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师生冲突的特征及解决

2014-09-21冯文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归因小学教师隐性

冯文军

每个学段的师生冲突都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本阶段的特殊性。当前,我国学者大都把中小学师生冲突放在一起论述,很少将小学师生冲突分离出来单独讨论。由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与中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小学师生冲突的特殊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 小学师生冲突的特征

所谓小学师生冲突是指“小学师生双方因不相容的角色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矛盾与行为紧张状态”[1]。当前,我们过多强调师生冲突归因的单一化和简单化处理,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过多强调对显性冲突的处理,忽视儿童由于取悦成人而不敢表达出来的、潜在的合理意见;过多强调师生冲突的对立性和严重性,忽视儿童本身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因此,从师生冲突本身来说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师生冲突原因的复杂性和微观性

小学师生主体地位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导致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也必然更复杂。小学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和认知方式差异的特殊性表现在:处于成人取向的道德认知阶段的儿童对教师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言听计从,师生地位差异悬殊最大,同时,师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同导致认知方式差异很大,具有天性的儿童较为松散,纪律性和内聚力较差,又处在一个束缚般的成长环境中,“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2]。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师生冲突的原因理解为简单的教与学的错位,也并非简单的教师主导性与儿童主体性的不和谐,这些都只是产生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小学师生冲突进行归因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师生共同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教室,因此产生的冲突也大都在课堂上。同时,儿童的向师性及对教师的敬畏度比其他年级高,因此师生冲突的主体范围较为明确,很少出现小学生和校外闲杂人员甚至是家长与教师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非将师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单一化处理,而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2.师生冲突形式的隐蔽性和多样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阶段,本年龄段小学生的向师性较为明显,并且较为顾及教师的威严,同时受到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师生平等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在变得趋向缓和,由于师生双方互相尊重,师生冲突的形式由此也变得较为隐蔽和多样化。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改变师生地位的显著差异,恰恰是师生冲突较为隐蔽的内在原因。儿童不会公开和老师发生冲突,但在课堂上却做出很多较为隐蔽的不合时宜的动作,并保证这种行为的后果不会给自己带来指责。同时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像搞小动作、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比较常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隐性冲突是显性冲突的前期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后, 则可能爆发并转化为显性冲突”[2]。过多的冲突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

3.师生冲突效应的二重性和低强度性

师生冲突对课堂教学及管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只具有消极和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师生冲突而言,教师必须具备辩证、客观的认识观,发挥冲突的正面促进功能,弱化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始终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天性,正确运用师生冲突,积极、合理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认识观。

相对于高年级的师生冲突而言,儿童还未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向师性比较严重,教师的权威在小学阶段淋漓尽致地得到“贯彻”,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不可能出现激烈的师生冲突,其更倾向于低强度性。但我们必须注意小学师生冲突效应的低强度性是建立在儿童的未成熟性和师生地位巨大差异的基础上。

二、 小学师生冲突的解决

1.正确的师生冲突归因分析

对师生冲突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分析是解决和利用师生冲突的重要前提。师生冲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师生冲突的主体——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和身份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同时造成师生冲突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在进行师生冲突的归因分析时,应着重从儿童的角度思考教师行为是否符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否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抓住师生冲突的关键环境——课堂环境,合理利用课堂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正确分析造成师生冲突的环境因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对师生冲突进行归因分析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切不可仗着自己的权威和所谓的“教师尊严”,不合理地将师生冲突的责任推到儿童身上,尤其是儿童由于不能提出有效的反对意见,更加重了这种归因分析的儿童责任倾向。小学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师生冲突过程中自身的过错,积极反思过错行为,寻找有效合理的归因因素,将教师、儿童和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化归因、人文化归因。

2.善于发现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

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也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小学阶段最主要的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仍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关注。小学阶段大多数师生冲突都是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形式多样并且难以发现。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善于发现并合理利用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更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和积极有效课堂的构建。

善于发现隐性师生冲突,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其积极价值,弱化甚至消除其消极价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小学教师面对隐性师生冲突时要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针对不同的情形, 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 表现不同的身份。灵活多样、开放具体地应对隐性师生冲突, 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赋予小学教师的教育精神,而且是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二是小学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多从儿童角度思考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多和儿童积极沟通,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缺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隐性师生冲突,才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实现隐性师生冲突的应有价值。

3.积极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

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是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促进小学有效课堂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小学师生冲突多是低强度性的,这就为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营造和谐的师生冲突解决氛围提供了基础。小学教师要因“生”和“事”而异,采取各种有效处理措施,譬如,采取“冷处理”、“延缓处理”、“安全阀处理”和“中介调节”等。同时我们必须警惕的是,小学师生冲突的强度虽小、破坏性有限,不会带来公开的、激烈的对抗行为,但是也会产生紧张的气氛和带给师生双方不满的情绪,甚至会给儿童带来无法挽回的身心伤害。例如,某小学老师因为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不认同教师的要求,双方在心中积郁着怨气,双方虽都有认识,但并未改变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师生冲突必会升级,或许不会在小学阶段爆发更严重的师生冲突,但会为下一阶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埋下隐患。

积极建立融洽的小学师生冲突解决机制,营造和谐的师生冲突解决氛围,简单来讲就是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冲突控制在适当水平,使之发挥建设性作用”[4],合理利用小学师生冲突的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弱化其消极方面,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福才.中小学师生冲突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导刊,2006(5).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石明兰.师生冲突的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4] 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归因小学教师隐性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刘辉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