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竞争推动旅游“升级”

2014-09-21付松

当代贵州 2014年21期
关键词:苗寨西江农家乐

付松

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西江千户苗寨,一个“藏在贵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个“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这个居住着1288户、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拥有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努力打造景区“升级版”。

提质扩容

六年前,西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却因种种瓶颈让外来者望而却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全面开启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时代。经过六年的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外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聚宝盆”。

伴随着旅游的火爆现象甚至节假日的“井喷”状况, 西江苗寨容量较小、档次不高、设施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从去年10月3日开始,西江苗寨不得不发出公告,限定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

提质扩容迫在眉睫,景区升级势在必行。

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雷山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实现多赢。一方面,加快凯雷高速公路和环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设,着力解决和改善交通瓶颈,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水、电、路、讯和土地收储服务;另一方面,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组织和个人。

在西江景区,记者看到,环线路灯项目、污水管网收集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设备安装阶段;景区灯光系统提升项目开始规划设计;干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成万米长廊工程设计,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此外,投入9000万元的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在相继跟进。

——容纳400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出进问题;

——扩建后的表演场,由原来只能容纳500人扩展到现在容纳3000多人;

——刺绣、蜡染、织布、斗鸟、斗牛等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展示,进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内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区实际购票游客25.6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60% ;实现购票收入2060.9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12% ;实现综合收入2547.68万元,同比增长21.08%。

按照计划,在提质扩容工程全面启动之后,西江苗寨将力争用几年时间,打造贵州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5A级龙头景区。

乐业富民

一业崛起百业兴。西江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起其他产业的逐渐壮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杨小米嗅到商机,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栋两层结构的民居,开办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农家乐”。

虽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杨小米已经逐渐“苗化”了,唱苗歌、说苗话都不在话下。

“店里虽然请了20多名员工,但旅游旺季我还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还要把亲戚请过来帮忙才行。”杨小米说,她的“农家乐”接待一天最多时可达300人,一年可净赚20多万元。

在西江苗寨,同样经营“农家乐”的苗族姑娘潘小兰,每天都在忙着迎接源源不断的客人。

“日子越过越好,既能在家中就业,又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潘小兰说,更让她高兴的是,从小就学会的苗族歌舞,现在居然也能用来赚钱了。

在潘小兰的“农家乐”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苗乡美食,还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饮文化,欣赏苗族歌舞。

几年来,潘小兰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梦想:把自己的“农家乐”办成一个民族文化培训基地,让更多的苗族年轻人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

现年36岁的潘世龙,是家族第六代银饰加工传承人,2001年贵州大学毕业后,他曾在贵阳打工多年,但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进西江,潘世龙筹资10万元开起了银饰店,当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10多万元。第二年,“苗王银庄”正式开业,潘世龙当起了总经理。

以前作为纪念品赠送的银饰、剌绣、芦笙等民族民间工艺品,随着旅游的开发,现已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银饰锻造、剌绣、芦笙制作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6项属于民族民间手工“绝活”,推进“非遗”与市场紧密结合,如今已成为当地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县已发展“农家乐”328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达5000多人,带动5万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茶叶、银饰、刺绣、天麻、黑毛猪、林下土鸡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仅茶叶基地就达9.8万亩,2013年实现茶产值达5.5亿元,受益茶农达1.04万户。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一业带三产,即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说。

留住根脉

一个旅游景区的美丽转身,引来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观》等栏目均对西江苗寨进行过拍摄宣传。

外塑形象,内强品质。作为民族文化类景区,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成为提升景区文化品味,丰富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视演出质量的提升,对表演场舞台进行优化改造的同时,推出《美丽西江》大型实景民俗晚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景区周边规划工作,组建嘎歌古道资产运营公司,加快对环寨公路片区挖掘和开发,以推进景区业态的完善与苗族文化的展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经理余世光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景区实现了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逐步转变,从而让旅游的节奏“慢”下来。

然而,当旅游业的发展给西江带来大把钞票时,“城镇化”这股微风却悄悄地改变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区的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在无形之中破坏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县敏锐地意识到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护。

以旅游为载体,通过申遗来加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永续的发展动力。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年、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因此,西江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致力于以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护好现有文化,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拯救濒危文化,以旅游开发的方式来挖掘遗失文化。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社会传承,做好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逐步提高和强化村民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对外弘扬,通过旅游开发、宣传营销、现代传媒以及创意产业开发等形式,将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艺保护贵州宣言》发布,来自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官员、学者和手工艺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户苗寨参加签字仪式。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喻丹)

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西江千户苗寨,一个“藏在贵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个“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这个居住着1288户、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拥有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努力打造景区“升级版”。

提质扩容

六年前,西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却因种种瓶颈让外来者望而却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全面开启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时代。经过六年的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外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聚宝盆”。

伴随着旅游的火爆现象甚至节假日的“井喷”状况, 西江苗寨容量较小、档次不高、设施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从去年10月3日开始,西江苗寨不得不发出公告,限定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

提质扩容迫在眉睫,景区升级势在必行。

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雷山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实现多赢。一方面,加快凯雷高速公路和环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设,着力解决和改善交通瓶颈,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水、电、路、讯和土地收储服务;另一方面,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组织和个人。

在西江景区,记者看到,环线路灯项目、污水管网收集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设备安装阶段;景区灯光系统提升项目开始规划设计;干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成万米长廊工程设计,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此外,投入9000万元的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在相继跟进。

——容纳400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出进问题;

——扩建后的表演场,由原来只能容纳500人扩展到现在容纳3000多人;

——刺绣、蜡染、织布、斗鸟、斗牛等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展示,进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内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区实际购票游客25.6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60% ;实现购票收入2060.9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12% ;实现综合收入2547.68万元,同比增长21.08%。

按照计划,在提质扩容工程全面启动之后,西江苗寨将力争用几年时间,打造贵州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5A级龙头景区。

乐业富民

一业崛起百业兴。西江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起其他产业的逐渐壮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杨小米嗅到商机,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栋两层结构的民居,开办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农家乐”。

虽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杨小米已经逐渐“苗化”了,唱苗歌、说苗话都不在话下。

“店里虽然请了20多名员工,但旅游旺季我还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还要把亲戚请过来帮忙才行。”杨小米说,她的“农家乐”接待一天最多时可达300人,一年可净赚20多万元。

在西江苗寨,同样经营“农家乐”的苗族姑娘潘小兰,每天都在忙着迎接源源不断的客人。

“日子越过越好,既能在家中就业,又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潘小兰说,更让她高兴的是,从小就学会的苗族歌舞,现在居然也能用来赚钱了。

在潘小兰的“农家乐”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苗乡美食,还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饮文化,欣赏苗族歌舞。

几年来,潘小兰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梦想:把自己的“农家乐”办成一个民族文化培训基地,让更多的苗族年轻人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

现年36岁的潘世龙,是家族第六代银饰加工传承人,2001年贵州大学毕业后,他曾在贵阳打工多年,但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进西江,潘世龙筹资10万元开起了银饰店,当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10多万元。第二年,“苗王银庄”正式开业,潘世龙当起了总经理。

以前作为纪念品赠送的银饰、剌绣、芦笙等民族民间工艺品,随着旅游的开发,现已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银饰锻造、剌绣、芦笙制作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6项属于民族民间手工“绝活”,推进“非遗”与市场紧密结合,如今已成为当地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县已发展“农家乐”328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达5000多人,带动5万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茶叶、银饰、刺绣、天麻、黑毛猪、林下土鸡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仅茶叶基地就达9.8万亩,2013年实现茶产值达5.5亿元,受益茶农达1.04万户。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一业带三产,即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说。

留住根脉

一个旅游景区的美丽转身,引来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观》等栏目均对西江苗寨进行过拍摄宣传。

外塑形象,内强品质。作为民族文化类景区,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成为提升景区文化品味,丰富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视演出质量的提升,对表演场舞台进行优化改造的同时,推出《美丽西江》大型实景民俗晚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景区周边规划工作,组建嘎歌古道资产运营公司,加快对环寨公路片区挖掘和开发,以推进景区业态的完善与苗族文化的展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经理余世光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景区实现了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逐步转变,从而让旅游的节奏“慢”下来。

然而,当旅游业的发展给西江带来大把钞票时,“城镇化”这股微风却悄悄地改变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区的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在无形之中破坏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县敏锐地意识到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护。

以旅游为载体,通过申遗来加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永续的发展动力。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年、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因此,西江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致力于以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护好现有文化,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拯救濒危文化,以旅游开发的方式来挖掘遗失文化。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社会传承,做好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逐步提高和强化村民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对外弘扬,通过旅游开发、宣传营销、现代传媒以及创意产业开发等形式,将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艺保护贵州宣言》发布,来自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官员、学者和手工艺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户苗寨参加签字仪式。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喻丹)

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西江千户苗寨,一个“藏在贵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个“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这个居住着1288户、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拥有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努力打造景区“升级版”。

提质扩容

六年前,西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却因种种瓶颈让外来者望而却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全面开启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时代。经过六年的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外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聚宝盆”。

伴随着旅游的火爆现象甚至节假日的“井喷”状况, 西江苗寨容量较小、档次不高、设施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从去年10月3日开始,西江苗寨不得不发出公告,限定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

提质扩容迫在眉睫,景区升级势在必行。

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雷山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实现多赢。一方面,加快凯雷高速公路和环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设,着力解决和改善交通瓶颈,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水、电、路、讯和土地收储服务;另一方面,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组织和个人。

在西江景区,记者看到,环线路灯项目、污水管网收集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设备安装阶段;景区灯光系统提升项目开始规划设计;干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成万米长廊工程设计,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此外,投入9000万元的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在相继跟进。

——容纳400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出进问题;

——扩建后的表演场,由原来只能容纳500人扩展到现在容纳3000多人;

——刺绣、蜡染、织布、斗鸟、斗牛等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展示,进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内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区实际购票游客25.6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60% ;实现购票收入2060.9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12% ;实现综合收入2547.68万元,同比增长21.08%。

按照计划,在提质扩容工程全面启动之后,西江苗寨将力争用几年时间,打造贵州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5A级龙头景区。

乐业富民

一业崛起百业兴。西江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起其他产业的逐渐壮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杨小米嗅到商机,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栋两层结构的民居,开办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农家乐”。

虽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杨小米已经逐渐“苗化”了,唱苗歌、说苗话都不在话下。

“店里虽然请了20多名员工,但旅游旺季我还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还要把亲戚请过来帮忙才行。”杨小米说,她的“农家乐”接待一天最多时可达300人,一年可净赚20多万元。

在西江苗寨,同样经营“农家乐”的苗族姑娘潘小兰,每天都在忙着迎接源源不断的客人。

“日子越过越好,既能在家中就业,又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潘小兰说,更让她高兴的是,从小就学会的苗族歌舞,现在居然也能用来赚钱了。

在潘小兰的“农家乐”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苗乡美食,还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饮文化,欣赏苗族歌舞。

几年来,潘小兰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梦想:把自己的“农家乐”办成一个民族文化培训基地,让更多的苗族年轻人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

现年36岁的潘世龙,是家族第六代银饰加工传承人,2001年贵州大学毕业后,他曾在贵阳打工多年,但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进西江,潘世龙筹资10万元开起了银饰店,当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10多万元。第二年,“苗王银庄”正式开业,潘世龙当起了总经理。

以前作为纪念品赠送的银饰、剌绣、芦笙等民族民间工艺品,随着旅游的开发,现已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银饰锻造、剌绣、芦笙制作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6项属于民族民间手工“绝活”,推进“非遗”与市场紧密结合,如今已成为当地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县已发展“农家乐”328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达5000多人,带动5万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茶叶、银饰、刺绣、天麻、黑毛猪、林下土鸡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仅茶叶基地就达9.8万亩,2013年实现茶产值达5.5亿元,受益茶农达1.04万户。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一业带三产,即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说。

留住根脉

一个旅游景区的美丽转身,引来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观》等栏目均对西江苗寨进行过拍摄宣传。

外塑形象,内强品质。作为民族文化类景区,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成为提升景区文化品味,丰富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视演出质量的提升,对表演场舞台进行优化改造的同时,推出《美丽西江》大型实景民俗晚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景区周边规划工作,组建嘎歌古道资产运营公司,加快对环寨公路片区挖掘和开发,以推进景区业态的完善与苗族文化的展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经理余世光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景区实现了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逐步转变,从而让旅游的节奏“慢”下来。

然而,当旅游业的发展给西江带来大把钞票时,“城镇化”这股微风却悄悄地改变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区的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在无形之中破坏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县敏锐地意识到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护。

以旅游为载体,通过申遗来加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永续的发展动力。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年、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

因此,西江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致力于以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护好现有文化,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拯救濒危文化,以旅游开发的方式来挖掘遗失文化。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社会传承,做好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逐步提高和强化村民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重视苗族文化的对外弘扬,通过旅游开发、宣传营销、现代传媒以及创意产业开发等形式,将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艺保护贵州宣言》发布,来自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官员、学者和手工艺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户苗寨参加签字仪式。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喻丹)

猜你喜欢

苗寨西江农家乐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农家乐
王芝藕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美丽的千户苗寨
美丽的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