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优势削弱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方式研究

2014-09-18冯晶晶

经济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老龄化

冯晶晶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工资水平上涨,削弱了传统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此,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路径成为必要。文章在阐述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变动及其对传统国际分工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转型”和“突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关键词:垂直分工 老龄化 市场大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7-034-02

垂直分工,即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生产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对较大的国家之间形成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历史上垂直分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前者从事农业生产或初级产品生产,后者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这一阶段分工的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产业,也即产业间的分工。第二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其中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产业内的垂直分工。第三个阶段是产品内分工,即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每个国家和经济体在产品生产的特定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国际分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经过了第一阶段的产业间分工,长期徘徊于第二阶段的产业内分工。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传统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劳动力优势逐步丧失,中国参与国际分工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对中国在劳动力优势削弱情况下如何参与国际垂直分工进行探讨。

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中国利用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集聚国际要素,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甚至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中国在解决资金不足、劳动力剩余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和生产分工基本上处于低级阶段。

从中国所出口的产品看,根据施炳展的分析,处于高、中、低端的比例分别为14.54%、32.94%、52.52%,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各个年份处于低端的产品比例都超过了中端和高端,而且中低端产品的比例总和都在70%以上。

从中国所出口产品的技术类别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水平的上升,低端技术类别的产品比例逐渐上升,从低技术的56.29%到中技术的63.25%再到高技术的76.82%。这说明技术水平越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越低。

从制造业的发展和出口情况看,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加工装配、自主知识产权三个阶段。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大体上还处于加工装配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多为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承接的国际分工,即仅仅是一些附加值很低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序,是一种典型的“躯干产业”。由于没有自己的专利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或者关键工序无法依靠自身实力完成,设计开发、品牌和国际营销等几个增值空间较大的环节,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竞争劣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尚处于最低端,必须使用国外的品牌。从生产环节看,与其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装配中心”更准确。从所出口的产品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业、纺织业低端的比例相对较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非电机械与电机械其低端比例相对较高,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科学设备行业的低端比例最高,达到85.51%,这说明随着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降低。

二、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特点

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可以看出,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体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依靠丰富、低廉、低素质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传统生产是农业,而且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推行外贸和出口导向型战略时,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优先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对外贸易结构有了改观,出口商品中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也相对增加,但“劳动密集”的特点基本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产品内分工的逐渐深入,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根据比较优势布局在各不同国家,中国主要是参与了其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二是以参加低技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传统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指制造、加工和销售过程,但是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企业文化、销售战略成为现代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凝聚了大部分的利润。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利用对技术和利润的垄断,开始将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制造业向外转移。跨国公司在布局价值链的制造与加工过程时看中了中国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中国也顺应这一潮流发展起制造业与加工业,因为这两种产业低技能、简单重复劳动、数量大的特点完全符合中国劳动力的状况。

三、中国劳动力优势的削弱及影响

1.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人,占8.87%。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和“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龄化显著。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14年2月1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伴随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就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endprint

2.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反映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我国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大陆地区人口中,具有大学(含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约为1.196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8.7%,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约为1.879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3.71%。跟200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经过多年努力,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3.劳动者工资水平持续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持续上涨。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1995年的5348元增加到2012年的46769元,年平均货币工资指数都在10%以上,除个别年份外,平均实际工资指数也都接近或超过10%。再从中国劳动力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城镇农民工“80后”、“90后”比重大约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在学历、思想和职业诉求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工作的诉求除了更高的收入外,还会考虑到社会保障、医疗等福利,以及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必须不断加大对劳动力成本的投入。

劳动力的短缺、素质的提高以及成本的上升和结构的改变对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正是依靠充足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削弱,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近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

四、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方式的建议

当前,国际垂直分工已经发展到产品内分工;从制造业本身看,已发展到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纯技术分工时代;从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看,价值链理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指定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跨国公司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正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符合其利益的产销体系,把研发、设计和销售等高价值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低增值的加工组装等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基于以上对中国劳动力资源和国际分工形势的认识,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和市场大国,在参与传统的国际分工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寻求“转型”和“突破”。

一要转型,就是要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强国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通过体能、技能或智能的发挥,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为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国际分工,不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也都是产业、产品或者生产环节在人之间的分工。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深化、产品价值链不断细化的形势下,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掌握和参与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从而实现参与国际分工的高端化。前面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劳动者素质已经明显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我们仍然只是人口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要通过实施国家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完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探索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之路。

二要突破,就是要通过技术突破,大力扶植和推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要着力以高新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发展关键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要积极主动,就是要紧紧抓住人口大国乃至“市场大国”这一基本点,利用中国巨大的、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以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所依据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事实上,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消费上。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如果说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投资推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之路,那么,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特别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国内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样一个市场也将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统一规划和组织市场,使中国不仅参与到第一、二产业的国际分工之中,更要深度参与到第三产业的国际分工中。

参考文献:

[1] 胡春力.垂直分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J].宏观经济研究,1999(1)

[2] 高越,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3] 张武.欧盟垂直分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4] 纪玉山,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1)

[5] 王中华.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再度量——基于黑田法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1)

[6] 高越.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J].对外经贸实务,2006(2)

[7] 施炳展.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0(1)

[8] 劳动力成本上升 机遇大于挑战[N].中国证券报,2011.3.14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责编:芝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