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晓卿: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2014-09-19朱陆

女士 2014年9期
关键词:陈晓卿二老老爷子

朱陆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之所以能弄出这种以吃为主题的纪录片,跟陈晓卿的个人爱好不无关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有个外号叫美食雷达。他手机里存着京城几百家餐厅的行车路线和订餐电话,全国各地的特色和世界各国的招牌菜,他也全都了然于胸。

不过,那是以前。如今他在外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导演这份工作外,他还有个第二职业——厨子。

存款全是餐饮储备金

陈晓卿是安徽灵璧人,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央视做编导。在普通老百姓还在拿1000挂零的薪水时,他每个月的工资刨除栏目错别字扣款之后,就已经能拿近5000块钱了。不过,那些年他几乎没存下什么钱——别人的钱是存银行,他的钱全存进了肠胃。

对于吃,陈晓卿不仅仅是贪,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一直认为人生几何、对肉当吃。为了吃一碗北京城最地道的臊子面,他可以凌晨5点去排队等头汤;他也不惜扔出半个月的工资,去吃一碗鱼翅捞饭。朋友们都说他疯了,骂他是在用肚子思考而不是用脑子。

因为爱吃也会吃,他认识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有个朋友觉得他对吃颇有心得,于是介绍他在一家报纸上开了个美食专栏,每周写5篇文章,每篇500字,每篇稿费200元。

陈晓卿结婚了,娶了个跟他一样对吃颇有追求和品味的太太。两个人都拿工资,而且都不算低,可是强强联合后家里的经济实力却没怎么提升。陈晓卿说,他跟太太的两张嘴就如同两张漏了底的锅,甭管有多少钱,都能全吃下去。

尽管娶了个跟自己一样爱吃的老婆,但陈晓卿颇感庆幸。因为太太一门心思只迷恋吃,对别的花销不上心,不买化妆品也不瞧漂亮衣服,最惦记的不是涮羊肉就是蒙古烤肉。美美吃上一顿后,她就觉得陈晓卿哪儿看着都顺眼,绝不挑三拣四找茬子。

偶尔有点口角,也不需要玩什么赔礼道歉的桥段。陈晓卿手一挥:“吃烤鸭去。”太太马上忘了正在怄气,收拾收拾就跟着他出了门。偶有错误太过严重的时候,吃一顿不足以解气,那就得再接再厉,最多3顿饭,两人就又和好如初了。

太太怀孕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一顿饭能吃一只鸡,晚上宵夜可以吞8个荷包蛋。她身高1米7,预产期快到时,体重达到了160斤。孕期吃的那些东西一点都没糟践,除了变成脂肪储存在自己体内之外,连带着肚子里的孩子都沾了光——儿子陈乐出生时8斤2两。

后来,他拍纪录片拍出了点名气,经济得到改善。买了房,有了车,他就更没啥追求了,暂时花不了的钱全存进银行,既没有投资的计划也没有理财的念头。这些钱成了乱账,存入多少支出多少,他心里不大有谱,也没打算去弄得收支明晰。他说,他们家存在银行里的钱基本上就是用在与吃有关的花销上,所以被称为餐饮储备金。

最疯癫的一次,他们凌晨4点起床开车去天津,就为了吃一碗去晚了就卖光的老字号打卤面。三碗面索价10.5元,往返的油费和过路费,是面钱的10倍。这样过日子,是跟精明搭不上任何关系的。

新车第一年跑了4万公里,除了去天津,剩下的里程全都花在了满北京城的觅食之路上。那些报纸生活版推荐的新店老店特色店,他们一旦看见了,绝对是去吃没商量。一年之后,他们把北京的地形路况烂熟于胸,比出租车司机还清楚。

爸妈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

陈晓卿说他不是那种特有进取心的人,从没想过这辈子要做大事赚大钱,那种每月吃饱喝足还能剩点儿的日子他就已经很知足了。如果这辈子能这样一直过下去,他就觉得此行不虚。

一家3口吃得正来劲的时候,陈晓卿的父母双双退休,来到北京跟儿子一起生活。别的都还好,在吃这个事儿上,却很难达成一致。结婚这些年,太太几乎没有下过厨房,有时自个儿也觉得挺惭愧的。公婆驾到,她想图个表现,于是进厨房很努力地忙活了两小时,弄出了四菜一汤。

陈晓卿尝了一口之后感叹:“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其实你用不着这么辛苦的。”太太心中溢满感动:“没关系的,不算辛苦。”陈晓卿接着说:“有关系,你买这么贵的东西,回来弄得这么难吃……”从此,太太就告别了厨艺界。

陈晓卿的母亲能做饭,但陈晓卿心里不落忍,老太太辛苦了大半辈子,怎么能让她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呢?他决定延续父母驾到之前的方式,将一日三餐交给餐厅。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种办法行不通。

为了欢迎二老光临,陈晓卿安排了一次日本之旅,太太没空,于是他带上二老一小一家4口出发了。在东京浅草寺,按图索骥找到了朋友推荐的一家面馆,落座后,他决定点一份该店的招牌菜——“马刺”,也就是生吃的马肉。

“我可不吃生东西!”老太太立刻郑重声明,然后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吃生鱼片后腹泻的惨状。“那给你点一份什锦天妇罗怎么样?”陈晓卿小心地商量。“不好吸收。”老太太又用一系列很具体的数据,阐述了老年人如何不适宜吃油炸的东西。她一再强调自己和老伴只需要一碗拉面即可,而且是最简单最便宜的那种。

儿子不干,他是肉食动物,拿着菜单指着上边的图片对服务员点了好几样刺身,其中就有两份马刺。陈晓卿又点了份咸菜和两个热菜,给每人要了一种面条,味道不错,分量也足。

大家都吃饱后,桌上还剩下一些刺身。刚准备叫服务员过来结账,一直吃咸菜的老太太犹豫了一下,说:“其实你爸还是挺喜欢吃刺身的!”老爷子心领神会,抄起已经撂下的筷子开动,但脸上的表情怎么都不像爱吃的样子。刚才就表示吃饱了的老太太也上前帮忙,老两口把每个盘子都收拾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晚餐,一行人去了涩谷一家专吃螃蟹的料理店,新鲜的蜘蛛蟹,从刺身、寿司、烧烤、清蒸、奶油焗到蟹肉蛋羹……当然,价格不便宜。老太太坚持全家要一只蟹就够了。开吃半小时后,二老面前的盘子里还是最开始夹过去的那条蟹腿。他们很夸张地比划着进食的样子,却不见消耗。

陈晓卿有些急,剔好了一个蟹鳌放到老太太的盘子里。“你真不知道我多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老太太一边说着,一边把蟹鳌像奥运火炬一样传给了老爷子。陈晓卿没说话,又剔干净另外一只递了过去。结果,新剥的蟹钳子又出现在了老爷子的盘子里。老爷子也没客气,一筷子又把肉还给了老太太。

就这样,几乎陈晓卿每次抬头,那只蟹鳌都会变一个位置,就像他小时候蹲在马路边看变戏法一样,那3只小球,永远猜不出在哪个碗底下扣着……这是陈晓卿第六次去日本。之前的5次,这里的美食都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但这次,无论是拉面、烧肉、螃蟹、还是刺身,都让他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那天晚上回到宾馆,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多年,爸妈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呢?还真想不出来。回北京后,他问儿子:“这么些天,你有没有发现爷爷奶奶最爱吃什么呀?”陈乐认真地想了半天,肯定地回答:“剩菜。”

这是个很棒的厨子!

每次出去吃饭,老两口都秉承绝不浪费的原则,出门前带上好几个饭盒,剩下点儿汤汤水水都要全部打包回家搁进冰箱。随后,出去吃饭的队伍从5口缩减成了3人。老两口一再说:“我们在家把昨天的剩菜热热吃了,你们吃不了的记得打包回来。”

这叫什么事儿,原本是想尽孝,结果变成了二老在家每天吃头一天的残羹冷炙。陈晓卿觉得可能唯一能让爸妈吃好的办法就是——在家做饭。太太的厨艺不用指望,老太太不舍得指望,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一天下班回家后,陈晓卿炒了京酱肉丝、油焖大虾、白灼甘蓝,煮了个紫菜肉丝蛋汤,拿捏着一顿饭正好吃完的分量,做了两种主食——老爷子是北方人,老太太则出生在水稻产区,做米饭时换了小火,放进去两只馒头。饭桌上,他看到了二老发自内心的满意笑容。

一次,陈晓卿问陈乐:“最近没带你出去吃饭,你想吃点啥?改天带你出去吃。”陈乐回答:“你在家做吧,放学回家就能吃,虽然味道差点儿,但是不用坐车到处跑,还是这样舒服点儿。”

一天晚上父子俩一起洗澡,洗完抹润肤露的时候,陈乐主动要求帮陈晓卿抹后背。他挖了一块润肤露放在手上,用那玩意儿在陈晓卿背上写字,先写了一个“陈乐”,又写了个“爸”字,然后喃喃地说:“这是个很棒的厨子。”

陈晓卿在外找饭辙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很沉浸于这种承担一家人口腹之欲重任的生活。家,多好的一个组织啊,在这里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亲情与温暖。家庭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晓卿二老老爷子
小老爷子的指甲刀
郑性二老阁:尽得南雷烬余,规模仅次天一
李鼎、张灿玾二老新春贺词手书
天蝎座陈晓卿
解梦
《二老堂诗话》版本源流考论
磨刀人的秘密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暮鼓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