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现状
2014-09-18谢淑春
谢淑春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尤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如果把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和城镇幼儿教育相比,无论是政策的落实还是资金的投入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造成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劣,最终导致生源与师资外流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农村牧区幼儿教师,我对这种现状感到非常焦虑,更对农村牧区孩子的未来感到无比担忧。接下来,我将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论述,希望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
说起农村牧区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园相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房屋教室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差距。因为这是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拿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全村人口6000多人,适龄入园儿童300多人。而幼儿园实际教学建筑面积却不足24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13~15平方米的标准。房屋大多趋向老化,接近危房标准。更不用说活动室、消毒室等标准配备了。
此外,整个幼儿园除了一个滑梯和几个球类玩具,电子设备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
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中,看到城镇幼儿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木质地板的活动室、塑胶跑道等豪华设施,想一想自己所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禁发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慨!
农村牧区幼儿园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即注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侧重城镇教育,而轻视农村牧区教育。这种现象虽然逐渐有所改变,但其进度却是缓慢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个别地区以“临时工”为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种以“临时工”为主要力量的奇怪现状。
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正式教师大多是从小学调来等待退休的“奶奶”老师。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最年轻的在编教师也有五十岁!在这些“奶奶”老师中,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体能方面,大多数已力不从心,基本上已经不适合幼儿教学工作。而在个别地区,日常教学的中坚力量大多是那些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或者是为实习而来的幼教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这种“临时工”为主,以“奶奶”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不仅对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
拿我所在地区的几个农牧地区的幼儿园为例,因缺少专业的教师,除语言、数学、社会和健康课程以外,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等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困难,或者根本不能开课。
此外,在多数正式教师身上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因为难以达到职称考评标准而失去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信心,也对教育孩子失去了耐心,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印象越发恶劣,进而失去了信心。
三、思想的落后,缺乏责任心
教育思想严重落后已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通病,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尤为严重,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忽略人性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等等。这种不尊重幼儿自然本性,违反幼儿成长规律,急功近利,毫无责任心的现象在农村牧区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
在一次与一个幼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交流中,她指出我所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给小朋友们复印同样的简笔画,再让他们上色。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时操作简单,展示出来也感觉很整齐,但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她还举了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个母亲因为幼儿园老师教给她女儿认读英文字母“O”,而向幼儿园索赔一百万美元并成功的例子。因为这样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后果如同剪掉天鹅的翅膀。
正是这种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学行为,在我们这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供家长参观的“重头戏”。
在强烈反差之下,农村牧区适龄入园儿童纷纷到城镇幼儿园就读,致使农村牧区幼儿园生源锐减。同时,有能力的幼儿教师也相继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城镇幼儿园工作。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本应有300多适龄入园儿童的自然村,实际入园只有50来人!
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其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去城镇幼儿园后,全托幼儿与父母情感淡薄的问题,单亲陪读影响家庭和睦的问题,爷爷奶奶陪读隔代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而得以解决的。
这些问题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也许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参与就是力量!我相信这种声音多了,能汇集成一股劲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使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早日得到改善,使农村牧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和谐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