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4-09-19陈章镇
陈章镇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朗读训练 培养兴趣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涵养我们的精神。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训练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批)。语文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做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纵观阅读现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日浸泡在教科书与题海之中,学习与考试的重压已使他们难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逐步失去读书兴趣。即使有些学生还在阅读,也是一种盲目读书。他们不会辨识图书,缺乏科学的读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就是仔细地读,它要求阅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及遣词造句等。在课堂教学中练习精读可以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良好习惯,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有些只读标题,有些只读开头,有些只读结尾,有些随意抽读。学生一旦能区分开哪些可精读,哪些可略读,就向能力的培养迈进了一步,阅读就不再是难题。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我们可以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如下: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找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2.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让学生消除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3.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4.齐读。一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因为它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5.默读:让学生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6.速读:快速阅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求学生速读。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技巧,提高效率,找中心,抓重点,掌握文章大意。指导学生掌握速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加快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快速阅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和思维敏捷性。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概括地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尝试:
1.通过介绍作者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经常要介绍作者,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阅读其作品。例如:苏轼被贬的经历与雄奇豪放的“大江东去”;朱自清的民族傲骨与清新流丽的“荷塘月色”。这些无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片断赏析激发阅读兴趣。语文教材中经常选取一些名篇片断,如曹禺、老舍的戏剧,鲁迅、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还有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在课堂上,通过对片断、小品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3.融情于课堂教学是激发兴趣。充满激情的教学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通过阅读作品所体味到的美是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面对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运用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与文相融,从中领会美、欣赏美。李吉林老师曾说:“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一旦将感情渗入教学之中,讲台就不再是一方淡而无味的三尺之地,而是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小径。
4.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读书反思本,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指导学生时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5.设疑引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学生阅读课文,经常满足于字面意思的了解,尤其是阅读现代文,总觉得一读就懂无疑可问,无问可思,把教师讲解当成“耳边风”。对此,教师可在学生并不在意的地方设疑提问,引发学生议论。因为“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动力,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
如教学《变色龙》,针对小说结尾“那群人就对赫留金哈哈大笑”这轻易被学生滑过的细节,我问:“那群人在‘笑什么?为什么‘笑?”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或翻看课文,或凝神思考,或低声耳语,而后纷纷发表见解。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而且是引领学生认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进入真、善、美世界的桥梁,理应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艺术殿堂。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