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校本课程渗透生命教育

2014-09-19赵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活动

赵军

通惠河是我校南面的一条河流,许多学生居住于通惠河两岸,他们从小在河畔玩耍、嬉戏,伴随着通惠河的流淌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浊的河水带走了学生童年的快乐。行走在通惠河畔,学生看着、忧虑着。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学生自愿成立了“青少年爱水行动课题研究”小组,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通惠河为主线的环保教育活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几任科学教师一直坚持带领学生开展对通惠河的调研活动。2008年,学校将学生们的调研成果汇集起来,编制了校本课程《我的母亲河——通惠河》,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在绿色课程与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我校将《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成开展绿色教育,促进师生、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课程,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进行的课程开发。我们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过程: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十多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做实验、走访大运河,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在此过程中,学生创作了绘本教材,充实了课程的内容,也成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校本课程的实施

1.以生为本的教材编写

在《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枯燥无味的单纯讲授,融合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学科教学特点,重视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体验活动,力争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只有教师手里有教材,而他们手里没有教材”。教师解释说,因为这门课程是学校自己编的校本课程,不是每个学校都上的课程内容,所以没有统一印刷教材。听到这里,学生们有些遗憾。

一天,教师讲完了“二闸——旧时的旅游胜地”这一单元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根据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画一幅反映当时二闸热闹景象的图画。有的学生画了当年二闸旅游胜地的景象,有牵驴的游人、有说评书卖艺的人、有做买卖的人;有的学生画了二闸漕运兴隆的景象;还有学生画了“要喝茶,去二闸”的景象……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用这种绘画的形式把教师的教材展现出来呢?听到这个建议,教师兴奋起来,这不就是学生喜爱的绘本嘛。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编写教材了,师生共同构建校本课程。

学生开始了自创“绘本教材”的工作。他们向老师借来教材,根据内容把教材分成几大部分,三四个人负责一部分。认真研读教材,读懂教材后开始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资料设计绘画,最后给图配上文字。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文笔好的负责编文、想象力强的负责设计图画内容、美术水平高的负责绘画。经过半年的时间,学生大概创作了70多份作品,经过筛选,最终选中了52幅。在教师的帮助下,又将纸质版扫描成电子版,并将图画和文字整理到同一文档中。最终,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排版,打印成册。就这样,学生自创《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绘本教材问世了。

通过这次自创绘本教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搜集处理信息、主动相互交流、自主分工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环境意识也随之逐步树立。

2.系列绿色主题活动

我校每个学年设定一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辐射到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同时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个案经验分享”等辅助研究方法,做到课题实施的“全程、全方位、全员”,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从2000年至今,学生开展了五大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分别为:通惠河水样调查、芽菜种植实验、汉石桥湿地考察报告、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校微环境创设,每个活动学生都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一,水样实验。从2000年起,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我校组织科技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从朝阳区西惠普济闸开始,一直到通惠河北运河处,在长约7公里的河段内,取回6个水样。之后,以鱼和蝌蚪在水中的活动和存活时间为研究点,观察、研究并得出通惠河水污染严重的结论。

活动二,芽菜种植实验。科技小组的学生对通惠河的水质与平时的生活用水、自来水以及饮用矿泉水进行对比来培养芽菜。培植结果显示:通惠河水可以培植出植物。首先是从发芽率看,通惠河水浇灌的发芽率为19%;自来水浇灌的是29%;矿泉水浇灌的为31%。显然通惠河水的发芽率较低,但是与其他两种水比较,差别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通惠河水可以浇灌生命力强的花草、树木。

其次,学生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通惠河水浇灌的芽菜幼苗一旦成活,生长的速度相比其他两种水质的芽菜反而更快。通过查看以往的观察记录不难发现,通惠河水质中的化学成分如磷、硫化氢等指标偏高,但是,由于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生活用水,河水中含有一些供给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致使菜苗成长速度较快。但是生长的菜苗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减少,或是用受到污染的水种植能否食用,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伤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检测。

活动三,走访汉石桥湿地。为进一步研究哪些植物可以在污染的水中生存,并在生存的过程中,还能够对水起到净化作用。学校以走访汉石桥湿地为实践活动重点,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在走访汉石桥湿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湿地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观察、采集汉石桥湿地的植物,了解了植物的净化功能。我们将活动细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年级“认识湿地”、中年级“了解湿地”、高年级“保护湿地”,目的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活动四,“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生通过对比种植实验得出结论,被污染的通惠河水可以种植一些成活率高、不食用的水生观赏植物,这样不仅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据此,学生提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并提出建议:在现有的庆丰公园景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漂浮植物带,利用水生植物本身自然净水,把净水的过程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与“水体—湿地—滨水景观—人工环境”相适应的完整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河岸公园。

活动五,学校微环境的创设。学生提出的“创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植物对于水的净化作用很明显,对于空气的净化作用又如何呢?学校以西楼一楼为试验点,全校学生制作水生植物养殖器、开始培育水生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对比的工作。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而且在植物的萌芽、生长、成熟、衰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交替,对生命充满了尊重。

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周围环境,形成了热爱家乡、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支笔……倡导绿色生活观念,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推进作用,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求精神,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3.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善待、尊重成为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方法分析身边的事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其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明确绿色不单纯是环保,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 编辑王宇华 ■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