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校园文化 构建校本课程 实践全面育人

2014-09-19沈杰张国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沈杰+张国平

作为京城“百年老校”之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传承百年校园文化发展基因,积淀百年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兼收并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实践全面育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本真育人之路。

传承校园文化,构筑育人环境

走进今天的附中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富有内涵的书香文化环境,和谐的师生人文环境,各种作品、展览、活动场景,构筑起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浸润式立体育人环境。

首先是自然、书香的校园文化环境。每天早晨一走到校园,门口四季常青的针叶松树永远带给学生充满活力的召唤;校园里赤心报国钟纪念亭旁成长了几十年的老槐树,见证了一代代附中人的成长与成才经历;随处可见的绿地上,刻画着校名的变迁、校友的题词、激励学子奋发向上的警句。学生随处可以阅览的图书、杂志,自习室、阅览室、校史馆,科技长廊、艺术作品展厅、钢琴弹奏区等构筑起学校独特的书香文化环境。

其次是和谐、平等的师生人文环境。在人文风貌建设方面,附中着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敬业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搭建适合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教学平台。振兴杯比赛,一二九、红五月活动见证附中学子生生不息的历史情怀,感动校园、五四表彰、校园之星体现了走向未来的正能量传递,艺体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践行着附中人注重文化、注重实践的教育智慧。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学术研究为魂”的主导思想,以学术型教研组为依托,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借助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教有特色、研有成果”,帮助教师成名成家。和谐的人文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名师荟萃、治学严谨成为这所名校吸引人才的名片。

构建校本课程,完善育人路径

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之一,首师大附中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以国家课程的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为基础、精品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补充,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通修+精修+选修+研修”“四修”课程体系。

“四修”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是:

课程设置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而自我发展需求则是更为持久不竭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只有构建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学习动力问题。为此,我校特别增设了发展指导课程,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专业规划,设置各具特色的实验课程,目前已开发出高中创新实验课程、理工实验课程、人文实验课程、中美AP课程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通修课程基础上,可适度选择专业课程的精修和校本选修内容,促进专业的深入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相统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修课和选修课,指向于学生基础素养的发展。其中“基础通修”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多种素质的达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基础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兴趣选修”旨在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将人文与社会和科学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选修课程,设计出不同的排课方式,满足不同志趣的学生个性化修习需求。“专业精修”指向于学生专业特长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的学科专攻方向和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选择需求,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有鲜明校本化特色。附中课程体系校本化特色,首先体现在对国家课程的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上。在现有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学科内必修和选修教材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在不同学科的同领域知识上,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现,这无疑影响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相关学科老师相互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具有首师大附中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在精品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我们始终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一切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出发。目前,学校已形成许多成熟的品牌化校本课程和几十门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型校本课程,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于部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大量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单纯被动使用教材发展到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每一位教师具有更为强烈的课程主体意识,同时课程的系统意识、目标意识、参与意识、资源意识、创新意识也会落到实处。课程内容整合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学校积极推进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价中引领和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注重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充分借助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促进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整合。

“四修”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全体+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课程隐形化,教书与育人相融。德育重在“身教与渗透”,需要以活动、事件为载体,需要榜样的影响,德育隐形化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多年以来,首师大附中始终把全体学生作为德育对象,以课堂教学渗透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以系列化德育活动课程为重要载体,提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形成“立体浸泡式德育”的鲜明特色。

通修+精修+选修+研修,课程体系立体化,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相统一。首师大附中“四修”课程体系的确立,将“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完美统一,达到了“通修”夯实学科基础、“精修”促进专业发展、“选修”提高综合素养、“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

符合+结合+整合+适合,课程实施校本化,科学性与高效性兼顾。社会需要各种特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各校的生源特点和师资水平,兼顾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整合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尝试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首师大附中“四修”课程体系的确立,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的交叉和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全面育人,实现知行统一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我校“知行合一”理念、实践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实践活动包括科学领域(数理化生)的实验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有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既要有传统的知识技能的理论性学习,更要加强和落实技术课程的实践学习以及科学、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的实验学习。学校提倡“实践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倡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联系,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校开设生物技术、无土栽培、传感器应用与实验、机器人设计、模拟飞行、汽车模拟驾驶、自然学科实验设计、陶艺、软陶制作等课程。

学生社团也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如学生公司、JA经济社、紫竹文学社、模拟联合国、街舞社、清风棋社、天文社、机器人社等。学校保证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器材、培训等,引导学生社团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和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军训基地、农业培育、种植基地等建立密切联系,使我校的学生可以充分依托这些校外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区服务,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请进来是指请校外专业老师在校内进行讲座与指导。

我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社会资源,打造依靠文化提升素养的平台,开设了“校长邀你听讲座”的系列讲座活动,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领域,为他们聘请大学知名教授、专家进行课题指导。学校每年寒暑假组织近200名学生到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参加冬夏令营活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公民素养。

首师大附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师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创造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守正出新,全面育人。

■ 编辑王雪莉 ■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