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014-09-19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我校提出了“温馨课堂”的教育理念。从学科育人素材挖掘、课堂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动力,积极思维、快乐学习、激励评价、及时反馈,形成了民主、和谐、自觉、高效的课堂。
创设两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我们认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在思品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指导道德实践。道德两难情境讨论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道德两难情境:在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牺牲了生命,谭老师算不算珍爱生命?面对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是珍爱生命的一方指出:谭老师救了四个学生,四个学生将来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从长远意义说,实现了更大的生命价值;认为是不珍爱生命的一方指出:谭老师没有珍爱自己的生命,谭老师也有家人,有事业,他的离开会给亲人和学校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并不能说他珍爱生命。面对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分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不同职业领域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学生领悟了其中的道理。最后,教师在屏幕中出示这样一段话: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我们应该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生命。
创设生活化课堂,拓展学生思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具有层次性,不能指望通过一节课就达成最终目的。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对人的工作更展现了它的反复性和连续性。因此,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空泛,但一节课(以前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保持它的连续性。
以《守望相助 邻里乡亲》为例,《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一节,我所设计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认同和睦的邻里关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培养为建立良好邻里关系而努力的意识;《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一节,我所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自觉遵守邻里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有了意识才可能有自觉的行为,只有学生内心有了良好邻里关系的意识,才能才从行为上对他们加以要求。睦邻友好的社区是国家提出建设充满友爱的和谐社会所希望的,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现。把这些“大观念”植根于头脑中,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并保持渗透的连续性。
开展学科月系列活动
为了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开辟落实学科德育的新途径,学校开展了两年一轮的学科月活动。通过学科月活动,给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展示、交流的平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潜能。活动内容分层、形式多样,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学科科学素养。学科月每学期安排3科,每科活动1个月,两年下来有语、数、外、物、化、史、地、政、生、体育、音乐、美术、信息与劳技共12个学科开展了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从策划、培训、前期准备(查阅资料、制作展板、撰写论文、实验操作、展台布置、讲解培训等)到集中展示,各班全员上阵,分工合作,学以致用,集中反馈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以生物学科月为例,学生在总结中写道:生物学科月成果展示将本次生物学科月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参与的24个班级都制作了富有班级特色的宣传展板,展出的作品有植物栽培、生物模型、动物标本、传统生物技术产品、家养小动物和小论文等。整个活动开放活泼,呈现出了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学科月活动,以践行学科育人理念——教育回归生活,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学生发展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平台,践行了将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悟到道德要求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形成了主动追求真理、探究未知世界、合作学习、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