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个性色彩语言评价,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价值
2014-09-19詹永亮
詹永亮
摘 要: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课程改革使得教学过程越来越民主化、人性化,评价的主体再也不是以往的管理者,也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不再是评价老师和学校的唯一指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生成,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注重教师主体作用和个性能动作用的发挥。作为教育杠杆的评价功能构建个性色彩语言评价更能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价值。
关键词: 个性评价 小学语文 课堂价值
一、发挥个性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关注学习过程
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予表现优秀者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助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教师需要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浅水洼的小鱼》时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发挥。我们应理智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多少?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升,只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眉飞色舞,却不知道下次如何应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教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更会因此而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
我们的判断,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而是在明辨是非中帮助学生总结、反思经验。例如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评价:“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过。”相信此生会主动积累朗读此类情感基调句子的经验,并加以巩固,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二、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促进个性发展
虽然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掀起,教师从思想上己认识到了学习主体参与评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课堂评价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参与评价。但以师评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是深刻的。一些学生存在优生说的看法都有道理,中等生一般都还差点儿,后进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思维定势,唯师心态时刻左右学生的评价标准,造成课堂互动式评价名存实无,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诵读课文,原本这个学生课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已经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但由于紧张,漏读了一个“了”字,可比起以前还是有进步的。教师请大家评一评。有的说:“他连句子都读错了,少了一个字。”有的说:“他声音太轻。”有的说:“他读得没感情。”似乎一无是处。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
无论哪个班级,都有几位能说会道、积极自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与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多,相比更能取得教师的“芳心”。经常激励与肯定,他们在班级中鹤立鸡群,成了“明星学生”。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大批普通的“百姓学生”。好的学生的朗读总是被认为很有感情,后进生虽然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读得很流利,而且读得较有表现力,但还是被同学们鸡蛋里挑骨头,自信又一次遭到打击,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以致本节课再也没有举过手,而一句“谁比他读得更好”让更多的“百姓学生”望而却步,知难而退,这真是顾及一两个,打击一大片,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现的舞台。这种互动评价,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习主体,不能有效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能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无从谈起。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假如面对学生对该生批斗式的否定评价,教师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换一个角度引导:“可他比上一次少错了一个字呀!这说明他在进步。”效果如何呢?该生会在教师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读好。其他学生在教师宽厚的评价引导下,不再只盯着他成绩平平、寡言少语等缺点,而将眼光转移到发现他的进步上。以该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为参照,肯定他今天的进步,且相信他一次比一次进步大。变“纠错”为“觅优”,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形成独立评价心理,不唯师,不从众,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不奉承“明星学生”,不贬低“百姓学生”,大家都是有看法的、独立的评价者,都是力求上进并始终进步的被评价者。这样的互评,对评价者是一种利用语文时空施爱的语文教育,于被评价者而言是语文课堂中一种无声的爱的滋润,它关爱每个评价主体和每个学习主体,让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三、个性互评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本着评价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原则,我们重视课堂评价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互评方式。互评顾名思义就是互相评价,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我认为,互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评“好”或评“坏”问题,更主要的是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收获。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各方面发展情况,知道“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看到自己的进步,进一步树立信念和自信心,自始至终从内心发出欲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在互动中促进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生授受关系,给课堂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小学生学习心理学角度来说,首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所想、所说、所议、所评,成了课堂教学的焦点,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智慧的挑战,成了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次,促进了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发表评价意见促进了分析事物、推理判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分析别人语言表述的完整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与别人交流议论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触发了灵感,启迪了思维的创新。最后,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在学生互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评价,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往能力,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在每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个性色彩语言评价走进学生的心灵,欣赏学生自主与自互的精彩,渗透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使学生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蓓菲.新课程视野中的学习评价.语文教学通讯,2005.7-8月刊.
[2]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7.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3.6,第1版.
[4]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