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都”一体化战略
2014-09-20张微微
●本刊记者/张微微
GDP总量占全省的60%左右,人口比例超过了40%。
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经济区,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竞争已转变为城市群或经济区之间的竞争。而要进一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成都就应当进一步扩宽视野,加强和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做到在参与世界竞争中“规模看区域,水平看成都”。
今年7月最新出台的《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市的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在发展定位上进一步突出了成都城市群在成渝经济区发挥的引领作用,剑指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
那么,成都经济区的发展接下来还将有哪些动作?会为四川和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新规划在破解区域一体化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创新?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路走来,合作中的共同成长
2006年1月,《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提出“五大经济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我省构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决策出台。
2010年1月3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成都与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7市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开始起步,也标志着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从过去“点对点”的双边合作,正式步入了“抱成团”的多边合作。
2010年1月31日,资阳、眉山正式接入区号028。
2010年8月30日,在《成、德、绵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公布了《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2012年1-8月,成都经济区即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及雅安等7市实现合同外资额同比增长10.4%,占全省84.8%,成都经济区对引领全省外商投资,实现区域聚集发展,贡献极其突出。
2014年,历时3年时间,《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意味着成都城市群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回顾8年的区域合作历程,成都经济区尽管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城市群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同构较为严重、转型发展压力加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唐利民如是说。
突破之举,破解行政壁垒
谈到区域一体化的话题,10年前从眉山来成都工作的赵欣颇有感触,“4年来,每次打电话给老家的父母,都不用在号码前另加区号了,感觉自己跟他们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样,再也没有了背井离乡的感觉。”
回顾成都经济区的8年,不仅是将成都经验不断扩张与辐射的8年,更是“分灶吃饭”行政壁垒不断突破的8年。
“打造成都经济区,关键之举是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在年初举行的成都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成都经济区8市代表发出了共同的声音。
如何进一步实现区域一体化?
8市共同作出规划——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实施一体化的城际路网工程;启动电信一个区号工程,逐步实现经济圈整体并号;推进智能“一卡通”工程,拓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创建一个电视频道工程,合作打造覆盖8市的“成都经济区都市频道”;开辟一个出海通道工程,深化与重庆、泸州、宜宾等港口城市的互动发展,顺畅长江黄金水道,建立联通华东,东向泛太平洋的出海通道;先行先试一个边界试验区工程,通过共建试验区取得同城共管经验予以推广。
如何将纸上的规划有力落实?
“未来若不能有效突破行政壁垒制约,则难有进一步发展。”作为审评《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这样认为。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认为,从更深的层次剖析,城市群早期是“他组织”的阶段,由政府主导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的互联互通;后期则进入“自组织”阶段,由市场接手,在产业重组、要素再分配等方面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城市群成熟发展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唐利民介绍,此次《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是为实现成都城市群在新起点上的科学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为此,《规划》也做了明确的部署和有益探索,比如,将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产业协作配套、构建统一市场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
交通先行,“1小时经济交通圈”
在成绵高速行车,已能看到成绵乐城际铁路“一桥飞跨”的雄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早已出“成”,将简阳、广汉揽入怀中;成兰铁路绵竹段正加紧施工;建设天府新区“一环九射”路网,有“六射”在眉山,且已开工建设;资阳连接成都,龙泉山已建成和在建的隧道通道达33个……以缩短通勤时间、拉近与中心城市距离为首要的交通大会战正酣。
“进一步加快交通共建,编制经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打造成都1小时经济交通圈。”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指出,这里的轨道交通是指轻轨。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表示,天府新区的轨道交通“一横三纵”,其中3条直接规划到眉山,实现与成都的无缝对接。“成绵乐城际铁路开通后,我们到成都只需18分钟。”
不仅对接成都,各市之间也积极打通通道。“我们也在跟绵阳对接,在基础设施方面,绵阳的积极性很高。”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说。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同时表态,“我们与德阳市合作,下一步实施包括3条快速通道在内的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区域间交通一体化。”
打造雄厚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建设增长极的火车头,形成雄厚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打造大都市的经济圈至关重要。
《规划》提出,成都城市群将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壮大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形成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聚集区。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聚集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乐山、遂宁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德阳、成都、资阳、眉山为核心,依托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等为主的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
“深化区域合作,将有利于全面提升成都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对于构建西部经济中心,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唐利民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