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金州新区产业集群构建对策

2014-09-19郭景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州新区集群

郭景福,赵 奥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聚合现象很早就存在了,相关的经济活动集聚在某一特定的区域,相互促进,形成了特殊的经济群落。“集群”一词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处栖所中的生物种群。M.Potter[1]把产业和集群结合起来,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概念。作为广泛存在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空间载体,产业集群已经超越了平常意义上的企业或产业概念,表现为以生产制造单位为核心的多个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综合经济体,并逐步成为衡量某一区域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依托。当今世界经济版图越来越显示出产业集群的布局,从美国的硅谷、德国的斯图加特到中国温州等,都呈现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要素的全球流动与自由配置,不断催生着具备区位优势品牌的产业集聚区日益壮大,成为区域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图。

2010年4月大连开发区与金州区合并成金州新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产业区,金州新区以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现代化、社会和谐化为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占全市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大连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域城市化的领头羊和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以及和谐大连的先行者”。金州新区坚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布局与发展思路,努力将各园区建设成功能互补、竞争发展、特色突出的产业聚集高地。“十二五”期间,大连金州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建设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內外知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內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下表为规划建设中的大连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园区)。

表1 大连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园区

一、产业集群的特性

产业集群是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2]。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集群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与解释,形成了诸多观点流派[3]。如地理学家则强调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地理空间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学家通过外部经济、分工协作、交易费用等理论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创新竞争力;社会学家则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文化的视角对产业集群组织进行研究。根据这些学者的论述可归纳出产业集群的下面有关地理、经济和社会的特性。

1.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对应于一定区域空间,是由相关企业或组织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集聚的集合体,空间集聚性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企业地理临近会出现“临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使得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共享各种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群内企业容易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再就是空间聚集的地理临近性促进了主体的学习和企业间知识溢出,使得集群企业相对于孤立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4]。

2.合作共生性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集群企业之间的协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系统,是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企业利益共同体[5],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另外,传统的产业集群一般是把企业聚集地作为经营地点(site of operation),而新的集群理念是把产业集群区域作为企业的互动地点(site of interaction),通过信息沟通、技术合作以及人才知识的互动来实现创新发展。

3.地方根植性

产业集群内部发达的网络关系可以使一些经营理念、新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通过人员的交流扩散到集群内的其它企业中,形成了深深地嵌入本地社会关系之中的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此现象即地方根植性。集群内企业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具有可靠性、可预测性,从而既可有效地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促进知识沿空间的扩散和溢出[6]。一个产业集群的本地能力并不是取决于那些在全球化过程越来越普遍的因素,而往往是那些不能被全球化的因素,因此即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某些知识创造和知识交换过程仍然深深嵌入于特定地理空间内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中。这便是产业集群的地方根植性。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理上临近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其行为主体具有地理上临近、产业间联系和企业成员间密切互动三个特征。通过协调互动在区域中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在沟通合作的氛围中促进学习型经济,实现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7]。

二、大连金州新区产业集群构建原则

大连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北临大连新的行政中心普湾新区、南接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区、东与大连保税区接壤,处于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是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重要节点区域。金州经济开发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产业甄选与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在于促进新兴、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以主导产业为主干、跟随产业为支脉、以产业链重点环节贯穿其中,坚持走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具体的说,大连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本着以下原则来构建产业集群,包括城业协调原则,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协调一致的原则,区域联动、循环生态等六条原则。

三、大连金州新区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分析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区域内经济组织模式,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市场竞争力的。目前,金州新区产业集群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技术水平上看,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金州新区虽然近年建立了中国一重集团大连研究设计院、大连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19家企业科研开发中心,但鲜有全国影响的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装备制造被称为“工业之母”,新区的大型装备制造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中国一重、大连机床等知名企业。但是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的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自主技术储备和自主创能力不强,关键部件、原材料依靠国外进口,产业集群整体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如一汽大众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长期从德国进口一种铸造零部件,后来德国淘汰了这种部件的生产工艺,把工艺技术转让给了巴西,该公司又继续从巴西进口这一零部件。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是困扰产业集群做强的瓶颈因素。

二是从产业集群关联度上看,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协同效应较差。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特别是在一些“新产业区”进入的企业多是因优惠政策而来,企业之间协调协作性不强,知识的流动不畅,处在一种“集而不群”的状态。比如大连花园口经济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引入园区的企业(如丽昌新材料有限公司、华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只是将生产部门搬至区内,自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匮乏大大限制了新材料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企业间没有经常性的技术交流,彼此间协同技术创新性差,降低了集群效率。

三是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还没有形成在全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更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和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区域集群品牌尚未形成。虽然不乏东芝、三洋、辉瑞、佳能等国外大企业在新区落户,但却鲜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大项目和具有全国影响的如海尔、海信、华为等民族品牌企业,没有形成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是从生态与可持续角度看,存在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趋势。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资源环境问题,有的集群产生了一定的垃圾排放及废弃物污染。比如金州登沙河工业区依托港口、钢材、航空材料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把登沙河建设成为金州新区黄海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以钢铁生产区(东北特钢集团)为例,可能产生的污染排放为:一是废气:粉尘、烟尘、SO2等;二是废水:冲渣废水、油废水、含酸废水等;三是固废:炉渣、废弃耐火材料、氧化铁皮等。

金州新区产值排名前两位的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工原料及化学用品制造)也是污染排放最严重的行业,同时其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电子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再利用。按照新区经济发展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区将会新增较大的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1 414吨、氮氧化物424吨等),势必给新区的“十二五”减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四、大连金州新区产业集群构建对策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按最佳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分类选择和生态环境,还涉及科技水平、市场前景、消费模式等众多因素,构建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占领产业高端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模式是“先导创新—生产—出口—进口—再创新”,占领着产业价值链高端。因此,大连金州新区应当把技术创新放置在产业集群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地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集群主体之间知识流动更容易发生,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local knowledge spillover,LKS),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群内的企业可以利用邻近的知识源更快地开展创新活动。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最紧迫的是进口需求拉动模式,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产业中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往往需要进口,制约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努力面对这样的应用技术开展攻关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科研力量,优化科研结构,强化创新组织力量,协作技术公关以取得技术突破,实现替代进口。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轨迹如下图。

大连金州新区应努力培育一批在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占领产业链高端。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突破三大瓶颈,即以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为代表的工作母机、以高性能测试仪器和自控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测控系统和以高档液压件、高端轴承、高端电器元件等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及特殊材料。

组建或扶持科技创新平台与技术转让中心,扶持奖励“替代进口”。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或政府制定优惠政策,联合多种力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对集群核心企业长期进口的零部件进行“定向技术攻关”,减少对外依赖。另外,应利用国际企业技术转移外包机遇,培育专业化技术中心。国际领先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产品和技术外包,这种外包会给予特定的专业化集群[8],在这个外包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企业从OEM向ODM和OBM升级转化,从而使得部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专业化中心(specialized hub),促进集群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低成本竟争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

2.培育新兴产业,开发新兴市场

由“引领消费需求”发展起来的产业则会处于产业前沿,具有占领市场的先发优势。《“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大连金州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信息软件产业均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另外,初具规模的花园口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大连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相关领域有了积极进展。因此,金州新区应抓住机遇,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培育、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消费需求”,实现产业集群结构变革。

3.积极延伸完善产业链,解决“中、后场产品”断档

产业集群完整的属地化产业链不但降低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关联、技术创新。金州新区应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产品体系。金州新区石化产业处于产业链上的中上游,缺少下游产品。但近年来以大连西太平洋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形成,日本住友化学、浙江逸盛大化等一批新建石化项目带动产业进一步向石化下游合成树脂、合成纤维为主的精细化工方向延伸。这就改变了大连石化产业“有油头无化尾”的局面,努力形成“油头—化身—朔尾”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将会极大提升金州新区石化产业集群附加值。

4.推进“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构建

Frosch和Gallopoulos提出“产业生态系统”[9](Industrial Ecosystems)概念,指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并由分解者进行再循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共生关系,即企业之间开展的资源共享、废物流集中和物质、能量的交换,也就是“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即“生态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集群的生态化转型正日益成为产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1)推进企业集约经营、清洁生产的“细胞工程”。企业是区域生态化的微观主体,是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细胞”。企业构成了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细胞,每个“细胞企业”都应该成为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产业链上的节点。位于大连金州新区的英特尔大连芯片厂的生产用水依照按质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得工业用水再利用率达到了93.7%,远高于国家工业节水总体65%的目标。另外,应加强对所有企业的全过程的环保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应不超过一定时间期限,对有“污染隐患”的企业监督检查,特别是对于园区和基地内的中小企业(比如金州新区大黑山模具园、双D港金港配套产业园等),一定要“各个俱到”的筛查,确保真正实现“污染零排放”,促使每个企业都成为“生态细胞”。

(2)构建鼓励“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激励政策。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构建“生态型”产业集群的相关关鼓励政策。比如,建立鼓励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和制度,让入驻企业满足“生态门槛”;构建鼓励企业进行生态化合作、吸收废弃物的政策和制度;完善鼓励静脉产业公司进入的优惠政策和制度。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79.

[2]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3.

[3]郭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ASHEIM B T.COENEN L.Knowledge ba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aring Nordic clusters[J].Research Policy,2005,34(8),1173-1190.

[5]江若尘.企业竞争的新模式[J].财贸研究,2000(3):13-17.

[6]蒋云霞.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7]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ERNST D,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knowledge diffusion,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8-9):1417-1429.

[9]FROSCH A ROBERT,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3):152-158.

猜你喜欢

金州新区集群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金州大黑山文献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金州勇士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黄金时代 金州勇士 GOLDEN STATE WARRIORS
西部冠军,金州勇士!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