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议节能环保产业变革之路直击首届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合作促进大会
2014-09-20蓝颖春
本刊记者 蓝颖春
中外嘉宾云集,新兴成果汇聚。7月26日下午,“首届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合作促进大会”在北京开幕,众多国际性节能环保企业应邀出席,展示新兴发明成果,共同交流并展开国际性的合作,以期促进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并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本次会议由国际节能环保协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中西部有关省、市产业组织共同筹办,由“中西部节能环保国际合作促进平台”(简称:IPCW)负责承办,会议主题是推动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以及产业规模化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著名经济学家、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任玉岭、新华社原副社长马胜荣、南非驻华大使Bheki W.J.Langa(兰加)、韩国岭南大学副校长Jin Sam Kim、瑞士商会秘书长Andrea Nessi、中国英国商会顾问Patrik Li等众多中外嘉宾共同出席。
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面临严峻考验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在主持大会开幕式时提出,东部地区的节能环保产值已占到全国60%以上,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底子薄,整体实力较弱。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地区人均GDP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强烈。中西部地区能否优选节能环保项目落户,不走东部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对于当地政府而言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性考验。
李军洋表示,中西部地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除了因为地域历史条件,国家政策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以外,还要修炼内功,并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和国际专业性组织、各国驻华使馆、外国商会建立定期的中外优势节能环保项目合作对接,协同金融资本建立起专业化合作的渠道,构建政府支持参与、企业为主、平台为辅、注重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他相信,未来节能环保产业一定能够成为中西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节能环保从生态文明建设开始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构建生态文明、建立美丽中国都需要外部条件与内在素质相结合。按照现在的速度,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预计到2020年才能实现,目前,在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时,经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从初级阶段出发。他认为,对于中西部地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有两个方面要坚持,一方面是从中西部区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节能环保有效行动去推进中西部“美丽中国”的建设。
李君如在肯定了中西部节能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希望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在节能环保产业中有责任和担当。并且,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素质也需要提升。企业追求利润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节能环保方面,企业和个人也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我们好多企业缺少环保意识,有的企业甚至直接把污水往江湖里面排放。虽然明知这是不对的,但是为了减少成本,获得最大利润,不顾老百姓死活,也不顾自己的死活,大量排放污气污水,这就是缺少社会责任和担当的一种表现。”李君如说。
另外,他也希望用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去推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事业。
用心将建筑节能的顶层设计建好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内持续高速度,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了50%。但是,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成绩是以资源和能耗的恶性消耗、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例如,官方资料统计,2010年中国水泥消耗总量占全世界水泥消费总量的56.2%,超过了一半。钢铁消费占全球的45%,煤炭消费占到48.2%。目前我国城市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95%以上都是属于高能耗,单位建筑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这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潜力很大,但目前既有建筑改造进展工作多年来的进展缓慢。他表示,建筑节能自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提出至今,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中国应承担的责任并不匹配,由于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控制标准和法规制度方面的缺位,节能效果不佳的情况现在依旧存在。
车书剑认为,建筑节能和绿化建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规划,伴随我国城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主建设、市场机制建设、节能材料、节能技术的发展到管理模式以及服务市场的培育,漫长的发展转型过程。如今,加快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如何摒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为了坚持走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城镇化道路,我们需要对城市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公共服务等问题考虑得更加周到。而在搭建这个系统工程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他坦言,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成本的误解,一些绿色相关强制性标准的不完善等现象是阻碍绿色事业发展突出因素。
车书剑表示,中国绿色节能事业的顶层设计需要不断完善,现在最重要的是对规范、标准抓落实、抓落地。他呼吁:“用我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良心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用良心打造一个绿色的、和谐的蓝天碧水,清新亮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用观念思维和科技创新来改革
著名经济学家、东部中国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任玉岭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一是节能减排当中需要做到大型企业建设与群众利益相结合;二是搞好节能减排,政府就要有作为,要改变在节能减排管理方面、环保方面“鼠与猫”的关系;三是搞好环保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他表示,我国现在有22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有一些产业耗能多、耗水多,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产业必须要进行调整。例如,我国钢铁出口比有些大国的总产量还高,而钢铁生产是最污染环境的,有必要对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任玉岭还强调,搞好节能减排,必须技术创新,用好科研经费,推好科研成果。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2%,而科技经费占国民GDP的2.1%,有88%的经费付之东流,变成废纸,这是最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值得特别重视。
同时,科技要想搞好节能减排,必须学习韩国支持国内创新成果的应用。当年中国有小轿车的时候,韩国连汽车轮子都不会用,现在韩国全国人民都支持自己的民族产业发展,让韩国马路上跑的都是韩国汽车,他们把韩国汽车工业推到了较高水平,不仅中国来买韩国的汽车,而且买了韩国的技术,甚至借助韩国的技术和工厂,让韩国的汽车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而我国在扶持本国民族产业的意识方面还有欠缺,中国本土的新技术应用还需要向韩国学习。
项目交流会为企业创造市场契机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合作项目交流会”,共计有15位企业家带来20多个项目。本次大会承办方、中西部节能环保国际合作促进平台负责人牛云飞在致辞时提出,举办项目交流会,就是要促进节能环保领域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快速进入中西部发展,平台为此提供支持和帮助,未来还将打造中西部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助推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近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会议提出,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的命脉,发展中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命脉中的命脉,未来大会将以中西部节能环保国际合作促进平台为依托,继续加强对中西部节能环保领域,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