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氏合唱训练体系”

2014-09-1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杨氏杨先生声部

袁 凯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浅析“杨氏合唱训练体系”

袁 凯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德高望重的杨鸿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在合唱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杨氏合唱训练体系”,为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本文以通过对杨鸿年先生在第四届全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综述,探讨“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对高师合唱指挥课教学的深远影响。

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理念;指挥;影响

德高望重的杨鸿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他在合唱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杨氏合唱训练体系”,为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2011年10月18-20日,第四届全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隆重召开,杨鸿年先生的到访讲学掀起了整个研讨会的高潮。此次研讨会中,杨先生排练了多首混声合唱作品,并对合唱团基训进行了示范教学,与会者无不为“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所吸引。

一、“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确立

“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植根于杨鸿年先生毕生挚爱的合唱事业。他曾说过:“音乐不是物理,音乐不是数学,音乐里的每个符号都有生命。”爱音乐,他把音乐视作自己的生命去谱写,满怀着虔诚和谦卑,跋涉在朝圣音乐的旅途中。爱合唱,他把探索、钻研合唱的艺术规律作为毕生的事业,执着于勤奋和刻苦,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合唱艺术之花。奉献精神是杨先生从事合唱艺术的基点,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曾趣谈:“多年来,他每天只坐三个‘凳子’——琴凳、指挥凳、饭桌凳,除了吃饭睡觉,工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六十年来,他经常应邀到各地指挥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开展学术交流。他所创建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自1988年8月以来经常应邀出国访问,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赞誉高潮,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屡获大奖。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付出的艰苦劳动:杨先生指导过40多个省、市级艺术团体,在音乐学院教过和声、配器、复调、合唱、指挥等18门课程,改编了大量的童声、混声合唱作品并加配钢琴伴奏,著有《合唱训练学》《乐队训练学》《童声合唱训练学》,以及《论合唱音准问题》《论合唱音响平衡问题》《乐队训练中管乐吐法初探》《论管弦乐的音响层次布局》《论合唱训练中的吐字技巧》《乐队训练中的弦乐弓法初探》等大量论文。

我国西汉时期的《礼记•乐记》提出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是后世无数音乐家的从艺准则。杨鸿年先生历经六十载,以其对合唱艺术虔诚谦逊的学者风范、深厚广博的艺术修养、孜孜以求的艰苦求索,确立了“杨氏合唱训练体系”。其新颖的训练理念、完整的训练体系、精妙的指挥手段、显著的训练效果,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津梁,在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理念新颖、体系完整

“走进音乐”是杨先生主张的合唱训练理念,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作为“走进音乐”的手段,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贯穿在整个讲学排练的过程中。他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和全程性原则,通过“感受”“理解”“表现”,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风格等音乐本质的感受与理解,提高合唱团员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他所著的《合唱训练学》是一个完整的合唱训练体系,涵盖了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基础训练、音色溶合、音响平衡、层次布局、复调织体、吐字与咬字等诸多方面,给合唱排练带来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他在本次研讨会的排练过程,对其训练理念和训练体系窥探一斑。

在排练舒曼的《茨冈》时,他首先提出要尊重原谱,舒曼虽然为浪漫派作曲家,但创作技法十分严谨,《茨冈》是其创作的声乐套曲中的一首作品,是纯音乐的,不要加入无谓的肢体动作。要求合唱队员演唱时速度要统一,不要随意作出rit、Rubato等速度的变化。为了帮助合唱团员理解作品,他生动地讲述了该作品的内容:舒曼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察吉普赛人的生活场景,描写了他们追求浪漫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奔放性格。在具体表现作品时,他指出:作品的前奏由钢琴奏出的属和弦要先弱后强,不要渐慢。好像是傍晚时刻,吉普赛人吹起了螺号,召唤大家来到篝火旁。合唱先由两个女生部进入,力度很轻,但富有弹性,当男高音声部及男低音声部分别进入时也应保持女声弱进的特点,由于上三声部为和弦的密集排列,男高音的演唱要跟着旋律、控制力度。虽然要强调内在的节拍重音,但绝不能过分,要注意刻画旋律线起伏跳跃带来的情绪地涨落。在演唱“那是一群流浪的自由茨冈”时,“冈”要唱得明亮而充分,不要像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作品时追求音响的“高、强、硬”。

混声合唱《雪花》的排练过程,杨先生不拘一格:“什么叫Andante?Andante就是京戏中的四方步,不能抬起脚走。Andantino是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容易唱慢。”话音刚落,只见他放下拐杖,踱步于舞台之上。生动的示范,使合唱团员一下子抓住了作品的演唱速度。“钢琴伴奏中有四个雪花的形象,前奏要想尽办法弹右手的旋律,第二提琴的十六分音符不要太弱,倒数第二小节的四分音符要断开,像雪花一片片下落……”生动地描述使钢琴伴奏也立刻焕发了生机。在作品的呈示部第一段的讲解中,他明确的指出旋律为弗利吉亚调式,而和声却是e和声小调,强调了“b”作为中心音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声部演唱时要明确。

展开部开始时复调织体速度由每分钟52拍加速到96拍,是此段的排练难点。杨先生言简意赅的指出:“复调织体要注意节奏的交错,主次声部要不断的推进发展,新进的声部要接着前面声部的旋律进声。”并风趣说:“男低音的演唱不要像面包有窟窿,要像蛋糕一样融合加进来,融合在一起唱。”“要注意,再现部的Tempo Primo,是回到作品第一个速度,A Tempo是回到前一速度,A tempo是前面有好多弹性、自由速度,在此处上板。”杨先生深入的分析使合唱团员对再现部速度的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Lacrimosa》(眼泪)是莫扎特《安魂曲》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混声合唱。该曲是宗教作品,由于大多数合唱团员不是基督徒,而且歌词为拉丁文,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为处理好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杨先生从歌词入手,亲自示范演唱,团员们在反复的模仿演唱中逐渐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如,第三小节“Lacrimosa”一句中,女高音声部d2到#c2的下行小二度音程,表现了人低声的哭泣。在演唱“Qua resurget ex favilla(罪人从尘土中复活)”一句时,他要求“男低音要深,不要太强。各声部在演唱每个音符后,要找到提琴揉弦的感觉。”

在排练中,他指出“气、声、字、腔”等歌唱的主要技能,是中外合唱作品表现的关键,并不断强调在吐字咬字的过程中要树立音素观念、音节观念、词组观念。音素观念是组成字或单词的细胞,是组成字或单词的最小单位。建立正确的音素观念,就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情绪来具体安排关键词的中心部位及其吐字咬字的要求与方法。音节观念指的是汉字发声过程由“字头、字腹、字尾”构成的起声、保持、收声的三个阶段,有根据汉字音节中的字头、字腹、字尾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情况:1.有字头、字腹、字尾;2.无字头、字腹,有字尾;3.有字头、字腹,无字尾;4.无字头,有字腹,无字尾。词组观念是指从宏观的角度处理词组、句法与音乐的关系,要求合唱团员做到字随词变、词随句走。

在谈及作品音准问题时,他指出“语言对了,和声感觉找到了,合唱队员会自己调整,孤立的解决音准不是个好办法。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要把风格把握准确,如果按照音叉,按照计算去唱,那和声音准会一塌糊涂。律学作为科学研究有他的价值,物理因素在演唱时只是参照,不是决定一切的。”在排练H段时,他要求:“两外声部反向进行要力度突出些,两内声部要控制,像在一个轴上。且此段的和声是不协和与协和的交替,要把不协和和弦唱得协调。”

三、“杨氏合唱训练体系”指挥精妙、效果显著

此次研讨会中,杨先生排练的作品涉及到西方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他对作品深入地分析和细致地处理,充分显示了他对西方合唱文献的熟悉和高超的驾驭水平。这些刚在音乐会演出过的作品,经他点拨后令人耳目一新。与会人员对他的排练发出点石成金的慨叹后,总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杨鸿年的指挥艺术重道不重形。

笔者观摩杨先生指挥时发现,他不注重设计专门的指挥动作,而是顺其自然、举重若轻。以最小的指挥动作就能拨动合唱团员的心弦,使他们瞬间感受到指挥的要求,唱出和谐纯净的天籁人声,而在场的每位听众都能从他的指挥中感受到“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神韵。

杨先生指挥时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语调不高,总以商量的口吻对合唱团员提出要求,排练简便有效。他有意培养合唱团员从理性和感性上认识作品,既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又给出解决方案的原因。在排练美国作曲家Eric Whitacre的作品《Lux Aurumque》(金色之光)时,他特别关注作品和声音响的效果,针对作品开始的复功能和弦,他提出三种音响均衡的方案:1.女声音量强于男声音量;2.男声音量强于女声音量;3.男女声音量相等。以此让合唱团员感受复合功能和弦在不同均衡模式下的色彩变化,造成了作品表现时的风格变化。并指出四五度音程是重要的和声音响,在排练复功能和弦时,要特别关注其中四五度音程和声音响的平衡关系。指挥该段时,合唱团员由于习惯看指挥的预备拍,造成气口机械,乐句的衔接生硬。他提出“想唱就唱”,这“神来之笔”一语中的,随后在他期待的眼神中乐句顺利地展开,美妙的和声如同播撒着金色的光芒。

在指挥《拨弦波尔卡》时,他提出击拍提前量的概念:“我的拍子有时是合打的,有时会提前十分之一。”对于重点和弦的预示,这一提前量为合唱团员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暗示,行之有效。

四、“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深远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生活日趋多元,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重组等,这对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德高为师,艺高为范。杨先生作为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的顾问,长期关注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相继出版了《合唱训练学》(上、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合唱》(1、2、3)等多部力作,将“杨氏合唱训练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融入其中,铸就了中国合唱艺术的津梁,为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注入一剂强心针,推动了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改革。

袁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合唱指挥硕士。

猜你喜欢

杨氏杨先生声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Fort Besieged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