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定力是品牌学校发展之根

2014-09-19杨志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定力本真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教育是发展的事业,教育科学也是发展的科学。然而,无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如何发展,那种植根于教育根本属性的教育本真却应亘古不变。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事业。人的认知本性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属性。无论什么时期,什么时代,无论教育形式如何变化,教育条件如何变化,教育对人的认知本性发展的功能始终如初。因此,再好的教育形式也都要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本真属性。这就是教育的定力。

因为教育的这种根本属性,一所优秀的品牌学校一定不为学校外界环境或舆论的影响,始终坚守教育的本真。这就是品牌学校的教育定力,也是一所优秀学校的发展之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首师大附中)历经百年,虽多次移址更名,但学校设立之初确定的“成德达才”教育理念始终不变,这就是这所优秀学校教育定力的历史写照。

教育定力是对教育宗旨的持久坚守

一所学校能够百年坚守自己的办学宗旨,这是教育定力最好的印证。“成德达才”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百年来始终坚守的教育宗旨。这所学校诞生于1914年。其前身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将军兴办的新式学堂“正志中学”。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学校迁址更名为“成达中学”,解放后多次更名,此后几经辗转,1954年迁入现址海淀区北洼路,1992年改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虽多次移址更名,然建校之初确立的“成德达才”育人理念始终为历代附中人所坚守、发扬。

“成德达才”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有感化他人使他们模仿的。因此,“成德达才”(也通“财”或“材”),多指教育要成就人的道德,使人的才能通达。故“成德达才”与当前所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都有共通之意,即教育既要培养人的才能,更要培养人的德行。有德才能使才能通达。今天,首师大附中把“成德达才教育”作为育人理念,致力于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德优秀、才能通达的优秀人才”,即“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创新人才”,这是对百年来学校教育宗旨的继承发展,更是教育的坚守和教育的定力。

教育定力是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成德达才”是首师大附中百年的教育理想,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定力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目标始终在努力追求“成德达才”的教育宗旨,始终把“德”和“才”的共同培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如学校当前的育人目标是努力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科学严谨治学态度的高素养人才;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和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的高学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在各自领域可以成为领军人物的高精尖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兼顾了“德”和“才”的统一,形成了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实践特色。

德育是首师大附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坚实基础和学校特色。学校构建了主体性德育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三注重,两兼顾,一体现”的德育特色,即注重德育、注重实践、注重文化,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两相兼顾,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时期学校提出了成“德”达“才”的新目标:品德优秀、能力突出、胸怀宽广、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首师大附中学生培养目标:一种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两种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三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体性德育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培养创设相应的德育环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其品德发展,培养其主体性人格。学校开发的“入学教育系列课程”“班会系列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系列课程”“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等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尤其是学校开发的“发展指导课程”“博识课程”“社会名家进校园”等课程逐步形成了首师大附中的特色德育课程品牌,为实现“成德达才”的育人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应试和中高考分数成为引领中学教育的主要指挥棒的时代,在各种舶来的教育理念满天飞,搞得学校教育者无所适从的时候,首师大附中能够始终坚守学校传承百年的教育宗旨,始终把德育和育“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就是一种教育的定力。正是这种教育定力,使这所学校成为校风优秀、教育品质卓越、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教育定力是对教育本真的不断接近

教育定力不等于保守和停滞。教育定力也体现在对教育本真不断接近的教育实践探索上。一所优秀的品牌学校一定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但这种教育的创新、探索和追求,应该坚守一个目标,这就是不断接近教育的本真,始终坚持遵循教育的规律,始终把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首师大附中不断探索的教育改革之路就是这种追求教育本真、体现教育定力的过程。

首师大附中对教育本真的接近体现在尊重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近些年来,首师大附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四三二一”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改革。这一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过程是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进行精细的管理和细致的指导;目标是使学生拥有集体的归属感,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一看似朴实的教育改革,折射出办学者深邃的教育哲学思考。我们从这一教育改革的具体安排中可以洞悉这种回归教育本真的教育哲学。“四三二一”改革实验综合性强,涉及课程设置、管理体制、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多个方面,“四”是指四修课程体系,“三”是指三维管理体制,“二”是指两个育人原则,“一”是指一张灵动的课表。

其中,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四修”课程体系,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的通修课程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丰富的选修课。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别兴趣或研究的学生,学校开设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课程,帮助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特长。

学校创造性的变革学生管理组织体系,构建了固定班、学部制和走班制彼此融通的三维管理体制,使师长教诲、同伴带动、学长引领成为学生组织管理的三维动力。学校保留传统的固定班级,配备班主任,让学生拥有集体归属感;组建学部制,体现学长引领,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设立创新学部、理工学部、人文学部、国际学部四个学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学科专长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发挥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开展走班教学,在基础通修阶段,每个学部主要学科可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供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实施走班教学。三维学生管理体制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尊重学生落在实处。

三维管理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灵动课表。所谓“灵动”是在同一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一张灵动的课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两相兼顾。四修课程、三维管理和灵动课表体现的是学校办学始终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尊重个性差异的原则和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对教育本真的不断接近。这就是首师大附中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中的教育定力。

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成长的如何不仅取决于地上的树干和枝叶,更取决于其扎根地下的根系。对于教育这棵大树来说,这根系就是教育的定力。有怎样的教育定力,就会成就怎样的学校教育。我们从首师大附中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 编辑王雪莉 ■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定力本真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跃青春 筑国梦
钢琴与研究生
增强政治定力 担当发展使命
东北师大附中 校园科技节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