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13]。尽管高等教育学位层次存在高低层次差别,但不应该存在等级上的高低贵贱。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同时政府在市场失灵条件下进行适当的调控,此外应发挥不同社会组织机构的中介功能,从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满足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
[1]POTTS D B.American colleg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from localism to denominationalism[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71,(10):363-380.
[2]COWLEY W H.DON Williams,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1.
[3]BURKE C.American Collegiate Population:A Test of the Traditional View[M].New York:NYU Press,1982.12.
[4]SHRYOCK R H.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1952,38(1):32-70.
[5]GRUBER C S.Backdrop,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M].Pearson:Custom Publishing,2007.365.
[6]AXTELL J.The death of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71,(11):339-352.
[7]GELGER R L.The Era of Multipurpose College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1850~1890,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M].Pearson:Custom Publishing,2007.365.
[8]MCCLANE C L.Announcement of the first junior college in California[J].Junior College Journal,1930,(11):1-94.
[9]MCDOWELL F M.The Junior College[R].Washington:U.S.Bureau of Education Bulletin(No.35),1919.
[10]DEVANE W C.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74.
[11]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ducation.A Surve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the state of Washington Bulletin(No.26)[R].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16.
[12]CLARK B 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107.
[13]迟景明,肖洪钧.大学组织创新:概念、逻辑与动因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