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帝:霸道王道之兴衰(二)
2014-09-18张国刚
张国刚
亡秦者,赵高也
“亡秦者,胡也。”這句话曾让秦始皇极度紧张,大肆征调军队防备胡人匈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南公的这句预言竟被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陈胜、刘邦、项羽等楚国人造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了秦。
可是,我要说,秦朝的灭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赵高的“贡献”,是赵高灭亡了秦朝。
秦始皇崩驾于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和农田管理水平,本来就高。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①,试图解决土地与劳动力更好结合的问题,使国家干预下土地的私有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候,尽管有繁重的徭役,秦朝尚属太平世界,朗朗乾坤。秦国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像张良这样的没落贵族,怀着国恨家仇雇凶暗杀秦始皇的行动,也掀不起大浪。
蹊跷的是,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一年,也是一个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就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反秦浪潮呢?刘邦似乎是兵不血刃就打到了咸阳呢?
这里面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秦始皇暴政的累积效应,但是,也不能不考察秦始皇死后的政治生态及其演变。是赵高掌控着秦朝,秦朝的灭亡,赵高脱不了干系。
逼死扶苏,改立胡亥
赵高亡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破坏了秦朝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赵高是赵国人,“生而隐宫”,很可能是一个宦官。因为具有律法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嬴政所器重。曾经因为犯罪,被蒙恬之兄蒙毅判处死刑,秦始皇网开一面,赦免了他。从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怀恨在心。赵高的职务不高,只是掌管皇帝车马的中车府令,但是,侍从皇帝身边,掌握皇帝的符玺印信。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重,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临终遗诏,让大儿子扶苏速归咸阳,准备继位。赵高担心新君即位后,蒙恬兄弟掌权,于是阴谋改换遗诏,由嬴政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还把丞相李斯也拉了进来。
秦始皇死去的时候只有五十出头年纪,没有立太子,是他的一个错误。但是,他临终之时,却明确决定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是赵高最先起意,伙同胡亥、李斯发动了一场政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变了皇位继承人,逼扶苏自杀。
扶苏与胡亥有何区别?虽然史料的记载不多,还是可以看出二人境界、格局的重大差异。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持反对态度。嬴政治国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及时转变政策,经营好思想与文化。扶苏却看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扶苏是儒家的拥趸①,胡亥是学习法律出身②。这位赵高的得意门生即位为“二世皇帝”之后,都做了一些什么呢?公元前209年四月,也就是即位之后大半年,二世巡游全国一趟后,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
就二世这副德行,秦朝怎么好得了?秦始皇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秦二世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诛杀大臣,取代李斯
那么,赵高怎么回应秦二世以享乐“终吾年寿”的问题呢?
赵高故作高深地说:贤明的君主,想要潇洒的生活,当然没有问题;可是昏庸的君主却决不能如此。尽管陛下是明君,还是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呢?请允许臣给陛下分析:沙丘之谋,陛下取代长兄扶苏登基,“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诸公子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又都是先帝所用之老臣。陛下即位不久,这些人心怀叵测,并不服气啊。因为担心他们为变,臣战战栗栗,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得善终,“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于是,在赵高的建议下,秦二世严刑峻法,继诛杀蒙恬蒙毅兄弟之后,大开杀戒,胡亥的兄弟十二人、公主十人以及很多朝廷大臣,都被诬陷致死,“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严刑峻法的同时,“复作阿房宫”。种种横征暴敛,都是为了满足秦二世的穷奢极欲,“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这些运送粮食的丁夫,“皆令自赍粮食”,同时,“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接下来,《资治通鉴》就记载了大泽乡起义:“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两个月之后,刘邦、项梁(项羽叔父)等各地义兵蜂拥而起,“伐无道、诛暴秦”的大火燃烧起来了。
这个时候,秦朝在丞相李斯等的主持下,派少府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和奴产子等组成的二十万大军东征,消灭起义兵,而赵高却在谋划着要取代过去的同盟者李斯为丞相。
赵高垄断了秦二世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渠道,他先是挑拨离间,破坏李斯与二世之间的信任,又诬告李斯的儿子李由与楚地起义军暗通往来,把楚人李斯与楚地的反秦武装挂联起来。李斯获悉后立即反击,说赵高“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有篡位之异志。可是,秦二世坚定地站在赵高一边。
随着楚怀王的被拥立,东方六国反秦起义如火如荼,秦二世却指责李斯等,内不能完成父皇留下来的大业(修阿房宫等),外不能平定各地民众起义。要追究失职之责!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畏惧自杀。只有被逮捕下狱的李斯据理力争!审查李斯的工作交给了赵高。赵高用严刑拷打的办法,逼使李斯就范。二年(前208)八月,二世以反叛罪判处李斯死刑。这时距沙丘之变中李斯伙同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不过两年光景。赵高终于取代李斯成为秦朝的丞相。
赵高得手之后,指鹿为马,完全垄断了朝廷权力,二世不过是傀儡而已。
逼降章邯,终结秦朝
如果说赵高亡秦事业的第二个“贡献”是诛杀朝廷文臣,那么他亡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逼降前线领兵统帅章邯。
章邯本是秦少府,这是主管皇家事务的九卿之一。陈胜等起兵,朝廷商量对策。章邯提出,现在全国各地调兵,已经来不及,不如赦免骊山刑徒及奴产子,组成军队,前往镇压。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李斯主政下,章邯被任命为上将军,开赴前线。击败陈胜部下大将周巿,又在荥阳陆续攻破田臧,逼迫在陈称王的陈胜遁走,导致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然后,章邯移师渡河攻赵。秦军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组织反扑。特别是攻杀反秦武装魏咎、田儋之后,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章邯在定陶击败楚军主力部队,楚国实际领导人武信君项梁战死,诸侯丧胆。
章邯一路高歌猛进,却在钜鹿之战前,采取了观望徘徊的态度。①朝廷责让章邯的军事行为。章邯慌忙让部将司马欣前往朝廷说明。“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②这距离李斯处死、赵高担任丞相仅两三个月。可见朝廷的政治变局干扰了前线统帅章邯的军事行为。他派司马欣去朝廷,既是为了说明前线军情,也是想了解朝廷政情。
执掌朝廷大权的丞相赵高理应立即接见使者,却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态度。“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马欣如果不是换了一条逃归路线,差点就被抓回,死于非命。司马欣捡回一条命,向章邯哭诉:“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史记》作“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司马欣与另外一名秦将董翳都劝章邯投降。
赵国上将陈余也写信给章邯劝降,信中列举了白起、蒙恬为秦将,都不得善终的例子。陈余说:将军屡立战功,功高不赏,招人嫉恨;若有败绩,必“因以法诛之”。①“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罪过大矣。此其一。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赵高会以法办章邯来为自己主政不力脱罪。“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此其二。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再有本事也不能挽救秦亡的趋势。此其三。
陈余说,为将军自身前途计,“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②
一席话说得章邯犹豫不决。③
章邯暗中派人去与项羽沟通约降条件,“约未成”。项羽再次击败秦军。这种局部小仗,胜负实属兵家之常。但是,一想到赵高阴暗的嘴脸,一想到秦二世的昏庸冥顽,一想到“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前途,章邯就不寒而栗。于是,章邯再次“使人见项羽,欲约”。楚军粮少,也不想硬拼。秦军主力尚有二十万呐!“项羽乃与期洹水殷虚上。”①
受降仪式结束后,章邯泪流满面地拜见项羽,谈的全是赵高的事(“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章邯的哭泣,有多少辛酸,多少不甘,多少无奈!两千多年之后,以同情之了解,体会这位曾叱咤疆场的末代秦将心中的苦楚,真令人不胜嘘唏!也许李斯的死去,朝廷里再也没有人支持和理解章邯!也许曾经是皇家内府事务主管的少府章邯,曾与阴险的大内高手赵高有过矛盾和冲突!史书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项羽虽猛,钜鹿之战并没有有效消灭秦军主力,但是,章邯这个沙场杀敌、战功显赫的统帅,慑于丞相赵高的邪恶的淫威,却无奈地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自己的敌人!
章邯的投降,给了危机四伏的秦王朝沉重的致命一击!接下来,赵高杀掉了两年前扶起来的秦二世,印证了李斯先前的指控。赵高所立子婴,虽是秦始皇的孙辈,却并不叫秦三世。子婴稱秦王,一下子就倒退回嬴政统一六国之前。至此,秦朝实际上已经终结了,不待刘邦项羽入咸阳。所以,我们说,亡秦者,赵高也!
赵高亡秦的历史教训让我们重温了一句古训,堡垒首先是从内部攻破的,亡国首先是从内部溃败的。
赵高从内部击垮了秦朝,他破坏了秦始皇的权力交接安排,除掉了宗室、大臣诸如蒙恬、李斯等秦朝重要人才,逼走了前线领军统帅章邯!陈胜的揭竿而起,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项羽杀害子婴火烧宫室,都只是从外部顺势把这个腐朽的巨人推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