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14-09-18许彩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问题

许彩云

摘要:在我国,“高考定终身”以及社会“文凭论”决定了中、小学校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虽然学生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心理年龄跟不上,各种心理困扰、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已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 但仍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此,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084-02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用人单位多数还是视文凭为能力的依据,家长多数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多不同,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不光注重学习成绩,更多强调的是综合素质,如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才艺展示等[1],教育模式和学生评价不再是唯“成绩论”。另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和稳定,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一部分学生具有怯弱、狭隘、自卑、对立等不良心理特征,以及焦虑症和情感危机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大到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的投毒案,小到校园的各种生活矛盾,如打架、偷窃甚至自杀等事件。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

高校管理者或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不足,他们往往只看到学生外在表现,忽略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评优、评先等也只是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忽略学生奋斗的过程以及内心的变化。另外,管理上责任不明确,学生出现了问题,管理者或教师不会受到责罚,结果造成教师关注的只是学习,而不去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以至学生心理的阴暗面越来越突出,心理越来越不健康。

1只看表象,忽略内心

有些高校热衷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看到的也只是学生的表面,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深处的想法。如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同学对他的评价是:“成绩优异,生活上比较节俭”,“班级活动一般也都不会缺席,虽然话不多,但也不属于话很少的”等。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也不会认为他孤僻、另类,或心理不健康。但他却因一点点说也说不上的原因就投毒,眼睁睁地看着室友喝下直至死亡。作为高校管理者或教师,他们看到的只是学生表象,没有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至发生严重的后果。

2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在这个追求效益和速度的时代,也许每个人看重的只是事情的结果,作为教师也是一样,眼前看到的都是取得了成绩和荣誉的学生,忽略了过程背后那些在过程中奋斗却没有取得成绩的人。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家庭、性格、才智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取得相应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心都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影响。一个事件的背后会有许多的促成点,在没有发生质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地关注一下量变,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出了事情再去管理。

3责任制度不完善

高校大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及时遏制,而酿成不良后果,如:打架、偷盗、自杀等等。这些事件背后,高校的班主任、教师、管理者没有谁去承担一点责任。原因是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所作作为应负法律责任。但试想,在中国目前的“高考定终身”以及社会“文凭论”决定了中、小学校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他们心理上不会一下成熟起来,远离了父母,教师就要负起责任。作为高校理应尽到义务,做好学习上、心理上的教育工作。要想减少或杜绝不良事件或心理疾病的发生,作为高校应建立一定的责任制,明确职责,班主任或辅导员有责任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行为监督,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旦出了事故就要追究责任,如当年不能参加评优、评职称等。没有制度的约束,什么事情都形同虚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质量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为专职辅导员、团委干部,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高校对辅导员的引进数量猛增,90%都是应届毕业生(研究生或本科生),他们没有教学经验,思想也不太成熟,上来就要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难免力不从心。即使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也多半是半路出家的,通过自学或到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培训班接受培训后就上岗,他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其结果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也有人认为,学生一出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只要我们加强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也是误区。因为现阶段在我国中、小学多数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教育,他们的个性已经形成,到了大学,学习压力减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像一个小社会,各种心理矛盾或心理阴暗面都显现出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靠职辅导员、团委干部简单的说教工作显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高校的普遍关注。从2001年至今,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先后下发多个文件,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江苏各高校均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必选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国教育报》2011-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就能得到大力发展,学生思想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

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全面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让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熟悉每一位学员的基本情况,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不仅能给新生提供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也可以让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完善他们的性格,并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心理普查,学校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新生入学后整体的心理状态,针对新生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高校还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启发,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工作例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仅可以使新生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还可以把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状况控制在萌芽状态,以便建立培养的心理素质,适应高校的教育教学,成为综合素质过硬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疏通和教育。最好是根据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教育。低年级的大学生是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正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成熟,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多对他们进行生活指导和人际沟通指导。中年级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建立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多数学生开始谈恋爱,面临心理上的困扰,有的单相思或遭到异性拒绝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恋爱受挫产生报复心理等,此时他们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该关注并及时进行开导。高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是就业压力的困扰。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而金融危机又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由此便引发了对未来的焦躁,学校、教师都应该尽一切力量,做好思想工作,并给他们心理上或事业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国平.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2).

[2]彭燕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王春颖,孙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