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考
2014-09-18郭丽媛
●郭丽媛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考
●郭丽媛
文章简述了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介绍了全国各地的一些社区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的建议。
城市社区管理 涵义 成功经验 建议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人们自由积聚在社区生活,逐步取代了过去院落划分的生活模式。无疑,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私有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积聚在社区,如何对这些社区人加强有效管理,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日益成为人们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理解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一般来说,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们习惯采取的“行政主导”式社区管理体制,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时代要求截然相反,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换句话说,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强则国家强,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必须紧密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制度,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治安,才能不断推动基层社区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各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国普遍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总体来说,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配备了编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科学规划社区布局,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292个社区(村)调整为86个,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实行资源共享,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上海宝山区:居委会整合了小区内在资源,开设了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服务点开设了家电维修、水电工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咨询、房产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磨刀、声乐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
创意性地开设了“民生微博”,在网上注册认证微博,每天上网发布就业政策、计划生育咨询、经济适用房、小区新鲜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为理论小组学习日,每月18日为党员、群众骨干学习日,每月13日为读书日,党支部、楼组、家庭联动学习,小区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备课,撰写学习理论心得体会,同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区内已培育了一批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先进个人。
四川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项目促试点,以点带面,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建设项目191个,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
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分类施治,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使群众“走进一个门,能办多件事”。
综观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比其他地区,山西省各地也积聚了许多社区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比如,阳泉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完善监管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困难群体信息库建设,完善重大病救助、帮困助学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扩大受益面,保障群众基本权益。长治: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晋城:社区党支部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格长”,拟实现管理无盲区。“网格格长”负责采集网格内人口、房屋、单位、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等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上报到社区、街办、区三级平台,建立数据库,方便及时查阅。通过成立各种居民自治组织,让居民自己管理楼院,最终实现无人管理楼院的长效治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建议
通过对各地社区管理经验的梳理,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同时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与司法、公安、计生、移动、消防、环保、教育、医院、社会福利等部门的关系,尽可能与多部门分头治理社区中存在的上述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服务,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市、县、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和权限,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二是对包片管理和具体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避免形式主义,对具体的责任人在提高相关待遇的基础上要严格考评。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组建居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齐抓共管。提供机制保障,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评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畅通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对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负责,由部门落实,避免踢皮球现象,真正把居民诉求合理解决好。提供资金保障。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各市、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
结合先进的社区管理工作的经验,建议做好以下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设。
1.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实现社区管理的全覆盖,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首先,要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社区居委自身建设,增强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其次,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首先,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其次,统一技术规范要求,重点突破,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成立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2012(12)
[2]梁小萌.改善民生与制度建设[j].探求,2009(6)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讲师团 山西太原 030081)
(责编:李雪)
F294
A
1004-4914(2014)07-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