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指向
2014-09-19苏元癸
苏元癸
摘 要: 自实行新课程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为教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课堂提问,由于设疑不够准确,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思维出现“卡壳”现象。文章探讨了语文教学中设疑的指向。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设疑 指向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为教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正在逐步找准“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围绕教学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合他们程度和认识水平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有些课堂设疑不能扣紧文本,导致无味无趣无效;由于设疑得不够准确,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思维出现“卡壳”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恰当的设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根据课文标题设疑
“题者,眉目也”。文章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文章拟题方式种类繁多,但都在某种角度体现作者的用心,有的题目富有深意,具有象征意蕴;有的题目提示文章的线索,具有阅读导向作用;有的题目彰显作者的观点,具有深沉情感;有的题目呈现迷幻色彩,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总之,任何一个题目都有咀嚼回味的余地。解读线索型题目,就有利于梳理文章的条理,把握主要内容,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导向作用,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探究迷幻悬念型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罗布泊既然被称为仙湖又为何会消逝呢?为何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围绕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就能顿悟文章的作者用这个悲剧警醒世人,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用意。若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则人类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还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领略“科学小品”这一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很多优秀的课例就是从课题的设疑入手的,将课堂教学过程安排得疏密有致,井井有条,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他知识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课前提示设疑
现行初中课本在课题下方都有一段课前提示,课前提示是专家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精髓设计的,主要是为学生登堂入室而铺设的台阶,大部分是在“写什么”和“怎样写”上作比较明确的提示。老师备课时,若能吃透“提示”的意义,据此设疑,强化思维指向,就可能让学生在细品文章之前,先有居高临下的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如《藤野先生》一文,意在表现藤野先生学识渊博、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等优秀品质,课前提示设计了几个问题: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阅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设疑为“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就有的放矢,对教师课上讲授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有了基本的了解,学习课文不再盲目,至于文中作者的爱国感情,设疑为“怎么理解流露?”,解疑之后就会认为所谓流露就是字里行间隐含的,没有直接写出来,更应该仔细深入地体会。经过这样一番准备,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有了基本的领悟,真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
三、根据过渡语段设疑
过渡性语段(句)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承上”承了什么,“启下”又启了哪些,都值得认真分析。为了更好地弄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常常要对过渡性语句语段进行设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间的一段,这段话承前,表现了什么?——表示了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也启下过渡到对到三位书屋读书的原因作了种种猜测,很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暗示了“三味书屋”在“我”心中的神秘。
正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阅读教学中对过渡段(句)设疑,将会让学生摸到作者感情跳动的脉搏,手握一把开启全文结构的钥匙,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说话与写作的表达能力。
四、根据课后习题设疑
自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有不少被老师忽略。有的是因为题目较少,不能涵盖所有要讲的课文内容;有的是因为部分题目实践性太强,没有标准答案,不好操作而放弃。其实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科学编写和有效使用将有利于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对课后习题正确设疑,就能有效强化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丑小鸭》时,课后习题的第一题:丑小鸭遭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此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处理此题第1问时,我这样设疑:请你按照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一一找出丑小鸭被打击或歧视的事件,同时画出体现丑小鸭态度、追求的句子,并思考什么是让丑小鸭坚持的原因?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达到预习目的。在教学中,再总结此题答案,很容易让学生清晰地感觉到丑小鸭如何在困境中一直向往美好,虽然有过悲哀、有过自卑,但还是坚持寻找美好,水到渠成,根本无需老师生硬说教。由此可见,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对课后练习题进行适当设疑,兼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绝不能把课后练习只是留给学生课外完成。
歌德说:“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