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SSE-China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
2014-09-19蔡文伯
刘 曼,蔡文伯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逐渐成为西方乃至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由美国教授乔治·库提出的“学习性投入”是近20年来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1]。产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简称NSSE)直接面向学生调查其在高校的学习投入状况及通过学习自身发展的程度。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教育过程、强调教育增值的调查工具[2]。后经清华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组建的研究团队对其进行文化适应性调整,完成了NSSE的汉化修订,形成“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NSSE-China通过评价“学生做了什么”“学校做了多少”来反思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采用NSSEChina调查问卷,并依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略微调整,以期真实地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体验,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状况,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提供新视角。
一、调查工具与方法
NSSE-China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有效教学实践的五大指标:学业挑战水平、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及校园环境支持度。此外还可获取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信息、收获自评和满意度三类信息。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针对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8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 373份,回收 1 293份,回收率94.2%。经无效问卷清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 236份,有效率95.6%。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整体状况
(1)学业挑战水平。富有创造性与挑战性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3]。问卷主要从“学习时间投入量”“阅读量”“写作量”等问题回应学业挑战度,如图1。
图1 学业挑战情况的百分比分布
图1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周投入课外学习的时间以5-10小时、11-15小时为众,共占56.4%;有13.5%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课外学习时间不足5小时;学习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仅占12.3%。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普遍较少。针对刻苦程度超过老师期望一题,79.2%的学生称自己的刻苦程度并未超过老师期望;刻苦程度超过老师期望与自身实际情况“非常符合”的学生比例低至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仅占4.5%。从阅读量来看,基本集中在2、3 选项上,即1-4 本、5-10 本,共占72.6%;阅读量在15本以上的仅占4.9%。从写作量来看,主要集中在1、2选项上,即少于4篇,两者所占比例之和为66.3%。在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一题上,选择“频繁”和“非常频繁”两个等级的占36.9%,这与持“一般”观点的人数相差无几;24.5%的学生“偶尔”利用图书馆、网络获取所需资料;其余4.4%的学生表示“从未”有此经历。这一状况与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极不相称。整体而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挑战水平不甚理想。
(2)生师互动。良好的生师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问卷中有“和老师讨论自己的分数”“学习表现得到反馈”“参与老师课题”等6个题项来反映这一维度,如图2。
图2 生师互动情况的百分比分布
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状况令人担忧:在与老师讨论人生观、理想、职业计划、参与老师课题这样深层次交流上,均以“从不”和“偶尔”两个等级为主。学生学习表现得到老师及时反馈与自身实际情况“非常符合”的比例仅为4.8%。7.9%的学生“从未”向老师请教阅读问题。10.6%的学生“从不”和老师讨论自己的分数。在所有生师互动指标上,选择“非常频繁”的学生均不到8.0%。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极少与教师非常频繁的交流和互动。
(3)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量研究也表明,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活动是本科教育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4]。NSSE-China从“课堂上”和“课堂下”两个角度反映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如图3。
图3 主动合作学习情况的百分比分布
从分析结果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学习逊于合作学习;课下表现优于课上。如与学生交流学习问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同学、和同学一起完成作业等反映合作学习的题项在“频繁”和”非常频繁”两个等级上所占比例均接近甚至超过50.0%。相比之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动学习水平上表现不佳,尤其是课堂上主动提问、表达观点一题,10.0%的学生“从未”有此经历;35.4%的学生选择“偶尔”;选择“频繁”和“非常频繁”的共占19.0%。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主动学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4)教育经验的丰富度。丰富的教育经历将教会学生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使其学习更有意义。本研究选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指标做具体分析,如图4。
图4 教育经验丰富程度的百分比分布
图4显示,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参与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的选择情况大体相似,“一般”所占比例略高于“偶尔”和“频繁”。另外,学生投入课外活动时间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39.5%的学生每周投入课外活动的时间低于5小时;课外活动时间约为5-10小时的学生高达三成;仅有3.5%的学生愿意在课外活动中投入20小时以上。以上分析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活跃度不够。
(5)校园环境的支持度。校园环境支持度与学生的收获和满意度直接相关[2]。提高校园环境的支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保障。问卷关于“校园环境支持度”的题项主要包括“学业支持”“人际关系”“经济支持”“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如图5。
从图5的统计结果来看,帮助学生应对经济问题得到略过半数学生的肯定,认为“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的共占51.6%;认为“一般”的占26.7%;其余21.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学生对于为学业成功提供支持、帮助应对人际关系的反映却不令人满意,给予肯定答案的学生均未超过四成;持“一般”态度的分别为39.1%、38.4%;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21.2%、26.4%。再看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同学关系最为友好,71.5%的学生选择“比较友好”或“非常友好”的评价等级。相比之下,师生关系略显逊色,55.7%的学生将与教师的关系评价为“比较友好”或“非常友好”,低于与同学友好关系的15.8个百分点。与管理人员关系评价为“一般”的高达近四成,评价“不友好”(“非常不友好”与“不太友好”之和)的占11.3%。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题项虽然反映的是新疆高校整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采取的支持政策及环境支持情况,但也与新疆不同高校的资源基础、生源质量等条件有关。我们无法据此轻易断言新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的支持不够。
2.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学经历的看法
(1)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看法(见表1)。从表1的统计结果看,数据缺失7名,学生的选择基本集中在“一般”和“比较好”两个等级,选择率分别为41.0%、41.2%;另有127人称其就学经历“非常好”;令人遗憾的是,有17人对其就学经历评价“非常差”。通观该17名同学的问卷,发现在学习性投入五大指标上17人的参与度都不高。这几例与国外的研究结论吻合,即学生投入到学业活动的经历越多,参与程度越高,其收获也就越大[6]。倘若自身投入不多、收获不大,对学校经历的整体评价肯定不会很高。
表1 对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看法
(2)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问卷通过“是否会向面临高考的学生推荐本校”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亦从侧面印证学生“对学习生活经历看法”的准确程度(见表2)。纵览表2,得到一些鼓舞人心的发现:数据缺失17名,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集中趋势较为明显,选择“可能会”的学生明显居多,占50.6%;表示“肯定会”的占26.8%;两者之和为77.4%;有59人(约5.0%)的学生“肯定不会”推荐本校。总体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表2 是否会向面临高考的学生推荐本校
(3)收获自评。问卷最后通过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真实情况汇报学习收获的“增量”。该部分采用五点自评式评分,选项分别为1=“非常少”、2=“比较少”、3=“一般”、4=“比较多”、5=“非常多”。题目均属于正向计分题目。正向计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据此得出各项所得平均分,见表3。
表3 收获自评情况分析表
观察表3可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教育收获的评价多集中在“一般”“比较多”两项。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生活经历使自己收获最多的几项依次为:认识自我(3.82)、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3.79)、形成价值观(3.70)、有效合作(3.62)。值得注意的是,通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得分明显较低,分别为3.12、2.97、3.08、2.93。
为结构化、系统化地分析学生的教育收获,笔者将其划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知识层面的收获包括通识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力层面的收获包括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他人有效合作;情感价值观层面的收获包括明确未来规划、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认识自我、社会责任与道德意识。综合表3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21、3.21、3.65。可以看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明显次于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三、结果讨论
NSSE-China调查问卷并非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而开发。本研究仅是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合作学习能力较好,但学业挑战水平不足,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本次调查反映出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为课外学习投入时间较少、努力程度不高、合作学习优于主动学习、课下表现优于课上表现。换言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乐观,如课上主动提问和表达观点较少、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被动等。有鉴于此,首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当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就学机会、大胆表现自己、积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逐级而上。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再次,新疆高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2.有效师生互动缺位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较少,特别是与老师讨论职业规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上交流甚少。针对这一现状,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应保持一定的主动性,树立与教师互动交流意识,努力争取交流机会,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其二,教师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与学生多渠道交往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效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三,制定并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定期不定期地跟导师深入交流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
3.校园环境支持度不差,对就学经历评价较高,但教育经验的丰富度不够
调查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经验丰富度不够,但除与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关系不令人满意外,支持型校园环境并不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学经历的评价和满意度也较高。新疆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校园环境建设优势转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可显现的学习收获。这是新疆高校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校园环境建设不仅仅指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还应包括学校软环境的支持性。首先,要改善目前师生关系次于生生关系的现状,尤其是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要和基础,促进师生更积极地交流。其次,新疆高校要充分重视和开发第二课堂,有效整合各种教育和学习资源,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与教师和环境的健康互动,使其教育经验丰富度有所提高。
4.情感价值观有较大发展,但知识、能力较为欠缺
从反映教育增值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收获自评分析中可清晰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层面的收获较少,情感价值观最多。知识层面的收获较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也有别于汉族学生,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上,两种模块自成体系,缺少交流,也缺少统一的要求[6]。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不能获得同一知识量。新疆高校应着力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教学情况,尽量缩短民汉学生知识量的差距,在教材运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而新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力较为欠缺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反思,应回答如何改进课程体系、实现教育目标、给学生成长带来增值性效应的问题。课程体系结构要能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通识知识的有机融合,其目标应直接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高层次能力的提升上。
[1]蒋华林,李华,吴芳,等.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45-53.
[2]史静寰,涂冬波,王纾,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23.
[3]邹杰梅.重庆市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王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4):111-119.
[5]孙庆雯.学生学习经验与本科教育质量的相关度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为例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6]崔静.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