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自有得意处 不着一字也风流

2014-09-19王军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鲁四老爷祥林嫂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一、描写空白

一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在无字句的空白之下,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空白的意愿。

如《祝福》中这样的描写:

“可恶!然而……”四叔说。

谁“可恶”,“然而”什么,文中没有明说。但读者不难明白,鲁四老爷这是骂祥林嫂婆家的人可恶,因为婆婆抢走祥林嫂,给他带来了麻烦,有损他家的威严。“然而”的言下之意是,祥林嫂私自出逃,礼教不容,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是合法的,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这充分表现出他的假斯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为什么婆婆要她回去她就得回去?原来,鲁四老爷的心里还深深地植根着浓厚的封建夫权意识,他把祥林嫂理所当然地视为婆婆的私有财产,丈夫在时是丈夫的人,丈夫死后是婆婆的人,正是基于此,他纵容婆婆绑人,还骂祥林嫂“可恶”,助纣为虐,从而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剧。

二、形象空白

鲁迅先生在他的创作中,有时并不点明形象的身份,只给具体的意象特征描绘,读者从其所给意象及描绘过程中自可体会其形象。如文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在这里鲁迅把“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放在后面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没乞讨到,生活之凄凉可想而知;“开了裂”的竹竿,则不仅表明她沦为乞丐的时间很长,而且还表明她已经虚弱到几乎把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竹竿上,以致使它开了裂。由此让读者与她刚到鲁镇时的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形成对比,体会封建礼教制度如何让“安分耐劳的人”一步步变成乞丐,一步步由被摧残以至死亡,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祥林嫂的致命地摧残与迫害。

三、情感空白

一些文学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或者一些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读者需要运用合理的空白,来理解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祝福》文末的描写: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对魂灵的有无说不清之后,“我”为什么会想到吃鱼翅?这绝不是赞叹故乡的吃食和对故乡的深切留恋,而是表达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想摆脱困惑苦恼又终于摆脱不了及由此带来的烦忧的心理。所以下面接着的一句话是:“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说明“我”在尖锐的矛盾冲突面前,态度是软弱的,“我”对这个社会,对祥林嫂所提问题无能为力,想要逃避。在作品欣赏时,读者通过对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就能感受到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从而理解文句的深刻蕴涵。

四、情节空白

出于谋篇布局的需要,有些作品在创作中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祝福》中有这样的描写: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不独“我”不知道,即便知道,又有什么意义?除了“我”,还有谁会关注祥林嫂的境遇?从四叔家出去就沦为乞丐自然是悲惨,然而先到卫老婆子家就会好一些吗?卫老婆子,一个中人,靠的是从主顾和佣人之间的关系谋利,祥林嫂都“呆呆地直如一个木偶人”了,谁还要她?自然,卫老婆子不收。既然“我”不知道,那读者也就永远不会知道,但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这永远没有结果的悬念寻找自己的答案。

五、意境空白

鲁迅先生的创作中,有时从虚处着笔,字句之外饱含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收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文章开头部分写道:

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鲁四老爷所骂的为什么“还是康有为”,作者没有明说。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为什么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的确值得深思: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知道是孙中山,鲁四老爷是无论如何肯定要骂的。鲁四老爷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此外,这句话也写出鲁四老爷的顽固守旧。

再如下边的描写: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幅已经脱落的对联内容,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呢?这副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鲁迅先生创设这样残缺意境,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我们,在鲁四老爷的心目中,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他标榜“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实际上他既不通情,也不达理,是一个地道的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他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不是皱眉,就是满口的“可恶”。对祥林嫂的离家出逃深恶痛绝,甚至把祝福时分惨死街头的祥林嫂骂成“谬种”。这幅不全的对联正是对鲁四老爷辛辣的讽刺。

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更能显示节奏,刺激情绪,突出主题,意趣无穷。此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创作中更有“无言之境”之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总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先生,正是利用“空白”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其如椽之笔在《祝福》中创设了独到的“空白妙境”。

参考资料:

[1]王圣民.享受沉默[J].语文学习,1991,(7).

[2]陈钟梁.绿叶的真情与魅力[J].上海教学研究,1995,(6).

[3]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4]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王军文 河北石家庄井陉职教中心 050300)

猜你喜欢

鲁四老爷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