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文化”引领普通学校不普通
2014-09-19周子军
周子军
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是一所2008年两校合并重建的普通中学,建校后三大问题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首先是生源,初中生源全部来自于电脑排位、就近入学,高中按照中考统一录取,录取分数在普高录取中居于偏后位置;其次是队伍,合并建校后教职员工缺乏共同愿景激励;最后是口碑,周边百姓对学校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学校形象没有扭转。
为了推动学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研讨。在此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阳光”这一概念。阳光的校园文化,能够燃起教师和学生心中那团自信的火焰,激发内在的潜能,让每个人感受温暖,积蓄力量,获取成功。
在构建阳光校园的过程中,学校以“争做阳光附中人”为行动口号和培养目标。阳光附中人应该具有阳光的心态和奋进的作风,前者是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后者是一种务实的工作精神。经过全体师生的讨论,我们对阳光附中人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和诠释——阳光的学生“会做人、能做事、爱生活”;阳光的教师“有爱心、肯奉献、善钻研”。我们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推进学校的阳光文化建设。
布置“阳光的环境”,润泽“阳光的氛围”
学校从校门口的校名题字入手,布置“阳光”的形象标识。学校操场、楼道、墙面、宣传板、电子屏都展示附中办学的核心理念,时刻激励师生奋进。学校努力在细节处进行思考和设计,让学校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现在,连学校的电梯,都成为了展示阳光学子精彩的空间。
学校在注重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积极创设阳光的人文景观,各种学校宣传品、学生电视台、校园网站、附中简讯等都成为展示学校阳光校园精神的载体。阳光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
开展“阳光的活动”,唤醒“阳光的心态”
“阳光的活动”是指精心设计学校的常规活动,注重活动的育人效果,注意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注意以活动促使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奋进的作风,努力让学校的传统活动和常规活动不断涌现新的形式和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功、获得自信,让活动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多元成长。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建了“美境社团”“手拉手阳光社团”,推出了“荣誉升旗手”,评选“阳光学生”,创编“阳光课间操”等。学校力争让常规活动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以引领学生转变心态,向着更阳光的方向发展。
开设“阳光的课程”,激发“阳光的潜质”
培养阳光学生就需要有阳光课程。学校积极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西城区生涯规划课题实验校、种子领袖培养计划成员学校,借助这些优秀项目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让附中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
为了让学生感知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设了国学系列课程,以“学写端正中国字,争做阳光附中人”为主题,倡导学生学习写字课程。每天中午,伴着悠扬的古琴声,全校学生调心静气,开展书写练习。学生不是为写字而写字,而是通过写字提高文化修养和做人标准。
为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开设了阳光美境课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括节能减排课程、垃圾处理课程、校园“零废弃”项目课程。
为了培养适应国际的现代人,学校在假期对外交流的基础上,开发了《初级法语》《国际文化理解》课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开设了机器人编程课程。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车形机器人,我校师生在市区、全国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学校还利用午间开设了阳光午间课程。课程涉及知识拓展类、心理辅导类、传统文化欣赏类、体育艺术类、科技发明类、动手制作类。
构建“阳光的课堂”,促进“阳光的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如何建构“阳光课堂”。“阳光课堂”应该突显对学生的尊重,是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是充满温暖和关爱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一种热情和渴望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工作中拥有阳光之心,眼中也就自然有了阳光之人。教师们通过自主讨论,提出了“阳光课堂”需要避免的十条注意事项,以此激励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倡导“阳光的服务”,建设“阳光的团队”
学校倡导人人都是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希望每个人都呈现阳光的工作作风:工作中不推诿、不抱怨、相互理解和配合,共同为阳光校园做贡献。学校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民主透明,制定了阳光系列奖励项目,奖励方案侧重于对团队和集体的肯定。学校为先进组集体颁发奖牌,悬挂在办公室门口,让荣誉激励团队发展得更出色。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心。
阳光文化建设实践让学校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的环境更有文化味了,活动更精致了,课程更丰富了,教师更富有爱心了,学生更可爱了,学校的口碑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