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比较研究

2014-09-18孟华

经济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摘 要:文章通过中美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的比较,发现不仅要关注人才制度层面的具体政策,更要注重为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性的社会文化情景支持。按照这种思路,可认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点,文化产业的消费氛围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源泉,文化产业的扩张战略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活力,文化产业的健全法规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保障。最后,文章又结合中国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情景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7-008-03

一、引言

随着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张力的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文化产业正作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导性产业门类,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成为各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兴性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目前约占全球文化产业市场的43%,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超过美国航空航天以及食品等热门行业。这使得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时,很有必要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及经验。但是,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在理论上会面临着“文化情景建构”不同的问题,而在现实实践中表现为两国分属于不同复杂社会网络的生活情景,并使得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验在中国的应用先进行理论或应用上的繁衍修正。正是基于此种“文化情景要与战略协同演进”的思想,本文在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时,不仅关注美国在制度层面的具体政策,更注重美国为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社会文化情景配套性支持。同时,这也正是本研究选择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中美文化产业比较切入点的原因所在,以便于深层次剖析中美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并为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制度理论与实践借鉴。

二、美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

作为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影视、图书、游戏和音乐等多个领域引领着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在影视方面,虽然美国福克斯和派拉蒙等公司生产的电影产品,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产量仅占过去总量的10%,但其制作水准却提升很多。美国电影产品在品牌延伸以及衍生性产品方面却进行了深度挖掘,如“阿凡达”品牌的开拓,除了影视院线产品外,还有类似于卡通的院线外产品推出。20世纪末,美国绝大多数传播媒体集团已经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如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号称全球最大的传媒类公司,拥有一系列包括CNN、Netspace、HBO、时代杂志、华纳兄弟电影和华纳音乐等极具价值的品牌。总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链,凭借其规模优势开拓国际性市场,这也使得其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机制日益成熟完善,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点。在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并不直接使用,它官方文件中主要使用“版权产业”等用于泛指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产业构成。“出版”仅是指所有书报、杂志等与印刷品相关的纸质刊物的刊出;“版权产业”主要指与享有版权文化产品有关的个人和行业所从事的商业经营活动。由此可知,美国关于“文化”一词所包含的内涵和范围较有限,一般指那些与文字、美学相关的门类范畴,如绘画、雕塑、音乐、歌剧、芭蕾、小说、戏剧等;而文化产业泛指的广播、电视和报纸被统称为“传统媒体”,网络、智能手机则被统称为“新媒体”。

比较而言,关于文化概念及其内容属性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大多借鉴了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视域,并结合中国实践现状较为清晰地直描出文化的本质内涵。如文化消费研究中,有中国学者认为文化消费不仅包括教育、旅游、体育、娱乐、音像、戏剧及舞蹈等服务行业,而且还可将健身养生、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娱乐休闲活动纳入其中。基于此,美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定义,虽然在广义层面上不如中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的全面、综合,但其微观化特质却可以避免后续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陷入模糊化的争议。因此,美国这种对文化产业具体而细微的规定,可以使相关人才培养机构始终围绕着文化产业相关的中心领域展开,并为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扩充展开的稳定支点。

第二,文化产业的消费氛围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源泉。美国文化消费社会氛围浓厚,相关需求旺盛。在美国公共场所,民众随地阅读的场景十分常见;自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每年秋季在华盛顿纪念广场举办全国的图书节,读者与作者可以当场随意地沟通,以引导读者养成“读好书”的习惯。美国人还喜爱看电影,一般的商业中心和博物馆内都配套建有影院,而各类报纸也普遍设有电影专版,如纽约时报会有多达八个版面的影评。文化对美国人的外在侵润还表现在具体的建筑上;如最能体现华盛顿特色的就是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纪念馆,旧金山在国际机场内部建有六个专题博物馆,芝加哥将城市中最美丽的密西根湖滨岛屿连接陆地的区域专门用于建设各类文史博物馆。

同时,美国这种文化消费热潮又引领着文化志愿者行动的发展。据统计,全美每年有近40万的文化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文化艺术机构工作和提供免费服务。如果将每个志愿者服务时间定为每周8小时,那么全体志愿者服务时间每年高达1.5亿小时,按照美国2009年最低工资标准(7.25美元/时)进行经济效益折算,仅志愿者的服务就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服务价值。更为关键的是,引入志愿者行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创造经济价值,而在于社会道德风气的示范性作用,并提升了美国民众对从事该项产业的热情。基于此,美国文化消费热潮所带来这些具有良好训练经历的志愿者以及被他们所影响的社会人群,都可以为文化产业后续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不竭源泉。

第三,文化产业的扩张战略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活力。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以“文化”为主的对外交往上,强调对外施加文化影响和从事文化渗透活动。1946年,美国开始实施文化外交历史上有名的Fulbright项目,目前已吸引全球几十万人到美国进行学习交流。1954年,美国已在30个国家设有70个图书馆、21个文化中心。自二战时期,美国就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和积极的对外宣传,利用各种条件从世界各地网罗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文化艺术人才;这一国策延续至今,美国始终积极吸引海外人才至本国工作,而大量移民确实给美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全面拉动美国文化产业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其文化产业发展始终领先于世界。endprint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美国还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本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丰富的人才储备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具备强劲的后续发展潜能。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全美有近30所大学开设了文化及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学位的高质量文化管理人才。以游戏产业为例,随着暴雪公司魔兽争霸游戏的流行,以及相关虚拟游戏装备交易市场的活跃,这表明全球电子游戏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这推动全美各大学相继开设与游戏专业相关教学课程,如乔治大学提供游戏设计的专业认证课程,凤凰城艺术学院新设游戏艺术设计的本科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则推行电脑图形技术的研究生教学。由此,美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扩张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生力量,而且还促进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储备,从而不断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新鲜活力。

第四,文化产业的健全法规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保障。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战略,具体的措施是:设置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办公室,该室主要负责版权的登记、申请、审核等工作,以及为国会等行政部门提供版权咨询的服务;单独设立美国贸易代表署,该署主要负责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贸易谈判;设置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版权税审查庭以及海关等相关配套性的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文化知识产权的进出口审核工作。除此之外,随着版权产业发展的需要,美国还成立了一些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全面加强版权的监控与保护。还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早期在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方面全面落后,这使得美国在当时知识产权政策上采取明显的本土保护主义以扶持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早期的专利制度拒绝为外国专利拥有者提供同等国民待遇,并拒不签署当时由欧洲国家发起制定的知识产权国际化条约。

目前,美国在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备领先于世界一流的水平,这样在加强国内相关立法的同时,美国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强国际版权保护以为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逐步实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同时,在文化产业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美国为了适应未来信息经济时代对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新制定和颁布实施多部数字化的产权保护法案,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产权保护体系。这些健全周密的产权保护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从业人员的文化创作激情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例如美国软件产业对其经济所作的贡献已超过本国其他任何制造业。由此,美国文化产业的健全法规可以使得文化人才市场有序规范的发展,并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三、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困境

中国人口总量虽为世界第一,但这仅意味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并不代表有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对中国文化产业而言,如剧本创作、舞蹈编排、影视表演、动画设计等行业普遍存在高精尖人才极度缺乏的局面。据统计,中国目前在网络游戏方面有达60万的人才缺口,影视制作、动漫产业也有非常强烈的人才需求,目前动漫产业的从业人员尚不到一万人,远不能形成运作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在传媒行业中,擅长媒体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不足1%。更为值得忧虑的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中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必将日益严峻,这将制约文化产业未来的后续发展,并影响国家关于文化振兴规划战略的实施。

从客观上分析,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困境的局面并非一时所致,其首要因素可归纳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文化思想观念的制约。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仅强调文化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手段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必然附属,忽视甚至排斥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商品属性。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与文化产品有关的生产、流通及消费活动仅根据行政计划命令去完成,无法在社会中自发完成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此时的文化产业仅可以称为“文化事业”。直至改革开放后,文化产品开始逐渐由福利事业向个人消费领域进行转变。但由于各文化部门原属于事业单位,多数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营管理的素养和市场运作的经验,仅依靠传统行政管理思想进行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产品局部短缺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性发展,但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外文化产品的引进,这使得因传统管理思想对文化产业后续发展的限制性影响越来越大。

教育因素可归纳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次要性因素。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高校设置专业的审批权归属教育部,这使得各高校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去调整文化产业学科的设置,从而导致专业教育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繁荣期,但直至2003年底,中国高校才开始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40余家高校陆续建立的相关教学试点中,仅有少部分直接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名义进行招生,更多则是附属于如“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版本,虽然在全国性的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会议上年年呼吁,单仍未形成共识。不少专业教师因是从其他专业抽调而缺乏系统的、跨学科的知识积累与学科素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运作缺乏清醒的认知与把握,从而影响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一般而言,“创意、创新、创造”是衡量文化产业人才的核心判断标准;如何培养初学者的“三创”能力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实践作为具体的操作性环节,是锻炼初学者的创新思维并激发其创意灵感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的教育环节却更多采用文化产业理论讲授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教学与产业运作的脱节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教育脱离产业发展的现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实际创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按照目前这种常规的教育模式,仅能让普通学生对中外文化常识、相关法律法规、文化产业发展脉络有所初始,而真正涉及到文化产业实践经营性管理,特别是与投融资机制接轨等综合应用性问题却不具帮助性。总之,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短期内难以调整,在这样教育环境下中国文化产业不仅难以摆脱人才困境的制约,而且也缺乏文化创新的“社会生态土壤”。endprint

四、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对策

首先,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法制化管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前提。结合以上情况的分析,可发现要彻底解决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教学改革可能还不够,它还需要文化管理部门首先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和管理的理念。这种新的文化发展和管理思想观念,不应是一个单方面的理念,应该是一个主要包括文化经济观念、文化产业集群观念以及文化产业全球化观念在内的综合性理念,这样才可能保证中国文化产业能够在一个开放先进的体系中发育成长,不仅能够在中国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链,而且还可以完成文化产业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由此,产业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满足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法制化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美国文化产业可以持续性繁荣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化,文化产业也只有在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壮大。在未来的发展蓝图上,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以及与他国文化产业交流的增多,中国为了维护文化产业整体的经济利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水平,必然会如同美国那样开始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以加强对相关文化企业及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中国文化产业必然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法制治理模式转变,并通过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形式去有效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知识产权,最大程度地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动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其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仍是解决目前文化人才短缺困境的主要手段。目前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还仅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没有良好实践教学环境和手段的前提下,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将面临着就业的困惑。一方面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却面临失业,说明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需要调整。具体可以分几步走:(1)利用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在培养文化产业专业本科教学基础上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尽快解决专业研究人员和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2)鼓励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研究,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3)针对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制度建设与监管,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开放职业认证资格的培训,邀请相关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授,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素养。

最后,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专业人才的创意能力,如何克服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中可能会出现的“固化效应”是问题关键。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传统的工业产业,对于不同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言,它总是充满着个人的特性,并导致文化产品也必须符合个人特质才有可能吸引相关消费者的青睐,而这种体现个性的文化产品又总是在创作者充满个人创意的过程中完成。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应试升学”,这种因目标固化而带来的学习固化从而扼杀了个人创造力,这与创意人才的培养标准极不相符。在文化产业教育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位学习者的兴趣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消费者的精神消费不能简单地用物质进行换算,这使得文化产业的成果价值测量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中还要强化学习者非智力性因素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United States Copyright Office.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history[M].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Copyright Office,2009

[3] 杨明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8(9)

[4] 孟华.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3)

[5] 蒋宏宾.美国文化产业的印象与借鉴[J].唯实,2010(11)

[6] 李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析[J].新闻界,2007(1)

[7] 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及其激发的世界范围保护[J].国际交流,2003(4)

[8]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李小兵.美国文化产业的四大特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1)

[10] 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2)

[11] 黄淑洁.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因素及消解对策浅析[J].管理观察,2008(9)

[12] 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13] 曹宏.中国文化产业中创业人才的困境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14] 李艳.对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C].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2011(11)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042)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