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014-09-19张祥兰
张祥兰
学校从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一种力量。为加强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内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依托北京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开展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研修项目,力求实现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在研修中,我们力求从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市西城区域内的学校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具有大气、内敛、优雅、包容的优良文化品质。这里有一批具有浓厚京味儿的百年老校,如北京三中建校289年,是北京市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它历尽沧桑,硕果累累,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幽静典雅的四合院,精心打造的校史馆,无不向我们诉说着三中厚重的发展历程。鲁迅中学从1901年的笃志学堂,历经笃志女中、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北京第一五八中学,学校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息息相关。新文化先驱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也直接影响着这里的师生。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其前身是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于1874年的崇德学堂,是北京市的一所男校,也是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著名建筑工程学家梁思成等十位中科院院士,都曾在该校就读。
在做学校历史传承与发展和校史、校训文化研究中,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学校很多珍贵的材料丢失了,有的学校经常因校长变更和制度影响,导致办学理念出现变化。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者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与改革。为此,我们项目组重视研究学校发展历程中关键人物与事件,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以此为起点构建学校理念文化。
重视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学校核心价值是学校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是对什么是“最重要的和最正确的”一致性意见,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就是所谓的学校群体性的价值判断。学校文化形成是群体价值分类、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学校文化核心价值所彰显出的生命力,所激发出的强大力量对学校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持续生命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师生的成长。学校文化建设的每一方面均要体现这一价值追求,为师生的成长服务。如西城区回民小学的民族特色、鲁迅中学的“鲁迅文化”、31中的校史文化、教院附中的“阳光文化”都是围绕学校的价值追求展开的。校园精神、师生行为和价值追求、学生的人生目标都是学校核心价值的中心内容,通过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等集中体现出来。在文化建设中,突出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就成了各校文化建设的共同着力点。
重视凝练办学理念,确定办学目标
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从而深刻地影响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办学目标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是组织愿景的具体凝练,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凝聚力,建设学校文化离不开办学目标的引导。如北京八中“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确立“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育人目标;西城区育翔小学以行为更进策略促进学校育心教育特色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严谨治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西城区进步小学根据“永远追求进步”的核心理念,确立“人本、人文、人和”组织愿景和“以人为本、和谐自主、促进师生双发展”的办学目标;西师附小以“让每一天都有意义”,形成了“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重视挖掘校训中的育人价值
一所学校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取向,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它融入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和学校文化;校训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不仅可以用来激励、劝勉教师和学子,同时也能树立学校的外在形象。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传承和铭记校训,挖掘校训的育人价值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鲁迅中学“实事求是、博采众长、坚韧不拔、笃志报国”就是对鲁迅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学校发展、师生行动的目标和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