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佐德育 以艺术辅成长
2014-09-19赵晓琳
赵晓琳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新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我深感当下的学生焦虑、易动,缺乏稳重行事、谨慎思辨的能力与习惯。这就使他们身处浮躁之中难以自拔,更难以通过细致的思考,为个人的发展得出清晰且正确的方向。因此,我迫切感到需要一种方法,一种载体,让学生们变得从容、安静,重新进行审慎思考个人前途发展的问题。
在不断思考和反复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条“以美育佐德育,以艺术辅成长”的道路。
那个周末的清晨,我照例去公园散步。忽然,一阵美妙的葫芦丝声随着秋风悠悠飘来。信步转过一片小林,却是一群老人在演奏。老人们已显苍老的手指笨拙地舞动着,却有一声声悠扬的乐音从那指尖缓缓流淌而出。此时,我感受到了一阵平静与安详。它由心而起,又深沉到心田的最深处,仿佛我周遭的一切也随之安静、恬淡。曲终,我注意到站在队伍前面的一位老者。岁月的流逝虽已在他的脸上雕刻下了道道深痕,可满头的黑发却彰显着那掩饰不住的激情与活力。
不知怎地,我忽然萌发了把他请入课堂的念头。
几经周折,我们班的葫芦丝课终于开设了。当我把乐器发到学生们手里时,他们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他们轻轻地抚摸着它,好奇地端详着那饱满的葫芦。仿佛那里面不是空气,而是一个充满了精彩和未知的神秘世界。一个学生说平日握惯了细小的笔杆,这竹管让他感到很新鲜。而且,他依稀记起了老师曾经提到过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刻,他仿佛感到了一份来自久远文化深处的神韵。
真没想到,学生们上手如此之快。经过了短暂的熟悉后,一声声清脆的乐音,便在教室中响起了。那“月光下的凤尾竹”丛中,“蝴蝶泉边”,总是一派“月朦胧”,耳边响起的,亦是声声“鸟朦胧”。此声,此景,此情,怎一个“大理三月好风光”了得!学生们沉醉在悠扬的乐曲中,心之所向,亦是情之所归,神之所往。此时此刻,耳边响起的是天籁般的袅袅乐声;映入眼帘的,是同样美轮美奂曲谱歌词。曲以文生,情以曲盛。学生们在触觉、听觉、视觉的紧紧包围中,默默地品味着沉静、安详中的静谧之美。这一刻,不再有喧嚣,不再有争执,不再有充斥着焦躁的抱怨,更不见了急于彰显自己的率性和不羁。
我被学生们习得之后的专注深深感染和打动。曾经因为缺乏习得,他们不屑、不信。而今天,他们突然迸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投入了令几乎所有人都惊讶的专注。那一刻,仿佛手中的葫芦丝,眼前的曲谱,耳边的乐音,便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学生们悄悄地改变着。无需过多的言语,他们变得沉静。他们感受着乐曲间流露的从容、淡定、端庄、稳健。在悠扬的乐曲中,他们悄然地摒弃着焦躁和怨气。而这一切都是我此前纵使口干舌燥地说教也难以实现的。
这就是多元化的激励。曾经,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建立同样单一的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标准。有的学生因成绩欠佳而被大家疏远,因被疏远而难以获得自尊和肯定,因难以获得肯定而选择放弃或是寻求别样、另类的方式,以期能够获得关注。久之,便离“造就”一个问题学生不远了。而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很多在文化课成绩上难以领先的学生此时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以自己的专注和努力,获得了同伴们赞赏的目光。在温暖的目光包围中,他们重新寻找着自我,重新感受着集体的暖意,重新感受着生活在自尊、自信的阳光下的快乐与骄傲。他们重新走入集体,重新融入群体温暖的怀抱。
小W曾是同学公认的顽皮学生,在葫芦丝汇报演出上,他被大家公选为领奏。当他把一张写着“老师,我感谢您,也感谢葫芦丝。它让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友谊和温暖,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的纸条压在我办公桌上时,我欣慰了,在我的心田深处同样升起了一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