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功能
2014-09-19孙一粟
孙一粟
摘 要: 近年来,对于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的合作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在认知行为、基本判别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吸收上都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应该受到格外的关注。如何使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更顺利、更安全、更正确地引导,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家庭、集体和学校体现和完善其教育功能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 社会化 基础教育 家校合作
把学生,尤其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责任单方或简单地归咎于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任何一方都不够客观。所谓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至学龄前阶段,大部分时间与家长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在儿童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后,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接轨,合作完成对基础教育阶段儿童文化知识的摄取、认知阶段的体验和情感性格的培养。近年来,对于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合作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功能愈发应该得到重视。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及其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
社会化过程指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属性,进而从自然人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社会化过程指人终身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并伴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而狭义的社会化过程则专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个阶段,经过社会学习,初步形成个性,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本文以狭义的社会化过程为主进行分析。
(二)社会化过程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童年期(通常指0~14岁)。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是儿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交往中必需的心理特征,诸如对亲人的依恋、同情心、友善行为、社会性情绪、交往技巧、个人气质、自我约束、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对外影响、道德情感,等等,儿童经过社会化这个过程,才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成员,并通过社会化过程重建或更新一个自己所属的社会文化。
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让儿童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因为这时候儿童不但需要接受一定文化知识的传输,更需要一定的同伴交流和一定的同伴间的冲突帮助儿童完成社会化过程。而人在儿童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其将来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更有利于儿童人格和性情的塑造和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集体和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儿童最初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属的影响和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父母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将其具备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具体内容。
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程度:比如,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等都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家庭教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针对父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并以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父母,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这四种类型的教养行为下教育出来的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家庭的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比如,网络的普及、手机的广泛使用等,这些都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层面来说,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加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帮助儿童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获取知识,这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新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儿童正常地成长,容易使儿童沉溺在手机或网络中,不但容易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鱼龙混杂的信息更对尚未能够甄别信息的儿童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集体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家庭整体,还是父母、亲属个人的影响力都会逐渐减弱,以同伴为主体的群体影响力则迅速增强。集体与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家庭中儿童接受的教育和教养大部分来自于成年人的教授,是成年人单方面地灌输和教导。而同集体,特别是与儿童年龄相似的同伴的相处、交往,甚至是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此时需要把儿童置于一个群体当中,使之积极融入群体并逐渐为该群体所接纳,最后甚至影响该群体。
在同伴关系中,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是平等的、互惠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舞台。
所以在儿童集体交往中,成年人应当竭尽全力地提供儿童共同活动的便利条件,并鼓励和尊重儿童的集体交往行为。而且要在儿童集体交往中适时引导。在这种情境下进行的引导会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建议和指导,更有利于儿童在未来集体交往中的发展和表现,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三)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学校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是社会化过程的必经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大部分时间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由教师、同学、学生组织和教材构成。上述集体包含了同学和学生组织的作用,所以这部分主要从教师和教材角度进行分析。
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儿童10岁之前,其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即他律道德;但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以基础教育中的低年级小学生(即10岁以前的儿童)为例,由于其道德判断是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而他们又认为道德标准是由权威人士(即教师或家长)制定的,是不可逆且不可改变的。而往往在儿童的感受中教师的权威影响远远大于家长,所以他们在与教师的相处中,对教师的指令表现得更为遵从。但随着儿童认知的不断发展,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逐渐开始受到自己主观价值观点的支配,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律阶段。此时,儿童则表现为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教师做出评价。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标准都会给儿童带来深刻的烙印。
另外就是教材作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社会的传统文化、主体导向价值观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教材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形式传授给儿童,为儿童带来价值判断的标准。儿童在获取这些具有一定普世性且正确的价值观时,尚未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就会全盘接收。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更要十分注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国内外的相关案例
(一)美国的相关案例
家长、集体、学校联合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项新课题。在美国,有很多组织长期以来从事推动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学校三者教育结合的工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PTA。PTA,即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也就是家长教师协会(以下简称PTA),成立于1897年。它是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上至州和全国,下至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其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间是州家长教师协会,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协会。美国每所中小学几乎都设有家长教师协会,该校所属学生家长均是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除了州教育局、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之外,家长教师协会是最能影响学校决策的组织。学校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势必会征求家长教师协会的意见;同时,家长教师协会可以组织会议专门讨论学校的相关决策,并将其决议反馈给学校。因此,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与家校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TA在其建立之初便确定了两项宗旨:(1)对家长进行教育;(2)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最初,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PTA的任务执行情况并不如意,家长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很多影响家庭与学校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和项目(如《开端教育计划》、《公法93-380》、《残疾儿童教育法公法》等),家校合作才真正得到发展和改善。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国家、州到地方的PTA体系一直是研究、改革家校合作的中流砥柱。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各国教育和改革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家校合作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我国的相关案例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此我国也在不断为家庭、集体、学校三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做出努力。2008年年底,中国移动面向全国教育行业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校讯通”。“校讯通”通过短信、通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构建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并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校讯通”所开设的业务范围包括校务管理、家校互通、平安短信、亲情沟通、家长网校学籍管理、气象提醒和社区等。
除此之外,以远程网络时时授课系统为依托,网络公司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和学生家长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为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为家庭教育专家及家庭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的平台。
在网络平台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会日趋完善,也应该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抱以更大信心。
参考文献:
[1]夏扉.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0(7).
[2]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
[3]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
[5]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美国家庭、学校合作的模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